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之低呢

2019-10-21 10:00:57 首页

  为什么李鸿章的评价如此之差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分别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同时这4位还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洋务派的代表。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分别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曾国藩跟左宗棠这两位在晚清朝堂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左宗棠一生戎马,而曾国藩堪为晚清名臣之首,胡林翼、彭玉麟都在他创立的湘军中做事,左宗棠与之相交甚笃,李鸿章是他学生。

  李鸿章这个学生,前期对曾国藩的确是毕恭毕敬。但随着自己实力增长,加之1866年,曾国藩在镇压捻军中的失利,清政府改让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负责剿捻事务,他逐渐开始自大起来,认为自己能够对曾国藩取而代之,言语中也多有不敬。

image.png

  说起来,李鸿章算是晚清名臣中差评最多的一位,也是评价最为两极分化的一位。恨他之人认为他签订了那么多丧权辱国条约,每份退让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款都签字非常干脆,甚至嘲讽他为“签字小能手”;护着他的人则认为,清皇室姓爱新觉罗又不姓李慈禧太后皇帝压着他,他能不签吗?

image.png

  有一说一,慈禧太后等满清顽固派贵族一味要求妥协,派李鸿章前去背锅签字,的确主要责任不在李鸿章,但那些恨他的人气得不是因为他签字,而是因为他压根不反抗不争取利益的态度。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反过来要将原本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地区让给日本。

  当时列强们虎视眈眈,中国孤立无援,但包括顾维钧等在内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却是坚决不签字,要求修改条约内容,因此国内还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欧洲的留学生们也纷纷赶至巴黎发起抗议活动。

image.png

  同样是不平等条约,同样是被列强所逼迫,但巴黎和会上的代表团,跟李鸿章在签订那些条约时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这才是很多人嘲讽李鸿章签字的原因。估计又有人要说了,李鸿章不是没有抗争啊,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一开始日本是要求赔偿3亿两白银,后来因为李鸿章挡了日本人一枪,才以伤为借口,要求改赔偿金额为2亿两白银。

image.png

  但这里有两点,首先李鸿章挡枪为大清省了1亿两白银这事,更多的是由于政治博弈,李鸿章这个枪伤顶多算个借口,而不是主要原因;其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李鸿章多少得负点责。

  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8年前,中日还因北洋水师发生过一次冲突,不过大概没多少人知道,那就是长崎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因为1885年英国侵占朝鲜南部巨文岛一事,1886年的时候,北洋水师奉命北上对英、俄两国进行震慑,将4艘战舰暂停在日本长崎港。但因为当时中日矛盾已经产生,北洋水军与日本当地警察以及民众发生冲突,双方开始问责。

  当时日本海军力量非常薄弱,北洋水师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认为应当直接歼灭日本海军(当时日本海军根本打不过北洋水师),李鸿章拒绝;之后在谈判僵持阶段,清政府驻日使者徐承祖又提出要以武力作为后盾,李鸿章依旧拒绝;最后中国第一位法学博士伍延芳跟徐承祖共同认为,应当直接与日本断交,李鸿章还是拒绝。

  这里错失了3次遏制日本海军的机会就算了,而长崎事件之后,日本方开始加大对海军建设,清政府却开始缩减北洋水师军费,丁汝昌多次提出要求购置新的大炮,全部遭到拒绝。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才导致了北洋水师惨败的结局。

image.png

  有人说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直接悲愤到吐血,但这个吐血究竟是因为后悔之前自己的多次制止,还是愤慨清政府无力,就无人得知了。再加上同为洋务运动推动者,曾国藩其他三人不说两袖清风,但也都家底平平;唯独李鸿章却借由洋务运动积攒了大量财产,光是遗产就有数千万,连底下的盛宣怀都成了明面上的华夏首富。

image.png

  虽然总体来说,李鸿章对大清,对中国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但哪怕功大于过,相较其他名声在外的名臣们,他的一些缺失也的确存在,大概这就是为何他会收获如此多的差评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