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和琵琶有什么区别?

2022-08-15 14:07:18 首页

  “忽雷”之名,一般都解释为弹起来“忽忽有雷声”,所以得此名,但另一种解释认为是“鳄鱼”,水浒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即是旱地上的鳄鱼,“忽律”“忽雷”音近,当是音译中的转变。

  形制

  关于它的形制《辞海》载:“颈长身细,无品;张二弦,形似琵琶。有大忽雷、小忽雷两种。”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小忽雷琴身全长47.8厘米,腹宽13厘米,由整块硬木制作而成,下部雕凿出椭圆形的腹腔,上面蒙以蟒皮,往上为细长的琴颈,琴头的顶端,雕刻着极为精致的龙头,在龙嘴里还含着一粒活动的小圆珠,琴头的左侧,并列着一对用象牙制作的琴轸。在龙头之下,正面刻有篆书银嵌“小忽雷”三字,背面刻有“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 楷书十一字。大忽雷,琴长91厘米,腹宽20.8厘米,形制与小忽雷略同,都是龙首两弦,项中无品,弦吞入龙口,一珠中分为二,以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在龙首之下,刻有篆书“大忽雷”三字。

image.png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作小忽雷、忽雷和大忽雷各一件,其形和唐制忽雷有很大不同,两弦小忽雷和三弦忽雷,琴箱呈扁圆形,作为中音弹拨乐器使用的六弦大忽雷,琴箱则为椭圆形,它们的琴杆修长,琴头不加饰,共鸣箱蒙以蟒皮,外形与三弦十分相像。

  小忽雷不但是一件极为精致的工艺品,也是现存古代乐器中的珍品,对研究唐代音乐有着重要价值。它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琵琶一样,同为音乐史上的奇珍异宝。1994年,上海市崇明县文化馆王霖先生,在《乐器》上发表《唐宫秘器大小忽雷觅踪》长篇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韩滉所制的小忽雷千余年的流向和有关陈文,证实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小忽雷确为韩滉所制,并澄清了昔日的一些不实传闻。

image.png

  王霖先生认为:唐制小忽雷整体比例恰当,重心稳定,无相无品,按弦灵活方便,演奏得心应手,可运用多种演奏技巧。由于共鸣箱正面蒙皮,背为檀木,音色清越而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他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探测其结构和音响奥秘,仿制出系列乐器,使声部俱全,试以指弹或拨弹,试以独奏或多种演奏形式。并望作曲家谱写“忽雷曲”。拜读王霖先生这篇觅踪五载、心血结晶的大作之后,笔者非常钦佩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全力支持他的建议。正像他在文章 结尾时写道:“忽雷这件千年前的唐宫古乐器,必将以绚丽姿态在新时代乐苑中争艳斗妍,溢彩流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