道光皇帝想吃碗粉汤花六万两白银正常吗?

2018-03-07 16:34:02 首页

  大家只看到皇帝端坐金銮殿,一言九鼎,却没想到有多少皇帝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发憷上朝。

  坐在龙椅上的不一定是主事的,可能只是个傀儡;站在下面的不一定是奴才,可能是幕后操纵者。或明或暗的根根丝线,编织成一张大网,把龙椅上的人包裹得严严实实。

blob.png

  《北史》中记载,东魏时,权臣高澄给孝静帝元善敬酒,祝他长命百岁,元善见听了,讥讽道:“自古没有不亡之国,朕怎么能受用这样的话!”

  高澄当场就发怒了,骂道:“朕,朕,狗脚朕!”骂完还不解气,又让亲信上去打了元善见三拳,然后拂袖而去。这样的皇帝连尊严都没有,谈何威严?

  有人会说,大权旁落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多数皇帝还是大权在握的,其中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人更是乾纲独断,独裁专制得很。其实,即便是再强势的人物,也不能做到乾纲独断,仍然受到诸多的权力羁绊。

  01

  官僚体系的权力羁绊

blob.png

  皇权要发挥威力离不开官僚体系的贯彻落实,这就天然造成了皇权和相权(或政府与官僚体系的权力)的分野,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存在分歧和制约。皇权从一开始就想压制相权,降低相权的羁绊,表现为皇帝对以丞相为首的朝臣集团的防范。

  汉朝时汉武帝创造了内朝与外朝对立,还频繁更换丞相的制度。和他搭班子的丞相,没一个人得以善终。

  到了明朝朱元璋干脆废黜丞相制,成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皇帝总揽决策、行政大权。

  清朝雍正干得更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只是跪听旨意、抄抄写写的秘书而已。但是,无论如何限制官僚权力,一旦遇到股肱重臣的抵制,皇帝也不敢贸然推行大政方针。

  02

  太监群体的权力羁绊

blob.png

  相比官僚群体,皇帝更离不开太监。如此,太监或多或少就沾染了实权,分享了皇权。

  在和官僚体系的斗争中、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孤立无援的皇帝往往利用太监来铲除跋扈的权臣和外戚,结果导致宦官专权问题比外戚干政问题更严重。

  清朝吸取前朝宦官专权的教训,严格限制太监,设立内务府管理太监,不仅降低太监的等级,还严禁太监出宫,私自出宫者斩首。为了预防太监干政,还不许太监读书认字。可是结果如何呢?

  道光喜欢吃粉汤,下令御膳房进献。等了好几天都没见到粉汤的影子,他就召来太监质问。

  管事太监诉苦,说做粉汤的成本太高了,要成立专门做粉汤的机构,要增加相关的编制,加上原料采购运输,每年需要增加六万两预算。

  道光冷笑道:“不必了,朕登基前在前门大街吃过粉汤,两个铜板一碗,你派小太监每天去买回来便是。”又过了好几天,道光还是没见到粉汤,他再次召来太监训斥。太监答没找到卖粉汤的摊贩。

  真实情况是,内务府派人把前门大街卖粉汤的所有摊贩和店铺都赶跑了,要逼道光拨下粉汤预算。道光又恨又恼,从此不吃粉汤。

  03

  后宫和宗室的权力羁绊

blob.png

  皇权的重要基础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是天下大宗、皇族之长。但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利益至上,而非宗长利益至上。明朝嘉靖皇帝继承堂兄皇位,想给死去的生父弄一个皇帝待遇,招致宗室、朝臣的集体反对,最终两败俱伤,在皇帝和大臣之间造成巨大裂缝,进而影响了政局的发展。

  实践表明,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惨剧在浩渺史海中若隐若现,从未绝迹。

  朱元璋重亲情,分封诸子为王,为了防止朱家大权旁落,还规定藩王有“清君侧”的权力和责任。他一死,燕王朱棣就以此为法律依据,起兵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明一代,宗室亲王待遇极其优厚,爵位世袭,所以子孙繁衍极多。结果,明朝后期,供养这些龙子龙孙就要花费朝廷半数以上的收入。

