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为何还会被后世辱骂?

2021-03-04 15:43:17 首页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鸿章,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朝末年的时候,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从这时候开始,西方列强对清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欺压,以至于割地赔款,使得大好河山支离破碎。在这段时间,却有这么一位大臣,他为了为何国家利益奔波忙碌,却背负了一身骂名含恨而终。他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李中堂)大人。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的安徽省合肥,一家兄弟姐妹共有八人,他排行老二,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李二先生”。李鸿章从小就聪明伶俐,饱读四书五经,有着坚实的文学功底,在1847年曾拜曾国藩为老师。他是中国第一只西式海军北洋水师的建立者,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李鸿章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奔波劳碌,但是却因为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被世人所唾骂。

image.png

  1895年下午二时,73岁的老人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签订《中日友好条约》;只见他意气风发,不卑不亢地于日本方面进行了长达四天的谈判,他只是想在这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能尽可能地为清政府争取减少部分赔款,但是却收到了对方的生命威胁。当天下午他谈判完了准备返回驿馆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窜出一名持枪男子,对着他脸上开了一枪。李鸿章随即便倒在了血泊之中,所幸的是没有危及生命。这件事情他心知肚明是因为他在会上要求减少赔款数额,与列强门争执不下;最终别人以此手段威胁于他!

image.png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时,他醒来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不要慌,我又死不了,这次出的血足矣报国”。三日之后他顶着脸上的伤再次出席谈判,在场的记者见到李鸿章的状况便知晓了其中猫腻,当即便谴责日本方面,最后日本顶不住压力主动提出减少一亿两白银。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一颗子弹可为我大清省一亿,那我愿意多中几枪”。日本首相曾这么评价他:“大清帝国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回国后~世人皆说他“卖国”,但是却不知道他没有选择,他能做的就是尽他最大的努力为清政府减轻压力。非要问为什么的话,两个字:“国弱”。从这次“议和”之旅开始,他的一生就奔波在了“议和”的路上。

image.png

  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决定出使巴黎万国运动会,在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等轮到中国的时候,却只有一面黄龙旗伴随着一片鸦雀无声缓缓升起。在场的外国人都在笑话偌大的中国,居然连国歌都没有。就在此时,从一片嘲笑声中缓缓走出一位七旬老人,缓慢地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了挺腰板,正了正衣冠。神色严肃、神态毅然地唱起了他的家乡小调《茉莉花》。

  就是这么以为半截身子已经进了棺材的老人,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从来没有卑躬屈膝,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捍卫国家尊严。西方人也正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将李鸿章称之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德国外交官,人称铁血宰相,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image.png

  1901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已年满78岁的李鸿章在得知和庆王一起被派去跟八国联军美商讨议和,他深知”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哪还有商讨的说法,不过只是在一纸条约签字罢了。在《辛丑条约》签约的时候,他对庆王说:”天底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您以后的路还长,这份卖国条约,就由老臣来签吧。“李鸿章知道在这些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意味着李鸿章三个字将“遗臭万年”。但是他知道他不做也会有别人去做,他想再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省一点“。

  身体的不适加上精神和心灵上的打击之下,签完合约回来后他便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太医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后来久治不得愈,于北京病逝;慈溪晋封他为一等侯爵,赐白银五千了治丧。慈溪太后还称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只知道有很多的丧权辱国条约是经他的手签订的、大把的国土是从他手上流失的。但是人们却不知道他在这一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磨难,最后含恨而终,多么地讽刺~

  要说李鸿章没做过混账事吗?当然有,咱们心照不宣。他生逢大清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要他承担的也都是“人情中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对于这么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理由去对他进行批判。不管怎样,李鸿章身上那一份深深的爱国情怀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生不逢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