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发动长平之战 为何赵国除了决一死战别无他求

2019-09-20 11:44:55 首页

  还不知道:秦国为什么要发动长平之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国人口兵力重心在河北平原,晋阳盆地面积不大还和秦国对半分,养不了太多兵,如果秦从魏河东故地来攻晋阳,赵必须从河北发兵去救。如果秦拿了上党,围攻晋阳时再从上党出兵伏击河北来援的赵军很容易,因为全是山路。所以赵可以容忍韩有上党,却不能容忍秦有。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后,晋阳马上就失手,即使后来夺回来一次也很快再度失守,因为河北不敢去救。当时赵国武将之中就廉颇可担此大任,廉颇坚守不出几年,耗尽国力,赵王也渐渐对他失去信任,加上小人谗言,遂换下廉颇改赵奢之子赵括担任大将军。其实秦国当时国内也缺粮食,好在秦国有蜀地粮仓,要不然结局就难说了。

  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两杯毒酒:坐视上党落入秦手,则如虎狼在卧榻之侧迟早为之所噬;受让上党,则必与秦决死一战。孝成和平原君选择后者并非不可理解。最大的败倒还不在军事上,而在于未能成功发动合纵以诸国牵制乃至打击对手,当然也做过努力但是在邯郸之围之前效果不佳,而以一国之力与强秦相抗。即便继续使用廉颇,在国力枯竭粮草不继之后,赵军从上党败退也是无可避免的,当然在廉颇指挥下有可能避免主力被全歼的惨败。这种举国战争最后拼的还是后勤,是综合国力。赵国为了给前线四十万军队提供军需坚持三年已经差不多把国力淘干净了,物质基础不稳最终让赵王下决心换将博一把导致全军覆没,当然秦为了这场国运之战也是拼掉了半条老命,昭襄王亲自督办粮草。

image.png

  当时各国都有各自的长城,秦燕赵都有各自的长城,而且打仗的时候赵需要防守北境的匈奴,秦也一样,秦西北方也有常备军防游牧部落,从北部进攻秦国不太现实的。赵基本上是总数45万并非都是战斗人员这是把后勤都算进去了有大概最多20万战斗部队死了5万左右。长平这场战争秦死了白起赵死了赵括,秦国倾国之力死了一半,赵国死了45万。赵国当时邯郸还有十万,有不少边防军,总体而已赵国还能勉强有三十几万,只不过赵王没秦王高,发育不起来了查不到了,估计此战总兵力会过百万这估计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人数最多的一次。

image.png

  求和之后,赵国就已经稳不住了,要断粮了,除了决一死战别无他求,要么战死要么饿死,换白起来也只有攻啊,巧妇乃为无米之炊,赵括的错误在于没有派先遣队伍,轻敌了,而且突围的时候死了,三军无帅,心理防线就崩溃了,要是赵括不死大败之后跑回去几万人是有可能的,而且秦军死伤会更多。天亡赵,非战之罪。假如赵军长平前如果有四十万人,投降前还具有作战能力的应该在二十以下了,不然也不会投降,战损没有一半就投降的话,对于一个经历了胡服骑射的军队来说,不可想象。投降不是因为刚不过,是没粮食实在撑不下去了,没粮食别说一半,你十倍兵力都必须降,不然饿死。逼着赵王打长平决战的还有粮食。赵国已经吃光了所有的粮食储备,而他们的希望就是地里长出来的新粮。再拖下去,粮食没人收割就得烂在地里。那第二年,赵国就更惨了,比战败还惨,比杀了四十万人还要惨。

image.png

  可惜后面长平之战信息不对等导致决策失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外交上无一国来救赵国,这是秦外交上的胜利。打长平也是在拼综合国力,因为这场战争后来成了消耗战,谁的综合国力过硬谁才能胜出。等而围之,兵法破例。白起最后选择不出战显然不是任性,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对自己很不利:秦朝用武力统一了整个六国,残暴的统治六国人民,也埋下了六国遗民反抗暴秦的决心,始皇帝陛下一驾崩秦朝不就马上分崩离析。战争永远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只知道杀伐不懂得怀柔必定不会长久。

image.png

  一直认为世事绝对有因果,谁都不是傻子,赵括也绝对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他的失败肯定是多方面原因的,春秋战国虽然对平民残忍,但真的是群星璀璨的时代。所有的国家都有很强的人才,进行着最勾心斗角,最尔虞我诈的斗争,所有将才都绞尽脑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