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神器“息壤”是什么东西?

2020-12-18 10:06:04 首页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远古时代的人类,分布在远隔重洋大海的五大洲,由于交通条件所限和航海技术落后,彼此之间是名副其实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在各大洲的族群中,却都流传着一个惊人相似的传说:史前大洪水。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传说的梗概大体类似,都说远古时期,人类曾经遭遇过一场洪水浩劫。其中最有名的两个传说,西方文化体系中以诺亚方舟为代表,东方文化体系中以大禹治水为代表。不过,两个传说同中有异,诺亚方舟因为神话色彩过于浓厚,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大禹治水则不然,带有十分明显的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现实意义,因此虽然名为“传说”,但却一直被认为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和真实度。

image.png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大禹治水的很多关键细节,都已经湮没无闻,相关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也大都是片言只语,语焉不详,使得大禹治水在后人眼中,始终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大禹治水所用的工具到底是什么?须知大禹生存的年代,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即使是地球上当时最先进的人类族群,也仅仅进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开采冶炼技术还处在萌芽阶段,远远未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木制工具和磨制石器,仍然是当时最主流的工具。而仅仅依靠简陋的石器和木器,大禹是怎么完成治理九州天下之水的宏图伟业的?

image.png

  不过,很多古籍记载中,都对大禹治水的途径和形式有所涉及。大禹最常用的治水方式,是使用息壤。《淮南子》记载,“禹乃以息壤填洪水”,息壤这玩意儿有个神奇之处,“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息壤筑为堤坝,可以随着水势自行增长,和后世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相通之处。

  那么这神妙无比的息壤到底是什么东西?史书中没有明言,《山海经》中只是说出了它的来源,“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大禹的爸爸鲧从天帝那里偷来的。

  从此之后,息壤就成为让古人们很感兴趣而又困惑不解的一个千古之谜。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对息壤进行过各种猜测式的“研究分析”,竭力想弄清楚息壤的真面目。

  唐朝柳宗元与息壤

  公元805年,唐朝的“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革新派中坚力量柳宗元,被贬谪出京,到偏远荒凉的永州担任司马。柳宗元在永州度过了十年时间,期间他为了纾解苦闷心情,经常外出远游,几乎走遍永州的山山水水。

  有一天,他听说永州城外的龙兴寺里有大禹治水留下的息壤,大为好奇,于是亲身来到永兴寺,对“息壤”进行了一番探究,并写出了《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一文。在文中写到,永州龙兴寺东北角有一座佛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地面上莫名其妙鼓起一个大包,把铺地的青砖都顶了起来。

  地面隆起处“广四步,高一尺五寸”,而且据寺僧说,“夷之而又高”,即使铲平它还会慢慢再鼓起来。柳宗元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了此事,认为很可能是“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当地人比较迷信,以讹传讹所致,也不排除是寺僧为了吸引香火,在故弄玄虚。

  苏东坡与息壤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曾见到过息壤。他听说荆州城南门外,有一堆息壤,“状若屋宇,陷入地中,而犹见其脊者”,有一栋房屋那么大。息壤之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息壤的奇特之处,“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用工具铲除后还能复生。当地百姓天旱时经常来这里求雨。

  苏东坡也觉得不可理解,写了一首《息壤诗》记录此事。他的思想显然没有柳宗元开明清晰,缺乏怀疑精神,最后笼统模糊地说是“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认为是天帝的神力所致的人间奇景。

  明朝书生杨慎揭开息壤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就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最终揭开了这个疑团。

  他在《升庵集》中写了一篇《息壤辨》,文中认为,所谓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息壤就是农民们种桑耕田所用的普通土壤,因为可以作为百姓们休养生息之资,故曰息壤。认为息壤是一种“土自长息无限”的“神物”的观点,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不正确解读。

  在古代皇权体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田皆君所授於民,故曰帝之息壤”。鲧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治水不明水性,一味采用堵塞方法,“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导致江河横溢,大量沃土良田被冲毁,实属咎由自取。大禹之所以成功,乃是他深通水性,疏导河道与筑土为堤相结合才取得的成果,并非是靠息壤的所谓“神力”。大禹在当时极为落后的条件下,能完成这一惊天动地的治水伟业,会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非人力所能为之,由此才会衍生出息壤被神化的种种传说。

  大禹治水的“息壤”之谜,在三千余年后被杨慎破解。杨慎虽是古代的一介书生,却能够抛开束缚人们思想的神鬼之说等糟粕,思路和见解颇为标新立异,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对息壤的相对最为完善合理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