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冒赈案:一共有多少官员人头落地

2018-12-17 11:15:32 首页

  1781年3月,甘肃发生苏四十三反清起义。乾隆皇帝命令大学士阿桂率部前往督剿。阿桂进入甘肃后,遇到大雨连绵,使得军事行动受到阻碍。阿桂随即向乾隆皇帝反馈了这一情况。

  这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馈,可是乾隆皇帝立即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原来,在这之前,甘肃每年都奏报朝廷,声称有干旱,需要赈济灾民。既然年年有干旱,何以今年偏偏这么多雨水呢?乾隆皇帝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察觉出,这里面必有蹊跷。当即下令阿桂和新上任的陕甘总督李侍尧进行调查。

image.png

  这一查,查出一个惊天大案。

  一

  甘肃位于西北边疆,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管辖。

  清朝时期,甘肃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常遇到灾害。朝廷鞭长莫及,又无法及时开展赈灾。在朝廷的认可下,甘肃便采取了“捐监”的办法,来解决赈灾问题。

  所谓“捐监”,就是官府拿出一定的监生名额,发放给捐献粮食的人。捐献粮食的人,通过“捐监”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地方官通过“捐监”获得了赈济灾民的粮食,算是双赢。不过,乾隆皇帝上任之初,一度取消了地方上的“捐监”,收归户部,“乾隆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於户部收捐,备各省赈济。从之。”

image.png

  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奏报朝廷,请求在甘肃恢复“捐监”。乾隆皇帝予以批准,但强调,“捐监”时一律以粮豆收捐,不得以银两折收。

  同时,乾隆皇帝派他所信任的王亶望任职甘肃布政使,主持开展“捐监”工作。

  二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他在上任之初,老老实实地按照乾隆皇帝的规定,以粮豆收捐。但是,没过多久,王亶望就下令改捐“折色”,不再收粮豆,直接收银子了。

  以粮豆收捐,和直接收银子,有什么区别?当然有区别了。直接收银子,有利于中饱私囊;而以粮豆收捐,还得将粮豆换成银子,很是麻烦。

  那么,收捐的银子又是怎么进入各级官员的私囊呢?

image.png

  这又得进行一番操作了。

  王亶望是这么做的。他向朝廷谎报,甘肃遭受旱灾,需要赈灾。朝廷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下令将“捐监”的粮豆发放给灾民。于是,王亶望便将收捐的银子收入自家口袋。当然,这种好事,不能一个人独吞,得“雨露均沾”。于是,上至总督勒尔谨,下至州县官员,均见者有份,一个不落。王亶望是操办人,自然要拿得多些。

  三

  对于王亶望等人的贪污行为,朝廷并不是毫无警觉。

  1774年当年,“捐监”仅实行了半年,王亶望就往朝廷报了“捐监”1.9万名,收捐豆麦82万石。乾隆皇帝对这些数据表示怀疑,诘问勒尔谨等人,称:“甘肃民贫地瘠,安得有二万人捐监?又安得有如许馀粮?今半年已得八十二万,年复一年,经久陈红,又将安用?即云每岁借给民间,何如留於闾阎,听其自为流转?”

  勒尔谨只能编造谎言,蒙混过关。

  在那以后,王亶望继续在“捐监”里大行贪污之事。3年不到,甘肃就有15万人通过“捐监”而成为监生,收捐600多万石。

image.png

  根据《清代甘肃人口的分布》记载,1776年甘肃总人口约为1200万。15万人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1.25%。如此大比例的人成为监生,竟然没有引起朝廷的再次过问,也算奇事一桩。

  1777年,王亶望擢升为浙江巡抚。继任者,是宁夏道台王廷赞。王廷赞是吏员出身,一直为官谨慎,循理守法,在兰州素有清名,兰州民间还流传着“打官司,找王经历(王廷赞)决断”的说法。后来,王廷赞在苏抵抗四十三反清起义时,率部坚守兰州5天5夜,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王廷赞继任甘肃布政使之初,一度想将“捐监”改为收粮豆,但在上上下下的压力之下,被迫再次恢复原样。因此,贪污收捐银子的事情仍然大行其道。直至1781年被一场连绵不断的大雨引发。

  四

  案子并不复杂,因此阿桂、李侍尧很快就查清楚了。

  根据阿桂、李侍尧的查案报告,7年间,甘肃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共有102名(一说113名)省、府、州、县官员牵涉到此案中,几乎将甘肃官员一网打尽。

image.png

  由于牵连太广,连乾隆皇帝都觉得不可思议,他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怎么办呢?乾隆皇帝决定,甘肃总督勒尔谨赐予自尽,原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斩首示众,继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处以绞刑。接下来,将侵贪赈1000两以上的官员正法,计有56名。

  算一下,死于甘肃冒赈案的大小官员共有60名。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三三九》《“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清代甘肃人口的分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