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如何看待秦始皇的?秦始皇属于仁君吗?

2021-05-15 11:18:04 首页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为什么儒家这么恨秦始皇?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两个问题分别回答:

  1.儒家肯定进行进行过对于秦始皇的抹黑,这一点毋庸置疑。

  2.秦始皇并不是仁君。

image.png

  首先谈谈第一点,儒家抹黑秦始皇

  儒家抹黑秦始皇的典型案例就是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修改上面,此外还写了大量的史论抨击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为记载秦始皇事迹最为详细和最早的史书,实际上也是经过版本更新的,《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史记》总共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整整多出了两万九千一百六十字,这不免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我们目前看到的《史记》真的是司马迁当初写下的史记吗?真的没有遭到后人抱有特殊目的的篡改吗?

  我们可以先看看《史记》的早期流传过程。《史记》的编撰实际上是由司马谈、司马迁两代人集体完成的,由于两人都担任过太史令,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查阅皇家秘府的大量历史文献,《隋书·经籍志》就记载司马谈编撰《史记》依据一些史料:《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司马谈在《史记》未成书前去世,之后儿子司马迁继承司马谈的事业,在汉武帝时期完成了这项史学著作。

  司马迁其实在历史上挺神秘,因为司马迁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去世基本上现在无人知晓,《汉书·司马迁传》直接抄的是《史记·太史公自叙》,其中对于司马迁的本人经历记载十分稀少,所以我有时候也感觉司马迁太过于神秘。司马迁在完成《史记》的编撰之后,他自己记叙道: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由于这个名山的指代无法确定,在现代的研究中,一般是认为司马迁创作了两本《史记》,即正本和副本,正本被司马迁留在了家中,副本被司马迁进献给了汉朝的皇家秘府。不过此后《史记》有一部分流传出来,比如桓宽在盐铁论中就引用了很多《史记》的话语。

  直到西汉汉宣帝时期,《史记》才被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布,不过杨恽也没有完全公布《史记》的全部内容,因为汉朝朝廷不允许《史记》被大肆传播。举一个例子,在汉成帝时期东平王刘宇来朝,就曾经上书请求观阅《史记》,外戚大将军王凤认为不可。 杨恽之所以可以公布《史记》,是因为其父杨敞位列三公,杨恽本人也是平通侯、官至中郎将。

  所以在西汉时期《史记》是以单篇的形势流传,此后又有刘向等人给《史记》续书,把记载的时间推迟到汉哀帝、汉平帝时期。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班固所见到的《史记》已经缺少了十篇,东汉时期的杨终受诏删除《史记》的大量文字,最终发表了一个只有十余万言的《史记》,这个版本最终失传。

image.png

  不过的《史记》的传播应该是在东汉的中后期,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史记》的流传是一代一代人拿着毛笔抄录流传的,一直延续到唐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家注版史记就是这个过程流传下来的。而流传到现代的《史记》的版本则是宋代印刷术普及之后流传下来的印刷本,《史记》传播两千多年,其中必然会产生错误。

  不过在清代晚期,钱泰吉和张文虎经过仔细校订,最终形成了金陵书局刻本版《史记》,距离现在比较权威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便是以金陵书局刻本版《史记》为基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也抄录了大量的《史记》,所以他们的《史记》版本也有很多。

  而现存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是东汉明帝之后的版本,这一点在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有说明。这是经过史学家和儒生们篡改之后的篇章,至于司马迁最初写的是怎么样的文字,已经无人知晓。因为汉代儒生们大规模攻击秦始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在西汉时期,儒生就已经把秦始皇批斗的一无是处,西汉的政论家几乎都是儒生出身。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诸如陆贾、贾谊、贾山、桓宽、晁错、董仲舒、主父偃等人的对策和上书,其中大多数都含有对于秦朝强烈批判,大部分政论家对于秦始皇的态度都不友好,持彻底否定态度。

