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几乎亡国,为什么还能迅速恢复实力?

2019-04-10 09:48:27 首页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名将廉颇做了相国,被封为信平君,这是第一件。第二件是燕国派相国栗腹访问邯郸,献五百金做赵王的酒资,达成燕赵盟约。第三件事,廉颇与赵孝成王万万没想到,燕国突然背信弃义,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

  原来,栗腹出使邯郸时发现,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士兵多为老幼,燕国可以趁机灭赵。燕国上下一片狂热,企图仗着数十万大军以多欺少。

  赵孝成王勃然大怒,派廉颇率领八万精兵在邯郸北迎击燕相栗腹,又让将军乐乘以五万人马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 两路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虏卿秦。

  廉颇趁胜追击,反而包围了燕国首都。若非秦国出兵攻赵,只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要提前灭亡了。

image.png

  看似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差点反手灭燕,天下人目瞪口呆。 长平之战只过了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了五年,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一切的一切,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赵国有三大政治中心,没人能一口气灭赵

  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头号劲敌。两国宗室同为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秦赵的国情差异很大。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荡平咸阳,秦国就死透了。

  赵国不同,有三个传统的政治中心—— 南之邯郸 、 西之晋阳 、 北之代。无论是谁来灭赵,光是打下邯郸,赵国残余势力还能凭借另外两个政治中心负隅顽抗。

  比如,魏将庞涓拔了邯郸,但晋阳、代地军民仍在顽抗,齐国也派田忌孙膑率兵围魏救赵,魏国灭赵功败垂成。秦国名将王翦拔邯郸,虏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但赵公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数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剿灭。

  燕国派出的两路大军,正好分别指向邯郸与代两个政治中心。

  赵国的三大政治中心的格局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形成。既有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因素。

  巍峨的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后来被赵国吞并的中山地也属于邯郸板块。

  相对于一目了然的地理因素,三元格局形成的人文因素就复杂得多。

  当年赵氏还是晋卿的时候,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考古研究表明,晋阳城的规格比同时期的秦国首都雍城还大一些,这里也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

  赵简子为了充实晋阳的力量,令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献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迁徙到晋阳。然而以赵午为首的邯郸赵氏小宗抗命,身为赵氏族长的赵简子囚杀赵午,激起了赵氏内乱,随之引发了六卿斗争。赵简子退守晋阳,好不容易才挺过了这次危机。

image.png

  由此可见,赵国此时已经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格局。 赵简子死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赵氏联姻的代戎国,二元格局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格局。

  赵襄子本非储君,是父亲废除大哥伯鲁另立的。当时废太子伯鲁已死,赵襄子封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晚年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赵献侯。

  年少即位的赵献侯,把首都迁徙到了邯郸以南的中牟。然而赵襄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并在代地自立为君,是为赵桓子。赵桓子仅在位一年就病逝。国人决定遵从赵襄子的遗愿,重新拥立赵献侯。

  到了赵献侯的孙子赵敬侯时,赵国才开始把邯郸当首都,一直持续到赵国灭亡。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西北进军征服诸胡,又灭了夹在邯郸与代郡两个板块中间的中山国。三大板块的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可惜, 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把废太子赵章封为代安阳君,晚年又发昏想封他为代王,结果引发了沙丘宫变。

  总之,三元中心的政治格局,既让赵国难以被一举消灭,也导致赵国内部山头林立,政变多发。

  燕相栗腹只看到了被战争直接重创的邯郸首都圈,而忽略了晋阳、代地两大板块实力较为完整的事实,从而严重低估了赵国的实力。他更没料到的是,赵国即将在一位“国防经济学家”的帮助下重回山东六国之首。

image.png

  长平之战让赵军丧师45万,邯郸之战也是血流成河的惨胜。但赵国借诸侯之力夺回大片土地,恢复到长平之战以前的三元格局。人口损失惨重,但基本的地盘还在,强秦又处于商鞅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

  重建的基础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就差办法和人才。 残破的东部邯郸板块与刚收复的西部晋阳板块都挑不起这个重担,远离两次恶战的北部代地板块应运崛起。那个盘活赵国北方各边郡的能人叫李牧

  战国四大良将之一的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胡骑南下。他上任时恰逢赵国衰弱,朝廷财政极度困难。赵孝成王给不了足够的军费,于是下放权力。

  李牧作为雁门、代郡边防军的总指挥,掌握了军事权、行政权、人事权、财政权。也就是说,朝廷让边军自谋生路,能不能拉起一支部队,全看李牧的根据地建设能力。

  若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早就被粮饷筹集问题烦死了。但李牧脑子好使,充分利用了自主权。他镇守的雁门关地区属于农牧混合型经济区,边民兼营田畜。这里南连晋阳、北通代地, 既是赵国西中心与北中心之间的纽带,也是赵与诸胡、秦、韩等国商旅周流财货的中转站。