  到了清朝,宗室政策又一大变,皇子并不必然封王,宗室轻易不能参政。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铁帽子王,爵位逐代递减。有的皇子龙孙因为世系逐渐疏远,到清末竟沦落为街头小贩。

  就是在清朝,皇帝对宗室内部的事情也不能独断专行。同治临终前留有遗诏,要传位给宗室载澍。因为军机大臣李鸿藻的背叛,遗诏落入慈禧手中。毫不知情的载澍就成了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

  载澍是康熙长子的六世孙,过继给道光第九子为嗣,封为贝勒,福晋是慈禧的小侄女。婚后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载澍年轻气盛,难免讲气话,就说了一些对叶赫那拉氏不敬的话。老婆把话传回娘家,慈禧知道后勃然大怒,把所有宗室亲贵都叫过来给载澍“议罪”。

  于公于私,慈禧都欲置载澍于死地。载澍的几个伯伯明确反对,还搬出宗法,说这么做是断绝血脉。面对延续皇家宗室血脉的大道理,慈禧不得不让步。载澍保住了性命,但被革去贝勒爵位,杖责八十,永远圈禁。

  不过,四年后载澍就被释放了。显然这是宗室诸王施加压力的结果。不过,载澍还不准回府。慈禧一死,载澍就回到了王府,虽然没有了爵位,但有一等侍卫的虚衔,戴头品顶戴,解决了待遇问题。

  04

  舆论对皇权的制约

  同治亲政后要修复圆明园,结果遭到了王公大臣几乎集体性的激烈反对。舆论认为在国家内忧外患、财政窘迫之际,动用千百万两白银大兴土木,满足一己之欲,是不道德的。

blob.png

  君臣之争持续了两年,虽然同治处罚了几个激烈反对的中级官员,但大臣们还是一有事就往修圆明园上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修园子。

  一次,君臣在殿堂上吵了起来,吵得面红耳赤。同治盛怒之下将奕訢革职,奕訢当即甩手而去。可没几天,迫于舆论,同治不得不恢复奕訢的职位,慈禧还出面替儿子道歉。

  以上四种制约,让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独裁专制。为什么皇帝不能专制呢?这是有深层的文化和历史原因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提倡“为人君则怀”,“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皇权不是单向的,君臣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负责的关系。皇帝如果破坏这种关系,就会被视为失德。失德的皇帝,合法性随之下降,言行会受到质疑,实权也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皇室内部的竞争者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包含明确制约君权的内容,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晚清,制约皇权的思想更流行了。“天下之公,虽庶人而可议”,各省谘议局、中央资政院因之建立。在这样的氛围中,皇权大大受限,皇帝不能再对官民生杀予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强权皇帝也不可能再现了。

  传统知识分子注重个人名节操守,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屈从于皇帝的淫威和权势的诱惑。

  多数有监察之责的言官就认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如果不能拾遗补缺,革除朝政的弊端,就是自己的失职,就有损个人声誉。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明朝海瑞,海瑞写奏疏痛骂嘉靖皇帝大搞宗教迷信活动而不理国政、再不幡然悔悟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写奏疏的同时,海瑞把棺材都准备好了。

blob.png

  皇权的大小,能否说话算数,跟皇帝本人的素质也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集权专制程度比较高,越往后皇权越弱。开国帝王是提着脑袋,刀尖舔血得来天下的,素质不高的话,早就成了他人的垫脚石、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而他们的后代,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不识世事人情。他们的见识、能力、手腕等,完全不能和开国祖先相提并论。一些守成的平庸帝王,端坐在金銮殿上,对大臣们的争论、政策默然不语。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做得了主?

  在中国古代,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独裁专制大权,但是他的权力远未达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违抗皇帝的命令,并非都有性命之忧,很多时候反而是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