  这里面也包含一个意识形态的争夺问题,在西汉前期,儒家并没有到达唯我独尊的地步,需要与当时的法家争夺思想界的统治权,秦始皇作为法家人物自然要被贬低,要被打击,很典型的就是儒生一直以“废先王之道”猛烈攻击秦始皇。

  举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焚书坑儒,秦始皇究竟有没有焚书坑儒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门徒在焚书坑儒的过程中遭到重大摧残,于是焚书坑儒是儒生认为秦始皇的一大罪证,甚至抬高到秦始皇想要灭绝三代以来的“先圣之道”的地步,杨雄的《法言》直接说道:

  秦之有司,负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负圣人之法度。秦弘违天地之道,而天地违秦亦弘矣。

  到了东汉儒学大兴,秦始皇作为儒家的对头,那就是极端的暴君,他的罪恶简直前所有未有,《汉书·礼乐志》记载:

  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

  自汉之后,秦始皇便是儒家文化意义上的“暴君”之一,如果说儒生没有抹黑秦始皇,你信吗?

image.png

  再谈谈第二点,秦始皇是不是仁君。

  秦朝的农民起义起始于陈胜吴广起义,这场起义爆发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这个时间距离秦始皇去世不到1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帝国的东方疆土之中叛乱不断,一直延续到秦朝灭亡,可以说秦朝的灭亡秦始皇是负主要责任的,当然秦二世也是罪魁祸首。

  仁君是儒家提出的概念,但是秦始皇大规模压榨民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是正是众多繁重的徭役使得秦朝的民力用尽,最终到达崩溃的边缘,从历史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事迹,比如刘邦作为沛县的富豪子弟在徭役面前最终也只能落草为寇。

  以长城为例子,长城并不是一道围墙,而是利用地形构建一系列堑壕、城垣和防御性小城,最后组成关隘、城台、城墙、烽燧等建筑,利于阻碍匈奴南下。当然长城也不是秦始皇开创的先例,最早的长城是楚国修建,在春秋到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陆续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遣蒙恬北上击败匈奴,开始修筑联结秦赵燕三地的万里长城,同时迁徙大量的民众屯守长城,充实边疆,同时大规模摧毁各个国家原先修筑的长城。

  那么在秦始皇时代修筑长城,对于百姓来讲是什么感受呢?秦人留下一首《长城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修建长城是一件有利于后世的事情,这一件事情害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修筑长城只是秦始皇当时进行的一项工程,与此同时秦帝国的民众还进行的工程有:

  修筑联结帝国各大区域的驰道,秦国将各个国家的道路相互联结,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纵横帝国的道路网,驰道宽五十步,以铁锥夯实,两边植树。与此同时还有通往云贵地区的五尺道,通往北部边疆的直道,沿着这些道路的还有庞大的驿站网络。修筑阿房宫,实际上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都没有修建完成,但是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的劳工就已经到达70万人。此外修建宫殿还有梁山宫、曲台宫、长乐宫、兰池宫、望夷宫等宫殿。骊山陵。秦始皇从继位的12岁开始,骊山陵就已经开始修建,直到秦始皇去世依旧没有完成。骊山陵原高约为115米,东西长约为485米,南北宽约为515米,直到今天出土的兵马俑依旧是“世界奇迹”。这些工程的背后是民力的枯竭和损耗,恰如李开元先生所言:光是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就需要70万劳工,70万劳工的背后是拥有280万人的家庭人口,而70万劳工粗略估计又需要350万人作为后勤转运,而这350万人有关联到拥有1400万人的家庭人口。

image.png

  在秦朝灭亡的几十年后,司马迁也曾走过秦朝遗留下的直道,观览了长城,他写下了一番话:

  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在秦始皇的统治末期,秦朝的民力已经接近崩溃了,如同刘邦一般躲避徭役的“盗贼”已经很多,至于大起义将在何时爆发,已经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秦始皇统治下的百姓绝对称不上幸福,这也是“天下苦秦久矣”的一个注解。我想评价秦始皇的作为,不应该用仁君之类的儒家简单话语,而是孔子的名言: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知我罪我,惟有春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