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黄肠题凑”制度有多奢华?“题凑”是什么东西?

2019-11-12 17:47:37 首页

  还不知道:黄肠题凑是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所谓“黄肠题凑”是我国古时的一种丧葬制度,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书》上载有“黄肠题凑”这个名词,原意是一种高贵的葬具,属于“天子之制”,是帝王、皇子和诸侯王死后享有的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

  (黄肠题凑)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肠题凑”呢?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按照这个说法,“黄肠”是指用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中的“题”指的是柏木的头,“凑”,以头向内。由此可见,“黄肠”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而“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最早记载“黄肠题凑”的历史文献,恐怕是《吕氏春秋》了。在它的《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这里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专家考证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整座墓室成长方形,由15000多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北壁共有30层,每层纵铺108根黄柏木;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壁有门形缺口,东西两侧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这些黄柏木每根长90厘米,端口处大约10厘米见方,大小匀称,一根一根地逐层码放。截面对着棺椁,朝向中央,整整齐齐地把棺椁围起来。

  这么多的黄柏木垒叠起来,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将棺椁保护起来。

  (大葆台西汉墓)

  那么,为什么偏偏选择黄柏木呢?

  这是因为黄柏木在我国分布较广,常见于江南各省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剥皮后呈黄褐色,可以为“题凑”提供较广的材源。这种树木喜欢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各种地方,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质稍脆,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气”。古人利用黄柏木这种特有的属性建造墓葬,达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目的。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黄柏木木质犹新,还散发出阵阵香气。

  那么,为什么要选用“题凑”的结构方式呢?

  这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结构,可以科学地缓解封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这座墓耗费巨量的黄柏木,叠垒成了一堵长方形的内椁墙,就可以抵消来至于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压力。所以,在该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

  同时,古人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木炭和白膏泥,再用土层夯实,进一步强化了墓室的密封防潮性和坚固程度。

  (网络配图)

  其实,在大葆台西汉墓中,除了发现“黄肠题凑”的结构外,还发现了“梓宫”和“便房”。

  所谓“梓宫”,就是指用梓木制作的棺木。大葆台西汉墓发掘出的梓宫一共有5层,置于墓室后半部正中的棺床上,加上椁室和整个“黄肠题凑”,形成了五棺二椁的格局,符合《庄子·天子篇》中对帝王的棺椁礼制的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所谓“便房”,就是墓中的前半部分,其作用是“藏中便坐也”,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一般会放置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食物,以及一些餐具和乐舞用具。

  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叠加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汉代丧葬制度中“天子之制也”,是皇帝的特权。如果得到皇帝的特许,诸侯王和朝廷重臣也可以用“题凑”“便房”和“梓宫”,但一般不准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替代。如西汉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就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那么,为什么“黄肠题凑”只能是天子才能使用呢?

  这是因为修建“黄肠题凑”墓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财力。

  单以大葆台西汉墓的“黄肠题凑”为例,就用去了15880根黄柏木,如果算上整个墓室的其余用料,体积达到了200多方。这意味着每修建一座“黄肠题凑”就将砍伐成千上万棵黄柏树,还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去运输和加工,这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诸侯王爷能轻易办到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已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不足10例。

  所以,“黄肠题凑”只用于帝王和其王后墓,这是少数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