  李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官吏,一面保护赵国边民田畜,一面让边军掌管关市贸易。各关市的租税不必上缴国库,统统输入李牧的幕府,充作军费。没过几年,边军凭借边贸积攒巨额财富,士兵的待遇优厚。李牧每天都会杀几头牛来犒劳训练辛苦的将士。

  但是,他严令各部不准主动迎击匈奴,匈奴看不起他,赵军边兵也颇有微词。朝野弹劾日多,赵孝成王怒而换将。新上任的将领每次都会出动迎击入寇的匈奴,但几次交战失利,边民不得田畜,朝廷的军费开支猛涨。

  赵国君臣这才意识到,李牧这个“胆小鬼”守边时,匈奴并没对边疆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让边军的兵力和财力越发雄厚。赵孝成王无奈,只好重新用李牧,一切交给他自己掌握。李牧故技重施,几年后居然把边军扩充到了二十余万。

  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牧集结了一百三十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百金勇士、十万善射的步兵,精心部署了一个伏击圈。

  他大纵牛羊马匹于野外,让士兵佯装败退,任由匈奴掠取。匈奴单于闻讯,倾巢而出,结果被赵军伏击,斩杀十余万骑。单于远遁塞外,匈奴在此后十余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

  事实证明,赵国如果不采纳李牧的谋略,边疆必不得安宁,朝廷和边关都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赵孝成王下放权力的政策,给了精通国防经济学的李牧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无谓的军费支出,利用政策倾斜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并将其用在刀刃上。 北方边郡蓬勃发展,朝廷省下钱搞重建,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

  复兴的关键:北上整合诸胡

  在痛歼匈奴后,李牧又送给赵国一个大礼。他挥师北上,远征诸胡。

  赵军先灭了代郡北方的游牧民族襜褴,再向东击破东胡,又调头西征曾经向赵武灵王献马的林胡。他的大军几乎把赵武灵王当年横扫过的地方又打了一遍。诸胡再次臣服赵国,为赵军供应骏马与勇士。

  由于李牧二十多万锐师的努力,赵国基本恢复了高峰时期的势力范围。 北方代地板块的实力暴涨,拉高了国力的总分。赵国也重新成为山东六国中的头号强者。

  事实上,李牧向北进军的做法,延续了赵国从春秋时代以来的传统思路。当年晋国还没分裂的时候,赵简子和赵襄子就力图整合胡翟之利。

  赵简子攻过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赵襄子吞并了代戎国。代地一直是华夏跟诸胡对抗的前线。每当赵国在中原地区发展受阻时,就会以代郡为跳板,向北方胡地进军。

  赵国位于四战之地,东与齐、中山隔河对峙,北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赵武灵王在位的前十九年,有几次漂亮的外交,但在中原战场屡次战败。秦齐两个超级大国打不过,燕韩两个盟友不能打,剩下的交战对象就只剩下中山国和楼烦、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了。为此,他才推行胡服骑射,还多次从诸胡征发精兵参战。

  赵惠文王讨伐东方的齐国斩获颇多,但在南下中原时被东出的秦国压制。赵国联魏击秦,却在华阳之战中惨败。东胡趁机叛赵,在代地板块制造混乱。于是赵军大举北上,攻略东胡。

  长平之战惨败,赵国丧失了绝大部分主力军队,实力大损,北方诸胡再次趁机脱离了赵国的统治。于是燕国使者都没把赵国这个战斗民族放在眼里。

  李牧早就下决心恢复赵国对诸胡的统治。 他深谋远虑,不跟匈奴做反复缠斗,而是积蓄力量一举破之。灭匈奴只是第一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也在其战略规划之中。

  燕军大举来袭,企图同时击破赵国的南北两大中心。

  殊不知,邯郸板块虽然还没完全复原,但赵国尚武成风,士民习战,老幼之兵的军事素养也很高。代地板块早已被李牧盘活,边军战斗力比邯郸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两路赵军一个防守反击就包围了燕国首都。

  此后,赵国诸将多次攻燕拓土。若不是秦国多次在西线发兵干扰,赵国完全有能力灭燕,扩张成一个超级大国。

  可惜,时也势也,秦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北方边防军两次战胜秦师,但李牧未能夺回已被秦攻占的晋阳板块,邯郸方面军也不断损兵折将。 赵国入不敷出,土地、人口不断流失,最终难逃灭亡的噩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