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是如何带领贫穷落后的俄国走向强盛的呢?

2021-07-13 11:36:50 首页

  对彼得大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672年5月30日,一名男婴出生于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他就是后来的彼得大帝。1682年,年仅十岁的彼得和痴呆的哥哥被一同推向沙皇的宝座。由于彼得年幼,哥哥近乎失明,都不能理政,所以由年长的公主索菲娅摄政。摄政王索菲娅把年幼的弟弟彼得送到莫斯科郊外农村的行宫。彼得在这里组建了自己的“游戏军团”,热衷于玩军事游戏。1689年,彼得抢先发动政变,从摄政王姐姐手中夺回大权。这一幕和中国清朝康熙帝从鳌拜手中夺权是多么相像啊!

  彼得接手的是一个贫穷、野蛮、落后的农奴制俄国,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而且沙皇为了避免异教影响到俄国人信仰的宗教,实行闭关政策,不许本国人出国,同时也不许外国人随便来俄国(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又是惊人的相似)。所以虽然地处欧洲,但是,却被排除在欧洲文化之外,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落后的不是一星半点。国家的实际情况使彼得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

image.png

  一.要想强国,必须改革

  俄国严峻的现实和不甘落后的雄心使年轻的彼得认识到改革刻不容缓,可是要用什么办法改革呢?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心腹好友勒福尔给他出谋划策,制定改革计划,并帮他实施。

  (一)明确改革的方法,改革的决心坚决

  俄国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使彼得下决心决定改革。他想通过改革改变俄国在军事及其他方面落后的局面,有和其他欧洲国家抗衡的资本。而要想改革,就必须下定决心,要“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要出国去其他国家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强国(又和清朝的洋务运动那么的相似)。于是年轻的沙皇开始下达了派人出国留学的命令。

  (二)派遣俄国人出国留学

  1696年,沙皇彼得下了一道诏书,派50个贵族子弟出国学习数学、建筑学、造船学和其他科学。这些人无论是否成家,无论年轻年老,只准带一个仆人,并且费用自理;而且必须拿到外国教师的合格证才能回国。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安心求学,还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可谓一举多得。后来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改革的各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三)彼得自己也出国访问学习,将外国各方面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回国

  彼得不仅派遣贵族子弟出国学习,自己也无1697年3月10日,率领由20个莫斯科贵族和35个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出访欧洲国家。他为了掩藏身份,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而外交团的团长就是彼得的心腹勒福尔。他们先后到达德国、波兰、荷兰、英国、奥地利等国,他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看见什么都觉得好奇,因为这些是俄国所没有的,可见俄国落后于欧洲国家太多了。他对外国的造船厂、钢厂、造纸厂、木材厂、兵工厂等都很感兴趣,什么都想学,还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学会绝不罢休。他还挖人家墙角,试图说服一些技术工人去俄国工作。这招还真管用,被他动员来一大批专家、技师,彼得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待遇。没办法,谁让俄国一穷二白,要工厂没工厂,要技术没技术,要专家没专家呢!彼得还订购了260多个巨箱的货物,连同专家都被源源不断地送回莫斯科。

image.png

  (四)肃清国内反对势力,落实改革

  彼得在国外学习访问期间,国内的守旧势力发动叛乱,彼得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用残酷手段把他们从俄国抹去。1698年8月25日,趁贵族官员给他请安的时候,彼得拿出剪羊毛的大剪刀,一把抓住一个觐见者的大胡子,咔嚓一声,漂亮的大胡子已经落在地上了。接着在他们惊慌失措的注视下,两个侏儒拿着大剪刀在人群中移动,地上就落满了各式各样的胡子。彼得下令从今以后不许留胡子,否则交税。还提倡俄国人穿窄袖的衣服,又方便又省布料。彼得的这些举措标志着俄国要向落后告别的生活方式了。

  彼得又开始着手建造各类工厂,让访问欧洲带回来的专家各司其职,全力落实改革。彼得对反对改革的声音绝不容忍,他的太子阿列克谢因为反对他也被处死。他认为不管谁阻碍他前进,都将毫不留情地被铲除,可见彼得改革的决心多么坚决。

  二.打通北方出海口,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铺路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中。北方的瑞典长期霸占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控制着地中海。波兰这个内陆国又挡住了俄国通往西欧的道路。勒福尔说:“没有出海口,俄国人没法过日子”。因此彼得十分渴望拥有亚速或其他类似的海港。

  (一)签订条约,获得“亚速”

