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同兵变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八月,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实行残酷的统治,引起了军队的反抗。兵变的主要首领有郭鉴、柳忠、陈浩、胡雄、郭疤子等人。他们在夜间举火为号,杀死贪官张文锦,打开仓库,发放粮食,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了大同城。农历九月,明朝政府派遣蔡天佑、桂勇等人,以“谕抚”为名,设计宴请郭鉴等人,结果,郭鉴等三十多人受骗被捕,惨遭杀害。又过了九年,曾当过山阴总兵的朱振,又组织王福胜等士兵首领在大同发动兵变,火烧总兵府,总兵李道自杀。  明朝派总督刘源清与总兵郜永带兵前去镇压。明军驻在聚乐,以计诱捕朱振,朱振自杀。接着,明军又逮捕、杀害了王福胜等三十多人,才平息了这次兵变。

  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王的兴王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迎立为皇帝,并定年号为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即明世宗。

image.png

  (嘉靖皇帝画像)

  年仅十五岁的嘉靖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很是匮乏,但在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君臣齐心,针对正德朝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例如废弃正德帝用以嬉戏玩乐兼处理政务的豹房,同时广开言路、清理庄田。一时间,大明王朝有了新气象,甚至被后世冠以“嘉靖新政”的美名。

  嘉靖元年元月,嘉靖帝终于可以使用自己的年号了。新年之始,嘉靖帝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和朝贡使臣的拜贺,嘉靖朝开局十分顺利和气,嘉靖帝也很是高兴。

  不过好运不长,接受新年拜贺不久,朝廷便接到来自西北地区的加急奏报:甘肃的守边士兵叛变了!

  甘肃兵变 牵系复杂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只是内地士兵的叛变,朝廷不会如此惊慌。但甘肃士兵兵变,情况却大为不同,嘉靖帝赶紧督办官员立刻处理。

  为什么朝廷会如此着急?因为甘肃是明代的九边之一,即甘肃镇(与现在的镇是两回事)。甘肃虽然在元朝时曾经建省,但到明代则不是省了,最初只是陕西一个军事管理单位,即陕西行都司,是纯粹的军管地区,很多民户被从甘肃迁移到了更靠近中原的地方。

  后来,明朝在甘肃这个地方建立了甘肃镇,先后设立了总兵、巡抚和镇守太监来管理,甘肃镇也成为明朝御控西北地区的重要依托和基地。可以说,甘肃不保,陕西、山西都将受到严重冲击,明朝的长城防线也将出现一个大豁口。

  同时,当时甘肃镇边外有强大的土鲁番军队和蒙古的瓦剌一部,双方时战时和,边境情况并不安定。所以,这次发生在甘肃镇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的兵变,对朝廷震撼很大。甘州城是甘肃巡抚的驻地,甘肃巡抚许铭在此次兵变中首当其冲,被士兵殴打致死后还被焚尸,现场十分惨烈。

  当时,甘肃镇有三大高官。

  首先是总兵,他可以直接统领士兵打仗;

  其后是巡抚,运筹帷幄,制衡和指挥总兵;

  巡抚之后是镇守太监,代替皇帝和朝廷来监督巡抚。

  三个人在一起,各有权限,相互监督。关系要是处理得不好,难免一山难容三虎。而甘州兵变,正好是源于三者之间的矛盾。

  甘肃镇总兵叫李隆,向来名声不好。正德朝时,李隆曾在江西上饶镇压农民起义,抓不到农民起义军,便杀无辜的百姓来“充数”。

  一时间,民情惊慌,老百姓编出一段民谣:“莫遇李隆军,宁逢王浩八。见贼犹可生,见军必定杀。”王浩八即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可见老百姓并不怕农民军,反而怕李隆的官军。

image.png

  (甘肃镇长城之嘉峪关)

  既然有这样的“前科”,可见李隆这个人是没什么道德下限的。后来,李隆因为“军功卓越”,被提拔为甘肃镇总兵,领有重兵,权势隆重。

  甘肃镇士兵的军饷主要靠朝廷供给,因为以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想在甘肃这个土地相对贫瘠且周边时常有战事的地方屯田自给,还是有难度的。

  然而,朝廷拨下来的军饷,以及从陕西等地方运来的粮食,并没有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一是很多士兵因为将帅剥削,都逃亡了,但是发粮饷的名单里还有他们的名字,发的粮食被高级将领侵占了;二是即便是没有逃亡,朝廷发的军饷,将帅也会以各种理由克扣。

