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 大多数为何都是老乡跟老乡

2021-01-26 10:15:56 首页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农民起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历史上著名的起义事件有很多,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在大多数起义事件中,首领与其麾下因志同道合聚义揭竿,在起义之前二者未必有亲族、同乡或邻里的关系。

  不过也有例外,秦末农民起义之后,包括刘邦项羽在内的诸多割据势力,他们所用的重臣大将多为首领的亲族、邻居或同乡。

image.png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得从当时的“邻里关系”说起了。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朝)的社会组织十分严密。商鞅确立了“连坐法”,将邻里的关系捆绑到一起。

  卫鞅一派的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隐匿。只有这样,“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连坐法”的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凡一个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男性劳动力,则男性劳动力必须分居,“自立门户”。此外,还要以军事组织的方式,将全国的吏民编入编制。五个家庭,被划为一“伍”;十个家庭,被划为一“什”。

  甚至于,老百姓想要搬家,必须通过向上级报备,禁止擅自迁居。除此之外,每一个“伍”和“什”的成员,都要监督其他家庭,倘若出现擅自迁居的情况,必须要向上级检举揭发,倘若没有汇报情况,那么,同一个“伍”和“什”的家庭都要受到牵连。

image.png

  这种严苛的法令,将农民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几乎失去了外出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秦国顺利地控制了国内的劳动力,保障了赋税收入的同时,还能防止流民带来的诸多时弊。

  这项政策表面看来有助于国家发展,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未必。

  在“连坐法”的约束下,邻里之间为了不因为对方的过错遭到株连,就得加强交往。当时的邻里关系可谓创造了“上下五千年之最和睦”,每天邻居之间都要相互串门。早上起来,去邻居家看看,问一句“你吃了没”。中午吃完了饭,再去邻居家逛逛,拉拉家常。晚上休息之前,还要去邻居家拜访。当然探望邻居只是掩饰,关键要顺便看看邻居家里有没有逃跑的人丁。

  一旦邻居家里出现了“失踪人口”,那么,便要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当地政府,避免自己遭到牵连。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监视,在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一些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然而,人都是社会动物,怎能被局限在“伍”和“什”这样的狭窄范围内呢?更何况,谁家还没有点隐私或不检点的行为呢?如此这般,你检举我,我告发你,无休无止,永无宁日。

image.png

  商鞅之流琢磨出一套折腾老百姓的连坐法,难道老百姓就得甘心受制于人吗?

  这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的暴政,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憋着一股怒火。陈胜吴广站出来后,那些从起义事件中看到了希望的老百姓纷纷群起响应。于是乎,“连坐法”非但无法起到稳定社会治安的功效,反倒为起义家提供了便利条件。

  每个老百姓,都对“连坐法”噤若寒蝉,倘若有邻居做出了一些不法之举就要去衙门举报,要不然就得遭到牵连家破人亡。然而大伙都活在饱受暴政压抑的天空下,谁都没有办法忍受朝廷的荒唐政策。所以,街坊邻里干脆凑到一块,大伙一起造反。

  这样一来,邻里关系变得愈发紧密,密切到大家同时“作奸犯科”,站出来反抗暴秦。可以说,刘邦、项羽这两名起义家,最要感谢的就是商鞅他老人家。倘若,商鞅没有颁布“连坐法”,他们的“创业”过程相比会相当艰辛。

image.png

  刘邦麾下,早期尽是一些当地小流氓,如樊哙之流。项羽麾下,亦是一票“江东子弟”。这些起义家在举事之前,没有什么家世背景,也没有太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连坐制”,让乡里乡亲都跟着他们一块造反了。对于那些老百姓来说,既然刘邦、项羽起义,自己无法检举揭发肯定会祸及家人,倒不如跟着他们一块放手一搏。

  在邻居看来,摆在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造反和不造反。不造反的话,绝对死定了,朝廷会以“连坐法”将一众邻里抓起来问罪。造反的话,反倒会赢来一丝生机,万一跟对了人,打下了江山呢!更何况,第一批加入刘邦、项羽集团的邻居,将来肯定能享有更高的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由项羽、刘邦掀起的“邻里造反”形成一股浪潮,颠覆了暴秦统治。

  参考资料:

  【《连坐法定义》、《秦律·法律答问》、《商君书》、《史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