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末大鼠疫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1644年的中国,正是明清交替。历史舞台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或许还应加上一位,明朝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其实,还有一位主角一直为人们忽略:小老鼠。

  1644年,农历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北京城北郊的居庸关。这里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险,然而关隘却无人防守,明朝总兵唐通出降。接下来发生的事,人人皆知:李自成的队伍势如破竹,在3月18日攻破北京城,朱由检吊死在景山一棵老槐树上。

李自成

网络配图

  然而,1644年3月李自成所面对的北京,实际已是一座疫病蹂躏的鬼城。这场大疫,是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间流行,发源地大致在山西的兴县,然后到大同,再到潞安。接着,鼠疫传到陕西的榆林等地。崇祯十四年时,大疫传到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那里的地方志上,都有“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的记载。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北京城破的前一年,北京也发生大疫。 ...查看更多

  明朝末年碰上了鼠疫明军死伤无数,为何入关清军却安然无恙呢?明末鼠疫虽然来势凶猛,但据史料记载,当时在京城的致死率是20%(一说为40%)左右(“十室九空”并非指全家死绝,更多的是举家逃走避难)。也就是说,多数人(包括患病后又痊愈)经过残酷的“自然选择”,还是生存了下来。

image.png

  实际上,明末从万历年间就不断爆发区域性鼠疫,只是没有大范围扩散罢了。但随着小冰河气候所引发的旱灾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加上当时税赋劳役负担也越来越重,导致百姓体质和抵抗力下降、官府防疫抗灾能力(包括意愿)不足,单一地区发生的鼠疫很快随着流民、农民军和迁徙鼠群被传染转移至其他地区,疫情由此急剧扩大,最终彻底失控。

image.png

  换个角度来讲,只要措施得当,即便在明末那样的乱世也能有效控制疫情。史载,福建一名医在京城用“刺血法”(放血疗法)治疗鼠疫有奇效,每天排队上门求诊者多达万人(由于鼠疫对部分特定人群具有极高致死率,能够坚持下来得到救治的患者都属于体质比较强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刺血法”的原理在于通过对人体穴位进行反射刺激,促使淋巴细胞短时间内激增,从而彻底摧毁潜藏的病毒释放源,说白了就是用极端方法“激活”人体的免疫机制。

image.png

  还有就是隔离,除了把患者单独关“小黑屋”和及时将死者尸体运出城妥善处置(这项工作甚至比救活人更重要)之外,大量百姓(多数是有免疫力的)外逃也让京城人口密度降了下来,从而进一步减轻了传染烈度。史载,崇祯十六年10月之后,京城鼠疫疫情就逐渐得到控制(严寒冬季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到来年4月李自成大军打到城下时,京城疫情已基本上过去,只不过后遗症导致明朝守军体质羸弱,已无心更无力抵御农民军的进攻。

  至于清军,更是占了身处关外苦寒之地、远离中原疫情重灾区的“光”。清军大举入关并击败农民军进占京城之际,肆虐关内达10年之久的鼠疫已经落幕,而明王朝却在内外交困中崩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军则趁势“摘桃子”取天下,这就是历史的吊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末年那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提出“老鼠亡明”的观点后,这一观点更加深入人心,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旱灾频发,仅万历期间就发生过三次大旱灾,每一次都引发过鼠疫,崇祯十四年的那场大旱,更是历时四年之久。

  旱灾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出现大量逃荒的难民,人没吃的,老鼠也没吃的,也要逃荒保命,随着难民到处迁徙,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就这样传给了难民,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区域。

  1644年明末形势

  有人曾目睹过这样一幅骇人的景象:崇祯十四年夏天,在内陆地区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它们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视死如归地渡过大江大河,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

  大旱加上寒冷(随着万历四十六年广东的一场大雪,明朝遭遇了一个“小冰河期”),粮食减产非常严重,饿得难受的灾民先是挖老鼠洞穴中的粮食来吃,接着又吃老鼠的尸体,终于导致鼠疫大暴发。

  恐怖的景象首先是从山西开始的——“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在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