  所以,到头来,士兵的生活未见改善,反而被将帅拉去干私活,而将帅则囤积了大量粮食和财富。总兵李隆就因此发家致富,囤积了大量粮食,准备等个好时节,把粮食高价变现为银子。但是新任甘肃巡抚许铭的上任,使得李隆的美梦破碎了。

  借刀杀人 火烧自身

  正德十六年是个丰年,市场米价低,甘肃为军管区域,米价主要跟着甘肃镇的需求走。新任巡抚见丰年米贱,便把普通士兵的月饷降到了三钱三分。

  困苦的普通士兵本来想,借丰年时用自己的薪水多买点米屯着。可许铭的举措,显然让普通士兵非常不满;而李隆本来就囤积了很多粮食,想借此变现,这下士兵收入下降,没钱买米,李隆囤积的粮食也放在那卖不出去,慢慢变质,弄得他也很生气。

image.png

  (甘肃镇长城烽火台)

  眼看群情激昂,李隆觉得民心可用,便鼓噪士兵去到巡抚衙门请愿。所以某天,士兵们操练完之后,齐齐赶到巡抚衙门口。

  许铭没料到,士兵居然敢聚集起来给自己施压。面对士兵加饷的要求,许铭并不妥协,甚至命人逮捕领头请愿的几个士兵并施以杖责。

  这下,士兵被彻底激怒了。本来就快没钱吃饭了,新来的巡抚不仅不体谅民心,反而降低了自己的月饷。士兵们怒从中来,一哄而上,抓住许铭就是一顿打。

  镇守太监董文忠见到巡抚被打,连忙上前劝解,试图挡住士兵,然而也是徒劳,被士兵直接拖到了门外。董文忠见众怒难平,自身难保,便逃跑了。

  之后,董文忠又把许铭的儿子带到了自己的家里避难,使得许铭的儿子幸免于难。士兵群殴许铭,七手八脚地就把许铭打得奄奄一息了,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解恨,便举火焚尸,也说不清许铭是被打死的还是被烧死的。

  兵变的士兵杀死许铭后,便四处劫掠,先是烧了巡抚衙门和许铭的住所,之后又洗劫了兵器库和银库,释放了监狱的囚犯。一时间甘州城大乱,失去了控制。

  怒火在蔓延,时局在失控。李隆虽然鼓噪士兵前去给许铭施压,但本意并非是要促成兵变和甘州城混乱,说白了,李隆是想借士兵们给许铭施压,让许铭不要影响自己发财。但显然士兵比李隆更加愤怒,因为减少月饷,李隆只是损失了一些非法得利,而广大士兵却是生活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处于社会下层的低阶士兵,一旦起来反抗巡抚这一最高长官,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毕竟李隆很多财产还在甘州城,眼看兵变造成的混乱即将影响到自己,李隆便赶紧从幕后走到台前,拉着镇守太监董文忠和他一道维持局势。

  他先是亲自找到兵变的头领,努力劝说,让他们不要继续作乱。同时,把从外地运到甘肃镇的银子全部分给士兵,还把仓库里的粮食发给士兵,作为嘉靖元年的月饷。

  普通士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有饭吃,见到自己目的差不多达到了,便息兵了。李隆见局势趋稳,便让军队分散驻扎,命令不得轻举妄动。而李隆又怕自己鼓噪士兵给许铭施压的情形被人知道,便命人抓了兵变的带头人王礼、罗月等人,不等朝廷的指示,便将这四个人斩首示众了。

  可以说,李隆借了士兵之手惩罚了许铭,又借兵变的罪名杀了这些带头人,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等到甘州由乱转安,李隆便想着如何脱罪,之后胁迫镇守太监和他一起,捏造称许铭在甘州因为酷政被士兵杀死。但他也知道,自己作为总兵多少要负点责任,便同镇守太监一起上奏朝廷汇报兵变情形和经过,强调自己在兵变后的功绩,同时也假惺惺地请求朝廷处分自己。

  接到奏报后,嘉靖帝和杨廷和不知实情,不敢轻易处分,便让李隆和董文忠戴罪立功,做好善后工作,并派人前去调查。

  可纸是包不住火的,更何况董文忠私下也怀疑李隆是幕后主使。所以,还没等朝廷的人到达甘肃,便从西北传来李隆是兵变主使者的消息,待朝廷调查人员到达,经询问董文忠和实地审查,发现李隆脱不了干系,便把李隆抓捕起来了。一两年后,李隆在京师被正法,大坏人终于落了个悲惨结局。

image.png

  (明代太监画像)

