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镇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其地域特征。

2019-03-26 15:28:44 首页

  淮西镇的辖区曾北至河南道的郑州、汴州,南至淮南道的沔州、蕲州、黄州,东至河南道的徐州、泗州,西至山南东道的隋州、唐州、邓州。可见,淮西镇领州数庞大,幅员极广,似乎已经超越了“淮西西道”所赋予的地理概念,但从实际控制范围和实际领州时间来看,其核心范围仅是申、光、蔡三州。本文主要以淮西镇所在的地理位置来探讨其地域特征。

blob.png

  淮西镇所在的位置,地处唐朝腹心之地,辐射范围极广,是为要冲之地。据《旧唐书·地理志一》记载,蔡州“去京师一千五百四十里,至东都六百七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对各州的“八到”记载得更为详细,其蔡州条载:“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陈州二百二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南至光州三百里。”蔡州属于河南道,光州、申州属于淮南道。

  综合《旧唐书·地理志一八》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可知,淮西镇北接河南道,南连淮南道,西接山南东道,距离长安、洛阳不远,特别是与洛阳仅相距六百余里,可见其地位重要。安史之乱期间,淮西镇成为唐王朝保卫江淮的屏障。至德元载(756)初期,淮西镇一带主要由南阳节度使鲁炅率领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进行防御。鲁炅的防御部署由两部分组成:一,鲁炅自帅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屯于汝州叶县以北滍水以南,阻挡叛军入侵江、汉;二,鲁炅表薛愿为颍川太守,阻挡叛军经许州、蔡州南下江淮。至德元载十二月,颍川城破,薛愿被俘。来瑱随后收复颍川,重新稳固颍川防线。从军事部署来看,薛愿、来瑱与鲁炅互为犄角,互相支援,从而使得南夏得以保全。纵观整个安史之乱,由于淮西镇的存在,叛军从未由此路径南下入侵至淮南。

blob.png

  建中三年(782),唐德宗的削藩战争在河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李希烈突然临阵反叛,急剧扩大了战争的规模。由于唐王朝“失于守御不足”,没有在中原地区形成能制衡李希烈的军事部署。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北进河南,迅速攻克许多州县,将河南一带变为战场,导致江南财赋不得不改道商州、上津转运,战争日费巨万,经此运转拖延,使唐廷已经捉襟见肘的军费变得更加吃紧,从而又导致了派去镇压李希烈的泾原兵士产生哗变,致使德宗出逃奉天。建中四年(783)八月,李希烈复攻襄城时,翰林学士陆贽即有言:“幽、燕、恒、魏之寇,势缓而祸轻;汝、洛、荥、汴之虞,事急而祸重。”可见,淮西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寇则转输将阻,北寇则都城或惊”,地盘虽小,但能量巨大,其威胁不亚于河朔三镇

  “三吴”时期的淮西镇,地缘环境险恶,与其他割据藩镇皆不接壤,孤悬河南。元和初年,宪宗平定西川和浙西之后,全国割据藩镇有成德、魏博、淄青、淮西等镇。在这些割据藩镇中,成德、魏博镇等位于河北,且土地相互连接,淄青虽不位于河北,但与成德、魏博镇等仅隔黄河,仍能够互为影援。而“三吴”时期的淮西镇仍只辖申、光、蔡三州,“其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被忠于唐王朝的汴宋、陈许、鄂岳等藩镇包围,土地狭小,战略纵深不够,一旦与朝廷开战,战略态势则十分不利。

blob.png

  淮西镇地区的民风与河朔三镇不同,将士百姓有归顺唐朝之心。从宰相裴度宣布“诛止其魁,释于下人”时,“蔡之卒夫,投甲呼舞。蔡之妇女,迎门笑语”来看,淮西镇的百姓在节度使吴元济被擒之后,是乐于归顺唐王朝的。此外,李愬雪夜袭蔡州一战,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攻入蔡州生擒吴元济,也从侧面见得,淮西镇百姓并非如河朔三镇百姓那样受节度使“累代煦妪之恩,不知君臣逆顺之理”,而为之死战。

  综上所述,淮西镇地处唐朝腹心,辐射范围广,战略地位重要。安史之乱期间,因为淮西镇的存在,唐王朝很好地保卫了江淮地区,致使“南夏所以保全”。而建中时期,李希烈反叛,北进河南,南下江淮极大的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也隔断了唐王朝的财赋转运,致使德宗平叛战争的失败。可见,淮西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左右政局的能力。“三吴”时期的淮西镇仅辖申、光、蔡三州,“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地缘坏境险恶,民风又与河朔三镇不同,将士百姓有归顺唐朝之心,这种特殊地域因素,导致了淮西镇最终被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