  大同首当其冲之后,疫情很快扩散至山西全境,接着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十年传到了陕西米脂,也就是李自成的家乡。

  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景,并不亚于大同,病者先是腋下和大腿间生一个硬包,然后吐血而死,服药无效,亲友们即使有活着的,也不敢问吊,有人一家死绝,无人收葬。

image.png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据《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

  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当年七月,北京在劫难逃。

  在北京,鼠疫引起的病症叫“疙瘩病”,人身上一旦出现一块隆起的肉就没救了,活不过一个时辰,北京人因此而死的达十分之四五。

  这是夏秋两季的情景,到了春天情况更为严重,发病症状是呕血,一呕就死,有的一家数口全部死绝。

  没多久,瘟疫又传到了天津,很多人早上染病晚上就死了,“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明末农民起义

  崇祯十六年,疫情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运送棺材出城的队伍把城门都堵了,通州和昌平等郊区的疫情也大同小异——“见则死,至有灭门者”。

  北京城死者当中不但有大批的小贩、雇工,还有大批士兵,甚至连叫花子都死得一个不剩。

  朝廷不但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变本加厉地增加赋税,各地民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支起义队伍,其领袖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李自成。

  虽然早在崇祯二年,李自成就因其他原因参加了农民军,但他后来能够轻而易举地占领北京,不能不说那场鼠疫帮了他的大忙。

  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是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十六开到北京城外的,那时的北京城,已经被鼠疫折磨了一年多,迎接他的,是早已元气大伤的一座“空”城。

image.png

  李自成起义图

  守卫京师的虽然有三大营的军队,但士兵因鼠疫死亡过多,已彻底失去野战能力,原有的近三万匹战马,还能骑乘的竟然不到一千匹,据守内外城墙十五万多个垛口的,是区区五万羸弱的士兵,平均一个士兵要守三个垛口。

  这些士兵,都是大疫之下侥幸活下来的,“衣装狼狈,等于乞儿”,而且像是十天半月没吃饭的乞儿,虚弱得只能坐在地上,以至于用鞭子抽都抽不起来。

  实际上,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却不怎么样,多次被官军打得满世界乱跑,尤其是不久前的那场宁武关大战,李自成虽然最终赢了,却被守军周遇吉的区区数千人干掉七万多人,以至于李自成想打退堂鼓,“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若不是攻下宁武关后大同总兵姜瓖主动投降,恐怕他真的退回陕西老巢去了。

image.png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如果不是这场鼠疫把北京整得这么惨,李自成能顺利拿下北京吗?

  当时的北京守军,一是鼠疫导致数量急剧下降,从十万骤降至五万,战斗力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军队腐败严重,军心涣散,以至于当官的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他们守城,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愿意守城的士兵,还不如三四千“勇敢”地走上城墙的太监

  然而,尽管北京守军到了如此狼狈的程度,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也是打了两天才把北京搞定。

  他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抵达北京,也是拜这场鼠疫所赐,若不是鼠疫间接地摧毁了明朝其他地方的防御系统,这支更多由各地灾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恐怕连北京的边边都摸不到——正如李自成自己所说,假如大同、宣府、居庸关的明军也像宁武关守军那么能打,他的几十万大军,恐怕一个也剩不下!

  北京倒是拿下了,李自成也如愿以偿地住进了紫禁城,然而短短数十天,他就于称帝的第二天退出了北京。

  原因是他的军队也感染了鼠疫,本来就不怎么样的战斗力更是让人捉急,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尽管后者的数量比他少得多。

image.png

  闯王入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李自成的军队与清军有过“亲密接触”,为什么清军没有感染鼠疫?难道满人天生对鼠疫具有免疫力?当然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困扰了学术界很久,后来还是欧洲人帮忙揭开了这个谜。

  众所周知,早在十四世纪,欧洲就爆发了一场大鼠疫,导致两千五百多万人死亡,幸存者还留下了相关壁画和文字,后来人们对那些壁画和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那场鼠疫害死那么多人,却单单放过了骑兵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鼠疫是经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而跳蚤讨厌马的气味,所以骑兵很难被鼠疫传染。

