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供养60万大军远征两年不缺粮 秦国的后勤制度到底有多强

2020-07-10 08:57:41 首页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后勤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王嬴政继位以后,秦国对山东列国的战争由过去的称霸战演变为灭国战,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击败对方以割让城池,灭国战因持续时间长,因而对国家的粮食、兵源消耗极大。

  所以,在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灭国战中,后勤保障能力就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image.png

  公元前224年,60万秦军在老将王翦的统率下,由霸上(陕西西安)出发,长途行军800多公里,发动了第二次灭楚战争。

  鉴于第一次伐楚时秦国朝堂对楚国实力的错误低估,王翦伐楚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前后耗时2年之久。那么供养60万远征大军是个什么概念呢?

  为了直观地知道60万军队的后勤补给难度,我们可以对比下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image.png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动用的总兵力也同样是60万人,那么供养这么多人需要动用多少后勤人员呢?足足543万人!543万民工用小推车和耕牛为前线的解放军运送了4.34亿斤粮食。

  要知道,淮海战役前后持续时间两个月,而秦军作战时间是两年。解放军的背后是根据地上亿的人口基数,而秦国直至统一,全国人口也不过2千万。2000多年前的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供养60万大军远离本土征战两年而不缺粮的呢?

  秦国强大的农业生产能力是关键。

image.png

  《史记》记载:汉元年十月,刘邦军至霸上,秦人争执牛羊酒食献享军士,而刘邦的回答是“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驻军的霸上是秦朝的粮仓(秦灭楚时王翦大军的出发地),经历长达3年的秦末动乱之后,霸上的粮食储备依然能够确保刘邦的十万大军不乏食,足见秦国农业的发达。

  但是,粮食产量还受制于运输能力,毕竟粮食再多,无法及时送达前线还是无济于事,正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受制于蜀道运输困难,纵然坐拥天府之国,但北伐将士依然饱受缺粮的困扰。

  那么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保障前线大军的后勤的呢?3大黑科技是关键。

image.png

  第一是造车。秦国在运输军粮时普遍采用双辕车,双辕车较过去的单辕车而言,仅需一匹马,可以更能均衡、灵活的牵引车辆,节省了畜力,提高了效率。

  而在驾驶方式上,秦人将皮带拴在马的肩胛和胸肌处,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细节,西方直到一千多年后,还采取的是将皮带拴在马的喉部这种落后的驾驶方式,这种驾驶方式不仅无法发挥马匹的最大动能,而且在高速行驶时容易导致马匹窒息而亡。

image.png

  1993年,甘肃曾出土了秦人的车辆模型,虽然并非实物车辆,但时隔2000多年,依然能够活动自如,足可窥见秦人造车时对质量和工艺的把关之严。

  第二是制图。同样是在甘肃的放马滩,出土了秦国木板地图,上面不仅鲜明地标注了道路与关隘,而且还绘有山、水、沟溪地形,甚至使用了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符号,已初步形成了图例规则,准确度和比例的把握同样领先西方上千年。

image.png

  精准的地图,确保了秦国的后勤运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指定地点。

  第三是修路。2000多年前的秦人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筑路能力,秦灭巴蜀后为了贯通关中和巴蜀腹地,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采取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火烧水激法”,修建了石牛道,扩建了褒斜栈道。史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image.png

  而秦统一后,更是将修路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驰道道广50步(69.3米),相当于今天的23车道,直到2000多年后残存的驰道依然坚固异常,几无杂草。这也足可窥见秦统一之前强大的筑路能力对后勤保障的巨大作用。

  正是凭借着这些领先西方千年的黑科技,让仅有500万人口的秦国能够支撑起60万远征军的庞大后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