  连锁反应 后患无穷

  但是李隆其实也有一点点冤,或者说李隆还不算万恶不赦。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李隆刚开始并不是想杀死许铭,只是想逼迫许铭让步,免得自己遭受经济损失;

  二是兵变发生后,李隆出来收拾残局,很快就把事件平定了,可以说,李隆的危机处理十分有力。因为,兵变的士兵并不像平日那样好御控。更何况他们杀死了巡抚、劫掠了府库,如果处理不当,士兵们可能铤而走险、直接起义。李隆虽然同部分士兵将领私下有串通,但是大部分士兵是不知道其中内幕的。所以说,李隆顺利平定兵变,也是有一定成绩的。

  三是李隆没有畏罪叛逃。而发生巡抚被杀事件,李隆多少要担责,且很可能被查出真相,如果李隆一条心横到底,直接起兵反抗朝廷或者同蒙古士兵结盟,那么整个形势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因为嘉靖朝时,大同也发生了兵变,那次兵变,士兵直接同蒙古军队结盟,出现了明代九边士兵和蒙古骑兵联合抵抗明朝京师士兵的罕见情形,而边军和蒙古骑兵的战斗力远远高于京师士兵。

  可以说,如果京师士兵溃败,明朝真的要陷于危难境地。总之,这次甘州兵变最终平稳的结束了,引起兵变的总兵李隆也得到了惩罚。但是这一兵变,却不小心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image.png

  (明朝军队行军图)

  首先,甘州兵变之后,明朝兵变频发,士兵们对兵变习以为常,甚至把兵变当儿戏,说干就干。

  例如嘉靖朝的两次大同兵变,当时的官员就说了,甘州兵变的发生为大同士兵兵变树立了标杆,只要士兵觉得自己被压迫、利益受侵占,那么就要坚决起来用武力反抗。

  另外,甘州兵变巡抚被杀,开了兵变杀害巡抚的先例(之前也有巡抚被杀,但属于藩王叛乱),士兵们对朝廷命官十分不屑,只要朝廷压迫我,触底反弹的士兵就会死磕。

  所以,嘉靖朝两次大同兵变时,大同巡抚张文锦和总兵李瑾先后被杀,之前高高在上的官员已经不再为士兵所畏惧,朝廷的威信也是一落千丈。

  面对兵变,嘉靖帝虽然有时很强硬,但是面对群起的士兵难免有些畏惧,便倾向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这时,士兵不仅发现高官们不可怕,还发现当朝皇帝也没那么可怕。

  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大同兵变的士兵后来投靠了蒙古军队,帮蒙古军队制造攻城器械并带路攻打明朝九边,给九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当时的人,都认为甘州兵变对嘉靖及以后的兵变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使得明王朝不仅不得不防备各地农民起义和蒙古军队,还得耗费大量精力处理兵变事宜,逐渐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其次,改变了明朝西北地区的局势。

  许铭被杀,新的巡抚也上任了,新巡抚叫陈九畴,曾长期在甘肃镇担任高官,正德朝时曾逮捕和杀害过西部边疆部落土鲁番部的使臣,土鲁番的君臣把陈九畴当做仇敌。

  因为甘州兵变,陈九畴上任新巡抚,使得土鲁番认为这是明朝对土鲁番强硬的标志。而陈九畴也从不掩盖自己对土鲁番的不信任,反对同土鲁番通贡互市。

  正德朝时,一个叫写亦虎仙的哈密首领,因为同土鲁番串谋,被陈九畴发现并抓捕。后来在陈九畴的建议下,明朝处死了虎仙及其家人。这一点让土鲁番大为光火,加上土鲁番向来跟陈九畴不和,便于嘉靖三年发兵攻打甘肃镇。

  虽然明朝最后抵抗住了进攻,但是甘肃镇在此次战争中损失严重,城池被毁,民众被杀。后来,首辅杨廷和及陈九畴的政敌桂萼等人上台,开始清算陈九畴和杨廷和的问题,发现陈九畴对土鲁番的敌视和强硬导致了土鲁番的进攻,还发现陈九畴虚报战功,所以因病退休的陈九畴又被朝廷抓了起来。

image.png

  (吐鲁番火焰山)