  而当时的清军,也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有人推测,清军之所以未被鼠疫传染,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过程

  西北爆发

  这场“古今方书所无”的怪异瘟疫在这一年遍传北京城内外,患者会忽然在身体肢节间突生一个“小瘰”,接着“饮食不进,目眩作热”,还会呕吐出“如西瓜败肉”的东西。一人感染,全家都会传染,甚至有的“阖门皆殁”,全家死绝。亲戚更是不敢上门慰问吊唁,因为只要一进病家门口,必会感染,等到他回去时,又把瘟疫带回了自己家中,瘟疫死亡如此之巨,以至于帝都的九座城门“日出万棺”。但这还不是这场瘟疫最恐怖之处。死亡在一瞬间发生,甚至来不及诊断和治疗,这才是这种瘟疫最可怕的地方。

image.png

  明万历年间,政府的赋役越来 越重。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 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最后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 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 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 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 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将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迅速蔓延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image.png

  崇祯十五年,天津开始爆发大鼠疫,有朝染夕死者,日每不下数百人。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16年,疫情还在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疫情很严重,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上述官方记载说明:当时的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竟达无人收尸的境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的二月到九月到崇祯十六年四月时,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户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 万到100 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堪称是一场超级大瘟疫”,不但是士兵、小贩、雇工大批倒毙,北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image.png

  波及江南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结果

  妥善治理

  10月初的北京,一座恐怖的绝望之城,来了一个担任后补县佐虚职的福建人,他发现了鼠疫的治疗办法。他使用刺血法给病人治病,每天来看病排队的患者多达万人。到崇祯16年的冬季,大雪纷扬,北京的老鼠差不多死光了,人口也死的差不多了,导致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再加上这位福建人的治疗。北京的鼠疫病情逐步得到扭转。但彼时的北京城里,人鬼掺处,薄暮人屏不行。时人称因北京死人太多,鬼魂白天就在城中游荡,夜里更是群鬼夜号,处处鬼影。

  自毁长城

  崇祯17年4月,北京这座被鼠疫折磨了超过1年的帝国京城早已元气大伤。京军三大营的军队因为鼠疫死亡过多,正所谓“大疫军死者众”,而京军的2.7万匹战马,也只有1千匹可以骑乘,京军已彻底失去野战能力。北京内外城墙15.4万个垛口,只能由5万名羸弱士兵据守,这些大疫之下,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们“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士兵们全都身体虚弱的坐在地上休息,以致鞭子的抽打都不能让他们站起来。

  4月16日,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开到北京城外,虽然在崇祯14年大疫以前,李自成曾经屡次被明军打的满中国的跑,但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双方经过了2天不算激烈的战斗,李自成的大军就攻陷了这座阴气森森的“鬼城”。冲入城里的李自成大军到处搜刮金银妇女。那位治疗鼠疫,拯救了北京全城市民生命的福建人也被李自成的士兵杀死。

  43天后,八旗军联合吴三桂的关宁军大破主要由饥民组成的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李自成部队。一般传说李自成大军是在北京感染了鼠疫才失败的,其实不然。因为在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鼠疫已经得到了控制。其原因很简单,李自成的部队根本就打不过明军的关宁军,在鼠疫大爆发以前,关宁军就经常在关内杀得高迎祥,李自成等各路反军到处抱头鼠窜。所以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随后1万已经投降清朝的关宁军,又在永平,卢沟桥,保定,庆都,真定等地连续大破李自成。

  明清易代

  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9月19日,清世祖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进入北京,清朝建立。令人惊奇的是,席卷肆虐全国的干旱和鼠疫鼠疫在清顺治元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明末大鼠疫的发生,直接造成了明朝华北和江南人口锐减,税银和粮食收入锐减,军队非战斗损失巨大,人民体质虚弱。让仅有10万披甲的满清就征服了中国关内地区。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一只来自山西北部荒凉山野的染病老鼠,如同穿越心脏的致命一剑杀死了庞大的明帝国,也彻底杀死了中国历史的进程。1910年10月接替了明帝国位置的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季,异常寒冷。就在这个冬天,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鼠疫袭击了东北。第2年,清朝灭亡。所以,我们不要亵渎那些萌萌的老鼠,也许这次亲密接触将改变未来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轶事

