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制定的规矩为何却给了朱棣的篡位正当理由?

2019-05-21 14:36:42 首页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明朝建文帝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向京城应天皇宫里的侄子建文帝宣告自己终于要反了。随后建文帝宣布废除朱棣的燕王之位,贬为庶人,带领群臣百官祭拜太庙,将朱棣从宗谱上除名。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登临帝位,是为建文帝。大明朝向洪武时代挥手告别,迎接这位22岁的年轻帝王。新帝刚刚登基,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大展拳脚。

  这位接受全套儒家教育的皇帝一上台就毫不犹豫地纠正祖父洪武朝的严刑酷法、减轻赋税、改革土地制度,大力任用儒生治国,试图将大明朝改造成一个类似周代的礼乐时代。

  帝王的身边终日被他的老师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儒生环绕。方孝孺鼓励皇帝复古,齐泰和黄子澄则鼓励皇帝削藩。

  当然削藩并不仅仅是臣下的建议,建文帝早有削藩的心思。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是太祖的嫡长子,身份上无可争议的太子,无奈的是朱标病死。

  身为先太子的事实上的嫡长子,从礼法上来看,朱允炆的确实应该以嫡皇孙的身份继任大统,可实际上,太祖皇帝的子嗣众多,自己有一大推年富力强的叔叔们,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可见的强有力威胁。因此小小年纪的朱允炆就要不得不殚精竭虑地防备叔叔们,考虑如何对叔叔们下手。

  因此,年轻帝王登基后最要紧的事就是削藩。诸位王叔各自分散在封地治藩,其中势力最大的四叔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的封地在北平,经过多年经营,率下兵强马壮,可以说是当时势力最强的军队。

  建文帝最先下手的实力最弱的周王,燕王的同母弟弟,朱元璋死后才一个月,周王叔就被贬去了云南。接下来就轮到了湘王,先是有人告发湘王谋反,建文帝派兵带湘王进京问罪,结果这位天潢贵胄的王爷不堪在小吏手中受辱,带着全家自焚而死。在二十九岁的年纪以极其壮烈的姿态死去。

  建文帝对其他藩王下手的同时并没有丝毫放松对燕王的警惕。朱元璋一死,建文帝就派出无数锦衣卫前往北平监视燕王府,并派大军驻扎在北平周围。朱棣王府的消息不停地传向南京应天府皇帝耳中。

image.png

  双方都在隐忍不发,朱棣在王府里上演最经典的装疯卖傻情节,以转移建文帝的视线,暗地里的举动也没有停止;建文帝则在费尽心机搜罗朱棣谋反的罪证。

  直到锦衣卫在京城抓捕到了朱棣的护卫,接着供认出了朱棣谋反的情报。建文帝率先动手。派兵捉拿朱棣。朱棣反抗,并控制住了北平周围地区。此时是建文元年。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朱棣祭出了“靖难”的大旗。

  靖,平定也,朱棣要平定大明朝此刻面临的危难。这是指建文帝被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迷惑和操控,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相对于建文帝一登基就残酷打压藩王,搞得朝堂血雨腥风,引起战端,朱棣的“靖难”口号一出,顿时获得很多人心依附。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由。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在建国不久就颁布了一套《明皇祖训》来告诫后世子孙。朱棣利用的就是其中的一条。它是这样规定的,如果朝中出现了奸佞,各地藩王有权利带兵进京勤王。

  试想就算朱元璋在世的话,看到建文帝刚刚登基就把国家搞成了这样模样,这幅局面当然离不了孙齐黄三人的推波助澜,朱元璋应该也不会反对朱棣“靖难”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