  虽然陈九畴走了霉运,但是明廷却因此否极泰来。因为经过之前那次大战,虽然明朝遭受了损失,但土鲁番也因为不能跟明朝互市而陷入困境,所以双方都有坐下来谈谈的想法。

  嘉靖七年,新任兵部尚书王琼被任命为三边总督,直接管理甘肃镇的军事,开始了同土鲁番的和谈,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息兵和好,通贡互市。

  很多人本来不对这次互市报太大希望,但这次互市给明朝带来的好处却是很明显的。困扰明朝近百年的土鲁番威胁日趋弱化,明朝西北局势趋于缓和,而同明朝和好的土鲁番也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互市红利,但在明末时被蒙古瓦剌部兼并了。

  所以说,甘州兵变看起来虽然是一次不起眼的兵变,但实际上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一是兵变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明朝的兵变频发,朝廷威信下降,军队凝聚力和忠诚度下降,造成嘉靖朝一些士兵投向蒙古。也进而使得明末时一些明朝士兵投向后金或是农民军,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保卫的朝廷并没有太多好感。

  二是兵变改变了明朝同土鲁番的关系,而此前土鲁番同明朝战战和和,牵扯了明朝大量兵力和精力,兵变后陈九畴激化双方矛盾造成的两败俱伤,使得双方开始真心坐下来谈一谈,进而使得明朝西北地区的边患缓解了很多。

  如此看来,当年一个不太起眼的甘州兵变,对后来明朝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恐怕也是当时的人没有预料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终大明一朝,让大明走向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粮食。赶上饥荒时期,百姓吃不上饭造反可以归结为天灾没办法的事,那个时候没有联合国也没有人道主义援助,一个国家出现饥荒,尤其是四周都是附属国的一个大国只能自己的朝廷想办法。但是大明的军队吃不上饭就不是天灾的事了。军队吃不上饭造反就叫哗变,怪不得明末明朝百万大军光听见数字了,真正打仗一个人也看不见,农民军吃不上饭,正规军也没粮食,索性一块当强盗。

image.png

  明朝军队因为吃不上饭的问题造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太祖朱元璋真正穷人当皇帝,不想给老百姓添加负担。想法固然好,实行卫所制度。军队一边种地一边打仗保家卫国,政策初衷是好的,可是老朱死了,后边的事就变了味。本来用于军屯的田地开始都被皇帝的近侍、外戚、朝臣等以各种名义侵占。本来军人自给自足的包干逐渐变成了当兵的成了地主贪官的佃户,本来古代生产力就没那么高,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官吏的驱使让士兵像暴躁的饿狼早晚有天会惹出麻烦。

image.png

  公元1524年就是明嘉靖三年的一天,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发生了一次士兵哗变,原因很简单士兵连树根都吃不上了,当官的还贪婪成性。倒霉的这个官是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首先他是个贪官,然后让造反的士兵杀了。造反的士兵首先打开仓库,发放粮食,为啥平时都饿的不行。然后顺手就把大同城给占了。

image.png

  这群士兵说真的也谈不上造反,就是饿急了,加上贪官在恶语相加,头一热就反了。其实他们也没反皇帝,明朝皇帝后来派人把几个闹事的处置了,这事算是暂时解决了。可是过了不到9年大同这边又反,了曾经当过山阴总兵的朱振,又组织王福胜等士兵首领在大同发动兵变,火烧总兵府,总兵李道自杀。后来明朝派总督刘源清与总兵郜永带兵前去镇压,逼朱振自杀,又把带头的王福胜等30多人杀死这件事才算解决。

image.png

  可是大同兵变的背后的隐患并没有引起明政府当局的重视。明朝的政治仿佛就是皇帝跟一群大臣斗法斗心眼。朝堂之外多腐败,下面什么情况没几个皇帝真正了解的。嘉靖信道炼丹,万历直接旷工,天当木匠,也没出一个微服私访的。卫所制的自给自足早已经不是老朱刚开锅的那般模样了,老朱在的时候据说杀了15万贪官,老朱一死,该t贪的还贪,加上朝廷的大臣没几个真正关心戍边的军士的。边关经常欠响,军队的土地都被贪官们略去,连饭都吃不上了。这个问题就一直没解决,等到想干点事的崇祯皇帝上位了,一切都晚了。这也是为啥李自成打北京就没费啥劲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军事明朝建立后,北元政权一直存在。明初诸帝虽然多次北伐,但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出征成效不大。而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在对待蒙古的策略上,不得不由明初的征伐变为消极守御。并不断在北部修筑边墙、墩堡,设置镇所。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大同北面,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明史・张文锦传》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所以便有了修堡徙卒之举,即“议于城北九十里外,增设五堡,日水口、宣宁、只河、柳沟、桦沟。”而在修堡的过程中,“参将贾鉴督役严,卒已怨。”