  一个化名为“花村看行侍者”的明代遗民是这场1643年京师大瘟疫的亲历者,在他的回忆录《花村谈往》中,他一口气举出了几个耸人听闻的突然死亡的个案。

  一名官员前一刻还和同僚喝茶打恭时,后一刻就“不起而殒”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骑马聊天,后面的人刚叙话几句问前面那个人,却发现这人已经“殒于马鞍,手犹扬鞭奋起”;最令人骨栗的恐怕是两个小偷的诡异之死:一家富人在瘟疫中全家死绝,于是这两名小偷打算发一笔横财,这二人约定一个在屋檐上接应,一个下到房中将偷来的东西递上来,结果下面的人递着包就突然猝死,而上面的人在接的时候也染上瘟疫毙命,死的时候,这两个小偷手里还攥着偷来的包袱。

image.png

  有的新婚之家,新婚夫妻一起死在婚礼上,有人骑马而行,正在说话,后面的人已经死去。

  有一个叫吴彦升的官员,刚准备去温州赴任,他的一个仆人死了。他命另一仆人去棺材店买棺材,久久不见回来,原来竟然死在棺材店里。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之后,夫妇坐于帐中很久没有出来,打开帐子一看,夫妇两人死于床的两头。只有鼠疫才能有如此烈性威力。

  影响

  明末的大鼠疫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秩序、人口结构、政治格局和人文环境。

  人口锐减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关内各省全部人口大约是1亿人口,万历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北京人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夺去生命,20万人命赴黄泉。时人记载崇祯16年“疙瘩病”“羊毛瘟”盛行,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两月,死者数百万。而据曹树基估计,明末的崇祯年间,死于鼠疫流行核心区即山西、直隶、河南三省北部的疫死人口,要占到这三个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根据外国学者估算,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就是到1651年,清朝顺治8年,全国也仅有1036万壮年男丁,全部人口在6000万左右。

  4-8月滴雨不下,飞蝗遮天,鼠疫大军攻入江苏,浙江,嘉兴府桐乡县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虫从房子里一直爬到街道上。邻近的湖州府则损失了30%的人口,民众无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民多投河自杀,哭声震天。

  灾荒、疫病、战争,1640年代的中国,这几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神州大地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据学者统计,明清易代之际,因非正常死亡,中国的人口减少了约四五千万。

  明朝灭亡

  对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李自成推翻的,满清人在后面撬墙脚。也有的认为是大明朝廷内部出了问题。坏在宦官和政治腐败上。这些观点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如果跳出史学,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便很简单了——鼠疫,是鼠疫直接导致天下大乱。崇祯年间的大鼠疫,间接造成了北京的沦陷与明朝的灭亡。

  明末爆发的“疙瘩瘟”,就是所谓的“鼠疫”,因为从发病到死亡既烈且急,所以有时也被称为“电击性鼠疫”。鼠疫分为“腺鼠疫”和“肺鼠疫”两种,前者死亡率达50%-90%,而后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非常不幸的是,崇祯十六年的京师大瘟疫,很可能是这两种鼠疫同时肆虐的结果,所以死亡率才如此之高。较之关内闯献作乱,关外满清南下,这场鼠疫大爆发才是名副其实从内部断送帝国国祚罪魁祸首。

  据台湾著名明史专家邱仲麟的估算,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约20万北京人殒命,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1/5到1/4。在这样的情况下,驻守京师的明朝军队自然无法幸免。据历史记载,当时驻守京师的军队有10万人,大疫过后,仅余5万多人。加之,明末军队腐败严重,军心本就涣散,经此大疫,更是溃不成军。李自成率军攻打北京城时,当时的守城将官不得不低声下气求人守城,仍“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的太监都上了城墙。1644年3月,大顺农民军兵临城下,此时,北京内城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这样军队,抵挡不住李自成的精锐之师。疫病肆虐的北京城,是大明朝最后的仰仗,崇祯帝可能从未料想京师会如此快速沦陷,自己连从容出逃的时间都没有,最后不得不自缢于煤山槐树之下。也许,连闯王李自成也没有想到可以如此轻易地拿下北京城。

