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时期的两名大将 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

2019-02-22 14:21:17 首页

  人类航天史上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冯.布劳恩,一个叫科罗廖夫。他们是人类进入宇宙的绝对先驱者,也是美苏争霸时,两国搞太空竞赛的扛鼎之将。

  同是研究登月计划的两人,冯.布劳恩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使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成功扳下重要一局;而科罗廖夫却先苏联登月计划一步,离开人世。两人的命运唯一相同的转角,可能就是他们最后都死于大肠癌。

  关于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可能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先挑一个悲剧色彩比较浓的说起。我们来说说苏联这边的第一人——一个让西方人迷惑不解、让美国人头疼不已的隐形英雄。

  在他去世之前,他的身份一直被斯大林和继任者列为当时的最高机密,他们担心美国玩阴的,刺杀这个国家栋梁。直到厚葬的那一天,全世界才恍然大悟:苏联之所以能在太空竞赛一直保持领先,都是因为拥有一位航天巨擎,他叫科罗廖夫。

image.png

  科罗廖夫,中文全名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在乌克兰。自幼爱看书、尤其喜欢数学和电器。

  5岁的科罗廖夫,拿着枪

  16岁时他加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航空协会,第一次得到驾驶水上飞机的机会。17岁自己设计一款滑翔机。18岁在一次滑翔机训练时折断两根肋骨。其实,直到23岁他才拿到飞行驾照。

  ▲科罗廖夫坐在自己设计的滑翔机里

  1925年,18岁的他考上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与莫斯科大学齐名的、苏联/俄罗斯最具历史和学术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建校至今已培养16万名科技人才,甚至包括一大批中国两院院士和技术高官)。

  毕业后,科罗廖夫进入苏联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承担着图波列夫(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代表作Tu系列各种)TB-3轰炸机的部分设计工作,但表现平平。而他跟图波列夫真正有交集,还是在1930年代初。

image.png

  ▲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

  其实,历史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科罗廖夫应该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不过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另一位大神级人物——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人类宇航学之父”彻底改变了科罗廖夫的事业轨迹,从此以后,苏联少了一个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却无可取代地出现一位航天巨擘。

image.png

  ▲人类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是科罗廖夫的人生导师,授业恩师,更是事业灯塔,智慧源泉,日后由科罗廖夫主持创造的一个个人类航天纪录,背后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型,大都来自这位宇航之父的最强大脑。宇航学最强大脑 + 航天界最强实干家,苏联已在人才储备上领先于美国。

  命运的拐点

  但凡英雄都有命运拐点时,科罗廖夫也不例外,1931年正是他的拐点。他从飞机设计转向火箭推进,加入苏联最早一个由国家资助的火箭研发中心(GIRD)。同一年,追求7年的大学同学齐妮亚·温琴蒂尼终于同意跟他结婚。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GIRD中心主任,首次试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第三年他被调任到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喷气推进研究所(RNII),担任副主任,这一年他26岁。

  1935年4月,科罗廖夫的女儿出生。同年9月,恩师齐奥尔科夫斯基辞世。1936年,29岁时他成为RNII研究所总工程师,并赢得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信任和支持。这一时期,他就像坐上火箭一样。为军方研发巡航导弹,甚至是载人火箭动力滑翔机,他还相继出版不少著作。

  但火箭也有坠落的时候。1937年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苏联大清洗开始了,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迅速处决后,厄运也降临到科罗廖夫头上,他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直到6年后的1942年,苏联遭遇二战最艰难时期,快速重建军用火箭这类利器成为当务之急。

image.png

  ▲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的科罗廖夫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恶意指控他的手下格卢什科,不得不向当局打报告,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于是“戴罪立功”的科罗廖夫变成了格卢什科的手下。忘我工作是他最好的疗伤办法,有时被炸得头破血流,他还面带微笑,说自己终于找到爆炸原因了。