  彼得本来想先攻打土耳其,从而获得黑海的出海口,但是1695年,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失利,使彼得认识到要想打败土耳其,必须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还要有军舰才行。这只是他访问欧洲学习的一个目的。他还认识到只依靠俄国的力量是对抗不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所以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反土耳其同盟,可是这个目的没有达成。但是,他敏锐地发现欧洲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所以他迅速调整思路,把先夺取黑海出海口改成了要先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寻找了波兰、丹麦两个盟友,形成了“北方同盟”。他又怕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就趁本国已经造出一艘特大军舰的情况下,同土耳其谈判,于1700年7月14日,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规定亚速及附近地区属于俄国。彼得用炮舰威胁的办法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image.png

  (二)波尔瓦塔大捷,粉碎了瑞典陆军

  1700年8月7日,彼得以普列奥勃拉任斯耶兵团炮兵连上尉的身份御驾亲征,联合北方同盟,正式向瑞典开战。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是个18岁的小伙子,见俄国来犯,也御驾亲征,把北方同盟的丹麦打得落花流水,被迫赔款求和。而彼得率领的农民军也不是瑞典雇佣军的对手,俄国自己制造的大炮性能不太好,炮手又没经验,后勤补给也供应不上,在纳尔瓦打了一个大败仗。

  这次败仗使彼得意识到俄国的落后和军队战斗力的低下。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他在国内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改革,特别在军事方面,投入了所有的力量。1701年1月14日彼得颁布创办海军学校,不断庞大的舰队为俄国运送了大量物资。

  1704年8月,彼得终于率领他的炮兵攻下了纳尔瓦要塞。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点小成就,他于1709年6月27日在波尔塔瓦彻底打败了来犯的瑞典陆军,获得了波尔塔瓦大捷,结束了俄国外交史上的艰难时期,迅速恢复了“北方同盟”并扩大。

  (三)汉果乌德海战,重创瑞典海军

  为了对付“北方同盟”,查理十二世带重金游说土耳其苏丹(皇帝),让他进攻俄国。土耳其为了自己的利益答应了。在被土耳其军队包围的情况下,彼得为了不当俘虏,就与土方和谈,把亚速归还给了土耳其。这样俄国就失去了南方黑海的出海口。

  与此同时,北方同盟担心俄国在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后反过来对付他们,在对瑞典的作战中互相推诿,分歧不断。彼得对他们很失望,决心靠自己的力量作战。1714年7月27日至8月7日,俄国海军在汉果乌德,彻底战胜了原来称霸北欧的瑞典海军,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image.png

  (四)迁都圣彼得堡,巩固既得胜利

  1717年10月9日,彼得决定在捏瓦河口建立坚固的城堡,保卫来之不易的出海口,并取名圣彼得堡。其实圣彼得堡最初是作为一个军事要塞来修建的,后来又陆续修建了教堂、客栈、售卖各种商品的市场、海军大厦、造船基地等。从1708年开始,彼得陆续把家眷、高级官吏、富商等迁到圣彼得堡。1709年为庆祝波尔塔瓦大捷,莫斯科发生火灾。彼得令350多家贵族和5000多家居民全部迁到圣彼得堡。1713年,圣彼得堡被定为首都。彼得还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图书馆,为了吸引所有人来参观阅读图书,不仅免费开放,还提供免费的烧酒吸引客人。彼得还建立了一个排字车间,印刷属于俄国的报纸《新闻报》,还印刷一些翻译作品和俄国人编写的书,丰富人们的生活。彼得对俄国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五)俄瑞签订合约,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此后又经过数次战争,俄国于1721年9月与瑞典签订《尼斯塔特和约》,夺取了芬兰等大片土地,并取得俄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以后,俄国人生产的各种商品就可以通过这个出海口,运往欧洲各地,卖给其他国家,为俄国人赚取大量金钱。为了表彰彼得的功绩,1721年10月,彼得被枢密院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不久俄国也改国名为俄罗斯帝国。

image.png

  总结

  彼得为俄国的贫穷落后努力寻找原因,听取正确意见,积极寻找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为了推行改革,他不仅派人出国留学,自己也率先垂范,对新鲜事物刨根问底地一探究竟,也学会了很多知识,还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和大批人才,为推行改革做好铺垫。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儿子开刀,也正是凭借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将改革推行到底的决心,他成功了。俄国逐渐改变了落后的状态,逐步缩小同其他国家的差距。

  为了近一步发展俄国的经济,彼得几经努力,通过一系列战争,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为俄国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门户,使得俄国的产品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还为后继者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后来俄国另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依据老祖宗彼得大帝的目标,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俄国一跃成为强国,彼得大帝有带头之功。

  彼得大帝通过改革,令俄罗斯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为了俄罗斯走向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其改革的魄力值得学习,改革的决心值得敬佩,改革的雷霆手段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