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醍醐天皇——日本历史上坚韧不拔的倒幕天皇

2018-10-30 10:52:36 首页

  后醍醐天皇(正应元年11月2日(1288年11月26日)——延元4年/历应2年8月16日(1339年9月19日)),日本第96代天皇,南北朝时期南朝初代天皇(在位:文保2年2月26日(1318年3月29日)——延元4年/历应2年8月15日(1336年9月18日)),讳尊治。

image.png

  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天皇的权力逐渐落入外戚手中。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天皇的权力被架空,实权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上,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318年后醍醐天皇继承皇位,幕府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后醍醐天皇即位前,他就亲身感受到天皇无权,似同傀儡,幕府控制朝政这种君臣颠倒的现状,所以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登上皇位,要打倒幕府,夺回实权。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后,得到父亲后宇多法皇的同意,废除院政,后醍醐天皇得以亲政,他选拔贤能,革新朝政,设立记录所作为亲政的主要机构。后醍醐天皇十分清楚,要实现皇权的统一,根本在于打倒幕府,此时幕府的权威和实力已十分衰落,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时机。

  1324年(正中元年),经过一番策划后,后醍醐天皇准备与幕府开战,派日野资朝、日野俊基分赴各地,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后来事情败露,后醍醐天皇派人赶赴镰仓,向执权的北条高时力辩天皇并无倒幕之意,结果幕府以流放日野资朝等人了结此事,史称“正中之变”,后醍醐天皇第一次倒幕计划宣告失败了。

  1326年(正中三年),关于册立皇太子问题,幕府与后醍醐天皇发生了分歧,幕府坚决主张以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使后醍醐天皇企图立嫡子的希望破灭,后醍醐天皇对幕府无限怨恨,更坚定了推翻幕府的决心。1331年(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再次策划了倒幕行动,但行动再次败露,幕府逮捕了日野俊基等人,但此次未危及后醍醐天皇。1331年(元弘元年)8月,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着皇位的三种神器,离开皇宫,奔向南部,并以笠置山为据点,号召各地勤王势力,与幕府对峙。 幕府获悉天皇举兵,派大军围攻笠置城,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仓惶逃亡至河内国(今天阪府)的赤坂城,但途中被幕府军俘虏。次年三月,幕府流放后醍醐天皇到隐歧岛。至此,后醍醐天皇的第二次讨幕计划宣告失败。

image.png

  后醍醐天皇虽身陷囹圄,但倒幕志士仍然对其寄予希望,盼他东山再起。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得到地方大名相助,逃离了隐歧岛,再次向全国发表讨幕诏书,幕府对政局的控制力日趋下降,也几乎全部丧失了对家臣的控制,所以当后醍醐讨幕诏书一发表,各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给幕府以沉重打击。最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醍醐天皇赐名尊氏)和新田义贞相继背叛幕府,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5月7日,足利尊氏大破京都,5月22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至此,存在一百四十多年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百姓的力量,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废除当时的光严天皇,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王莽新王朝后,所用过的年号“建武”,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新政”,史称“建武中兴”。

  后醍醐天皇实行的新政:

  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设关白、摄政,由自己裁决一切大事,下设“记录所”,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杂诉决断所”,处理领主、武士、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建“武者所”、“洼所”作为武士机构,在地方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7月,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竭力保护、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武士,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无功之辈,暗通近臣宠姬,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致使“今六十六国内,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此外,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决定扩张宫殿,向各国大名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同时,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征集造宫抿工。“兵革之后,世局未稳,国费民苦”,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就这样,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武士集团的支持。

  1335年7月,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光复镰仓。这时,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但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占据镰仓,自称征夷大将军。对此,后醍醐天皇极为愤怒,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将军,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义大败天皇军,并于次年正月11日攻入京都,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新政“宣告结束。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军进入京都的前一天,潜逃比叡山,陆奥(今青森县)、出羽(今秋天县)的北畠亲房、北畠显家父子率军与天皇会师。天皇军几经奋战,屡败尊氏军,尊氏西走,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围京都,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拥持明院系统光严上皇的皇弟丰仁亲王即位,是为光明天皇。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没有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缺乏作为正统天皇的必要依据。为此,10月间,尊氏请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因连年战斗,比叡山粮尽,外援又绝,军队厌战,后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请,返回京都。后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便被软禁在花山院内。11月,他被迫将神器交给光明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

image.png

  后醍醐天皇虽被软禁京都,但与倒幕志士仍有秘密联系。12月21日夜,他打扮成女性贵族,乘车逃离京都,在吉野建立南朝,并宣布在京都交给光明天皇的三神器为伪品,自此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义巩固南朝统治,并励精图治,希望尽早灭北朝,回京都实现皇权的统一。

  然而,梦想并未实现,他却突患重病,1339年8月16日驾崩,终年五十二岁。相传他死时,一手握着《法华经》,一手抚剑,在遗诏中说:“应生生世世勿忘者,乃尽灭朝敌,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后……,纵领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当常望北阙“,并说君臣违背此旨,则“君无继体之君,臣也无忠烈之臣”。因此后醍醐天皇的陵墓也是与一般的朝南座北的传统葬式不一样,而是朝北座南埋葬,这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

  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仍然坚持倒幕斗争,为实现皇权的统一而不懈努力,这是日本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