  太空竞争拉开序幕

  1946年,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苏联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7年至1953年间,他的团队成功仿制及自行设计近程、中程、远端和战术导弹。

  从1953年起,他开始主持研制R-7洲际弹道导弹,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导弹可以改装成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所以向苏联科学院提出将狗送入太空的实验,但遭受拒绝。此时正值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际,政治紧张局势压倒了一切。

image.png

  直到两年后,1955年美国宣布“将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短短4天后的1955年8月2日,在好大喜功的赫鲁晓夫亲自指示下,苏联宣布也要发射自己的卫星。美苏太空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科罗廖夫此前的提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美国刺激下,这位航天巨擘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擂台。

  1956年,他领导的团队将R-7导弹改装成能够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

  1957年8月3日,由他主导设计的R-7导弹试飞成功,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洲际导弹,而且航程高达7000公里、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全长近30米的R-7改进型运载火箭,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成功进入近地轨道。尽管除了测量温度和有节奏的发射电波之外,并没有做出什么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但是这颗小小卫星确实开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赫鲁晓夫终于点头认可了科罗廖夫的价值。没过不久,19年前对他莫须有的指控正式被撤销。此时他恰好50岁。

image.png

  紧接着,科罗廖夫继续拼了命似的创下一连串的宇航第一:

  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太空狗莱卡;

  1959年1月2日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载着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一号Vostok-1,成功绕地飞行108分钟,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太空人。

image.png

  ▲科罗廖夫与加加林,既是伯乐千里马,又是良师益友。他对加加林视如己出。

  但赢得第一的同时,往往代价更大。赫鲁晓夫贪得无厌地不断要求科罗廖夫刷新更多个第一:第一个载人长期太空飞行,第一个多人宇宙飞船,第一个太空行走,第一个航天器对接,第一个太空站,第一个载人登月……如果他做不到的话,就会把位置和任务交给科罗廖夫在团队中的竞争对手。

  人高马大的科罗廖夫对此只能死磕自己,凭着工程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以及个人魅力率领团队全部赌上,终于换来——1964年10月12日三名宇航员搭载多个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短短两天后,赫鲁晓夫就被勃列日涅夫逼宫退休,但这并没给科罗廖夫带来任务上的松绑。

  英雄之死

  此时的科罗廖夫已经病魔缠身,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不管是为了航天梦想,还是最高指示,他只能最后一搏。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随后不久科罗廖夫就卧床不起,1966年1月14日,在刚刚度过59岁生日仅两天后,科罗廖夫没能撑过癌症手术,在开刀过程中去世。

image.png

  ▲科罗廖夫的葬礼

  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联盟者号和礼炮号空间站成功对接——那时科罗廖夫已经长眠于地下四年多了。

  一代航天巨擎,生前隐姓埋名,身后荣誉无数,苏联给予了科罗廖夫国葬待遇,国际天文界也将月球和火星上的两个陨石坑以他命名。

image.png

  当冯·布劳恩知道已故的科罗廖夫就是前苏联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他一直都是一个人。”

  尽管科罗廖夫身后的太空竞赛还在持续,他的继任者瓦西里·米申却没有他那样的影响力和魄力。虽然米申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N1火箭的研制,但是该火箭四射四败。再加上不断的航天事故,尤其是宇航员的丧生,导致前苏联登月计划的整体失败,并且最终被放弃了。

  科罗廖夫的逝世,使苏联的太空计划陷入迷茫,而另一边,美国宇航局的优势却开始绽放。冯·布劳恩开始迎头赶上,美国宇航局“水星计划”、“双子计划”圆满完成,随后,“阿波罗11”号实现了美国人的梦想,也代为实现了科罗廖夫的梦想。

  失去了对手的冯·布劳恩认为已经没有新世纪可以征服,于1972年离开了的美国宇航局。美苏太空的竞赛,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科罗廖夫与冯·布劳恩之间的竞赛。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苏联如果没有科罗廖夫,人类宇航事业将会怎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