image.png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生敬死,边卒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在明朝国力衰微,蒙古骑兵强大的时候,与蒙古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明史》中,记载蒙古某部入犯,明某将殉国,某地遭蒙古大掠的字眼随处可见。边卒身处边疆,熟知边情,所以,当张文锦“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戍之”的时候,“众惮行,请募新丁”。

  社会从史料记载来看,明代的社会风气显得有些浮躁。《明史・杨廷和传》记载:嘉靖登基之初,杨廷和在与毛澄论及兴献王主祀称号时,一句“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随口而出,全不在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礼仪。而众朝臣在听到张璁、桂萼已到京时,“众汹汹,欲扑杀之。萼惧,不敢出。璁阅数日始朝。”身为大臣,本该行有规、言有度,但此时却集众打人,与市井无赖无二。大臣言行尚且如此,一般百姓可想而知。所以,在整个社会已经变得浮躁的情况下,一旦有风吹草动,利益受损之人必然会结成一体,乘时而动。蒙古的多次南下对明朝边卒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惧战怕死的阴影。出于对自身安危的关注,其行为中的过激倾向自不待言。

image.png

  经济明代实行屯田制,但出于对土地财富的渴求,作为屯田制基础的耕地一开始就被近侍、外戚、朝臣等以各种名义侵占。《明史・柴车传》记载:宣德六年(公元年1432年),山西巡按御史张勖言,“大同屯田多为豪右占据”。到正德时期,屯田制已被破坏殆尽。张文锦在任时就曾“劾奏阳和天成分守太监李睿,报纳官草,累军采运,侵占庄田,役军耕种,结逆党黄福添等为腹心,”请求“正其罪,别选老成安静者代之。”随着经济状况的下降,兵士的不满情绪也随之生长。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官吏驱使假以辞色,自然更容易引起纠纷。

image.png

  终明一世,其对蒙古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在封贡、战争两者之间犹豫不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明朝在此时处于守势,攻城不可实现,而且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也无城可攻。但陈兵边塞,耗费巨大。《明臣奏议・豫防边患疏》载:“宣大二镇共有官军一十四万,延宁二镇又设有官军七万,岁费粮储数百万计。”在屯田制日趋没落的形势下,政府支出增加。同时,因很多民田被占,政府收入减少,所以军费支出比例变大,财政危机加剧。这一多、一少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边防思想和措施又没有改变,矛盾便一直加剧。而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中央因循守旧、控驭无方。2、法纪废弛,执法不严。《明臣奏议・豫防边患疏》载:“各镇守臣因循怠忽,不肯豫先料度边情。”身为边臣,不能专职其责、经营边事,其目无法纪可见一斑。而若非法纪废弛,边臣御下无方,士卒不可能会聚众哗变,轻率地杀戮上司。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大同军卒因“粮饷欠缺”而“欲为乱”。而在事件发生后,只“戮其首祸者五人,以徇次调极边哨守,余悉谕令安堵镇巡等官节制,欠严姑宥之”,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饷欠缺的问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熟读《诗》《书》的朝臣无法采取措施保证粮草,或许有诸多因素制约,但终归没有尽到职责。从上述可见,无论京官还是边臣,都没有真正的恪尽职守。长此以往,变乱必然会发生。

  朝廷以蔡天佑为大同巡抚,桂勇为总兵官,前往安抚。十一月,又遣军镇压。郭鉴、柳忠等相继被俘杀。鉴父郭疤子又串众起事报复,生擒总兵官桂勇,持至次年二月失败。十二年,大同镇卒不堪军官虐待,再次举事,杀总兵官李瑾,并固守城门,屡挫官军。后遭分化瓦解,首领黄镇被害,指挥马升、杨麟投降,兵变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各种矛盾交织是明后期社会的一个现象。而边患就像一个肿瘤,始终牵动着明朝的统治阶层。尽管边卒待遇微薄,但边费仍耗费了明朝相当的国力。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的交互作用下沦入灭亡。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