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银子长什么样?和影视中完全不同

2021-11-27 14:07:49 首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常不可或缺的钱币经历了无数种演变,才变成我们如今通用的人民币。人民币轻便易携带,数额的计算也非常简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而在旧时人民币还未出现时,银两才是人们称量货币的主要形式。

  银两又叫纹银,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到了清朝还出现了实、虚银两之分。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白花花的银两,其实不是古代银子真正的样子。实际上,古代民间常见的银子不仅不光亮,而且布满牙印,颜色多呈灰黑色,扔到地上也许你都没法将它认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得从它的币值说起。

  我们脑海中对银子的固定印象一般都是船型的银锭,也就是银元宝,然而在古代,平民百姓是几乎不可能用银元宝进行交易的。银子在旧时是价值非常大的货币,比如唐朝贞观年间,一两白银就相当于如今的几千元;清朝道光初年,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文钱,鸦片战争时涨到了一千六七百文,咸丰时期已经达到两千三百文之高,银元宝更是价值高得可怕。所以一般电视剧中出现的白白胖胖光洁发亮的元宝几乎都是官银,在市面上很少流通。

image.png

  那么普通老百姓的交易用的除了铜板,就是碎银居多了,碎银不像如今的人民币有固定的币值,在市场上流通时如果要找零就必须将其打碎。于是从宋代开始,大概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人们就开始使用一种名叫“戥子”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精确地进行称量,交易的时候称量出与货物相等价值的银子,就可以将其剪成合适的碎块。

  剪成碎块了,银子自然就不复当时铸造出来时候的形状,反而变得像一颗颗碎石头。加之交易的过程中银和空气以及人体接触,与空气和汗液中的硫化物发生反应,银就会变黑。天长日久,银子自然就变得黑不溜秋的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纯银的硬度是不高的,古代铸造银子时有些黑心商人为了牟利,会在银中掺入铁块。这样银两的价格会大大降低,在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硬度会改变。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水印、花纹等方法识别出假钱币,但古代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牙咬。古人在用银子交易时,为了辨别真伪常常咬一咬手中的银子,咬得动的就是真银。这样流通得多了,银子自然就会坑坑洼洼、布满牙印了。

image.png

  这么几道程序下来,银子在流通过程中慢慢发黑、被剪碎、被牙咬,绝大部分就演变成了黑漆漆面目全非的模样。要说它像银子,倒不如说更像一块块黑石头,放在现在是绝对没几个人能认出来的。至于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吃一顿饭就扔给店家一大块银元宝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几乎不可能会发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