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平分皇权

2018-06-25 10:37:45 首页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多舛的一个王朝,上三国,下启南北朝,共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是大一统的王朝

  但东晋则是六朝之一,前有三国吴,后有宋齐梁陈,东晋是由琅琊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后世又称“王与马共天下”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晋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代

  居于江左地区的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动乱时代,催生了一种与封建发展极为不符的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image.png

  西晋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占田制的基础上获得强大的经济特权,而从三国曹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又使其取得政治特权,在获得双重权利的基础上

  在西晋时期,就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畸形政治,历史上也称为门阀政治,这种政治在东晋达到顶峰

  对于门阀政治为何在东晋达到顶峰,我们或许能从东晋一条谚语中窥知一二

  “王与马共天下”,这其中的王是指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司马则是司马家政权

  这条谚语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最早源于八王之乱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立痴儿司马衷为帝,而司马衷被皇后贾南风所操控,贾南风的干政弄权,引发其他司马氏子弟的不满,引发一场以皇室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

  这其中实力最强的有司马氏八位王爷,后世又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后世的五胡十六国产生

  八王之乱,实际参与并非只有八王,还有很多实力弱小的王爷,琅琊王司马睿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没人看好的王爷却在西晋灭亡后,由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植下,建立了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的东晋

  世族琅琊王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扶持司马睿建国呢?说到底还是与内忧外患有关

image.png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内耗致使国力空虚,加上连年天灾,北方的匈奴刘渊起兵自封汉王于今山西起兵

  此时正值惠帝司马衷异母弟司马炽继位,年号永嘉,匈奴刘渊的大举南侵让晋朝疲于应对

  匈奴刘渊南侵,屡破晋军,势力大增,永嘉四年,刘渊身死,其子刘聪继位继续南侵

  永嘉五年,刘聪倾一国之力于平城(河南鹿邑)和晋军一绝死战,歼灭十万晋军,随即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司马炽,坑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为避刘聪锋芒,中原世族士族相继南逃,中原政权随之南迁,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为动乱而发生大规模人口南迁,原本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在南方落地生根

  而自刘聪攻破洛阳起,中华进入最为动乱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霍乱北方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动乱的中华大地,终会有英雄起身平乱,但不是现在

  衣冠南渡之后,中华文明开始在南方(今建康)落地生根,建康地区原是三国吴属地,又称江左地区

image.png

  西晋讲究服膺名教,脱胎于儒家的名教十分注重等级尊卑关系

  门阀政治正是服膺名教另一种形式的体现,而身为世家大族之一的琅琊王氏周围汇聚着一大批衣冠南渡而来的士族子弟,这些士族子弟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为了获得执政的基础,江左的琅琊王司马睿不得不倚靠王氏的力量,琅琊王氏为司马睿提供名分、执政地位和统治基础

  反之司马睿则为王氏提供官位权势,这才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

  但东晋建国之后,司马睿才发现,统治基础的士族子弟依旧只听琅琊王氏的号令,自己完全没有实权

  琅琊王氏成东晋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晋书中窥知一二,《晋书》卷九八《王敦转》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谚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司马睿若想建立政权还需倚靠琅琊王氏的拥护

image.png

  观之历史,“共天下”并不是始于东晋,古已有之,秦时,农家吕不韦为子楚筹谋秦王之位

  子楚曾感激说道“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后来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丞相及文信侯,享十万户

  秦时的“共天下”只是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但到“王与马共天下”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

  而变为了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尊卑名分上,王与马同等,并不在是单纯的君臣关系

  总的来说,“王与马共天下”标志着门阀政治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而追因溯果,其产生的根源是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产物,江左东晋政权还要依赖于士族统治,门阀制度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说到底,门阀政治是对皇权的分散,门阀政治兴盛于西晋,东晋达到顶峰,又衰落于南北朝,隋朝时期曾有短暂的复苏,直至武则天时期彻底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