  纵横帝国内部的鼠疫,也间接摧毁了帝国的边防系统,比如明军最精锐部队云集的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在明末改朝换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美一脱者。纵横帝国内部的鼠疫,也间接摧毁了帝国的边防系统,比如明军最精锐部队云集的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在明末改朝换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在跟着闯王有饭吃口号下,远近灾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廷现在需要关外明军尽快击败包围锦州的八旗军,随后调入关内平乱。于是皇帝连续发布密令要前线明军尽快出战,速战速决。最后在崇祯14年的秋季,冒然出击的明军战败,多年累积的全部精华丧尽。最后皇帝催促陕西大帅孙传庭立刻出战剿灭李自成。这时的孙传庭处于苦于鼠疫横行,人死过半,根本无法征收税粮,军队缺乏口粮的困境。最后孙传庭带领饿七扭八歪的大军穿过潼关战败身亡。《明史》云“传庭死而明亡矣”。这北京大疫之下,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们“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士兵们全都身体虚弱的坐在地上休息,以致鞭子的抽打都不能让他们站起来。以至于李自成轻易的就夺取了北京城。

  瓦解军队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历史之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他败于不得人心,有的说他败于骄傲自满,有的说他败于腐败,也有人指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亡于鼠疫。

  艺术作品

  电影,《大明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背景

  生态破坏

  历史记载,自明嘉靖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image.png

  气候异常

  同时,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灾频发的年代,万历期间曾有过三次大旱且均引发瘟疫;崇祯十四年,再遭大旱且历时4年。旱灾肆虐,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难民,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较大数量的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也就顺理成章了。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华北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至,明末大瘟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1618年,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雪,这标志着“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从这时开始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到1638年,崇祯11年,漕河干枯,1640年,崇祯13年,黄河干枯了,而长江和淮河竟然已经全部封冻。朝末年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冰河时期,全国性的旱灾蝗灾和鼠疫长年反复上演。对于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根本无力抗拒这种打击。伴随着自然灾害而来的是内部的暴动,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生的叛乱。

  崇祯10年-14年,中国华北地区连续4年大旱。崇祯14年,在山西北部一个春季干旱荒野上的午后,一只因为体内鼠疫菌正在大量繁殖,而堵塞消化道无法吸血的跳蚤,跳上一只灰老鼠身上拼命的叮咬它,这时大量的鼠疫菌进入被叮咬的灰老鼠体内。于是鼠疫菌在这个身材比跳蚤大无数倍的新家更加快速的繁衍,十多个小时以后,灰老鼠开始出现高热症状,它的内脏开始溃烂出血。在灰老鼠死时,它体内的大量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随后从一个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传染。

image.png

  常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个地区,都布满了鼠疫菌。干旱缺水也导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很快成群结队的带菌老鼠由于高热导致身体炎热难忍,它们到处寻找水源拼命的喝水。于是为了寻找水源,老鼠们集体出发,开始了向四面八方搬家的历程,在这个旅程中更多被感染的老鼠加入了搬家大军。

  崇祯14年夏天,中国内地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成群结队渡过江河险阻,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诸省。

  50%的崇祯年份都是大旱,大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在这一年崇祯14年,中国内地还是普遍大旱,在河北春季几乎无雨,老鼠大军找不到水喝继续向更南的南方进军。

  同时饥荒中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偷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横扫全国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于是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了,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

  流民因素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瘟疫的流行。由于大规模的流民出现,瘟疫在明代后期也日益猖獗。据《明史》记载,从1408年到1643年,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当时著名医学家吴有性在《瘟疫论·原序》就着重指出:“崇祯辛已(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