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磨盘山血战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经诸王、大臣会议后于顺治十七年六月惩罚统兵将领;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赵布泰革职为民。 从清廷对三军主帅的处分情况来看,磨盘山之役战斗十分激烈,清军的伤亡肯定相当大

  南明永历十三年,即公元1659年2月21日,爆发在中国大西南的一场较量,更堪称是整个十七世纪人类战争史上,装备与技术含量顶尖的经典一战。但在叹为观止的过程后,最终的结局,却在惊叹之后,不由一声叹息:赢得了过程,输尽了结局!

  这场巅峰大战,正是南明永历王朝与清王朝的决死较量:云南腾冲磨盘山大血战!

image.png

  一:命悬一线,永历王朝

  虽然在眼花缭乱的清宫戏里,清王朝平定南明小朝廷,简直是摧枯拉朽般酣畅。所谓继承大明朝法统的各个南明政权,轻松就被揍的满地爬。但这个永历王朝,却是个绝对的例外!

  自从南明永历六年,且战且退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与大西农民军捐弃前嫌,扛起抗清大旗后,立刻成了满血复活的斗士,尤其是永历王朝大英雄李定国,先在桂林灭了清军大汉奸孔有德,又在衡阳逆天一击,痛击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精锐,阵斩清朝敬谨亲王尼堪。遇魔杀魔的战斗力,惊得清朝上下丧胆,好些清朝官员,听说要去南方前线,都吓得哭爹喊妈。

  当时情景,如好些明末清初的学者所写,战场上的明军,胖揍完八旗精锐后,漫山遍野高唱《满江红》,整个南中国的抗清热情,也是迅速燃爆,好些清朝州县百姓纷纷响应,杀了清朝地方官开门迎接,那些曾心灰隐居山林的遗民们,再度拿起武器出山战斗。曾风雨如晦的抗清局面,就在永历政权霸气的战功横扫下,再度一片光明。

  可光明到七年之后,这个曾令清王朝不停哆嗦的永历王朝,怎么又被怼到了西南滕州一角,打这决死一战呢?说来叹息:自作死!

  永历政权的辉煌,是靠和大西农民军合作换来,大西农民军俩大核心人物孙可望与李定国,更是永历王朝的绝对柱石!形势刚转好,“大柱石”动了歪心思,执掌大权的孙可望,居然想废掉永历皇帝,被打成孤家寡人后,更是不顾廉耻,掉屁股跑去清朝,做了铁杆汉奸一枚!

  取代孙可望收拾烂摊的李定国,这位清军八旗集体畏惧如虎的战将,更应了一句话:隔行如隔山。打仗是好手,政治却是外行,越收拾越乱。在明军里几番整顿,闹的鸡飞狗跳。照着同是抗清良将的刘文秀临终前悲愤预测:晋王(李定国)必败国家!

  这个预测,简直一语成谶,永历十一年(1657),瞅准机会的清军大举进犯,有叛徒孙可望带路,外加李定国先前胡乱整顿,果然稀里哗啦,不到两年时间,四川贵州云南就几乎丢干净,永历皇帝逃到了临近缅甸的永昌,最后的抗清旗帜,已是生死一线!

  二:绝地设局,生死一战

  生死时刻,自作死的李定国,终于醒过来了!内疚无比的他,命人护送永历皇帝先撤,然后集结最后的六千多精锐部队,以民族大义激励众人,再度将沮丧无比的明军们,激励的士气嗷嗷叫:依托磨盘山,就叫清兵有来无回!

  事实证明,回到战场上,李定国依然是无敌的存在,几乎弹指间,就在磨盘山扎好了口袋,整个阵线三道埋伏,冷热兵器密布,六千士兵埋身草丛中,每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好兵。赌上大明最后的本钱,打造这个严丝合缝的绞肉机,誓要把清军八旗彻底绞死!一旦得胜,生死边缘的永历王朝,就将漂亮起死回生!

  2月21日清晨,一切就如李定国计划的那样展开,高歌猛进的清军,这支吴三桂率领,包括了关宁铁骑和八旗强兵的精锐军团,仿佛红了眼的猛兽,一头闯进了磨盘山,没多久功夫,陆续就有一万两千多清军进了埋伏圈。眼看,就要彻底落进陷坑里了!

  可就是这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李定国千算万算,却犯了灯下黑,没想到参军卢桂生,竟是个怂包叛徒,眼看清军就要落坑,这厮却突然尿裤子,然后就不管不顾猛冲过来:奴才叛变了,主子爷小心啊,有埋伏!

  这个意外叛变,好比晴天霹雳,原本无懈可击的埋伏,瞬间被打乱,如果清军水平差点,立刻慌不迭撤退,仗还有的打,但这次清军领兵的,就是铁杆汉奸吴三桂。别看这老汉奸哪都烂,唯独强的却是军事水平,明白已经踩到了陷坑边,脑子却冷静,立刻来了个精明到凶残的应对:将计就计,全军集中火力,向着埋伏明军的草丛里猛轰!

  可怜六千明军将士,面对突如其来攻击,又有铁一般纪律,没有李定国命令,绝不敢擅自行动,于是就在铺天盖地的火器轰鸣里,白白被打死在潜伏岗位,待到李定国知道情况,潜伏部队伤亡近半!

  是打还是撤?打,就剩几千残兵,对上数万清军精锐,可能就是全军覆没。撤?时间还来得及。可李定国短暂犹豫后,立刻做出了强硬的回答:打!

1537517389322845.png

  三:慷慨血战,忠义感天

  计划内的伏击,变成了犬牙交错的肉搏,兵力已经绝对劣势,歼灭敌人的最好机会已经失去!但即使这样,依然要打!这是大明朝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战,不可能再输得起,也许不可能再有未来,此情此景,也许已是这些热血汉子,人生最后一战!

  于是,令清军们惊讶的场面发生了,磨盘山上,李定国的战旗烈烈飘扬,满身血污的明军将士们,沉默的从山林草丛间杀出,瞪着喷火的眼睛,向着凶悍的清军,发起决死的反扑。磨盘山上,炮火轰天回荡,喊杀声震撼山谷,没有战术诡计了,也没有退路了,只有钢刀相搏,血肉拼杀。这些大明朝最后也最优秀的硬汉们,就这样顽强不退,浴血死战!

  你死我活的战斗,就这样从清晨打到了中午,小小磨盘山,成了明清战争最后也最惨烈的绞肉机,鲜血染红了山谷,山间几乎全塞满了明清士兵的尸体,绝对人数优势的清军,竟被失却先手的明军死死的揪住,打到伤亡惨重。至中午时,在清军后续部队的接应下,伤亡惨重的吴三桂总算撤出了战场,而同样筋疲力尽的李定国也无力再战,疲惫撤往孟定。

  这场明清战争史上,最后一场陆军主力大决战,就这样惨烈收场。以阵亡四千多将士的沉痛代价,李定国,这位清朝上下最为恐惧的大明铁汉,给了骄横清军最后一次沉重打击:清军伤亡近万,以至于整个清王朝都再度震怒,领军的几位清朝郡王,清一色受到罚银处置,逃生的各级将领,好些都被削职为民。这是清朝平灭南明的战史上,又一次痛到放血的败仗!

  但是,这场以劣势兵力和坚强意志赢下的胜利,终于难挽大厦将倾了,损失了所有精锐的李定国,已失去了向清军再度反击的实力!败退缅甸的永历皇帝,也最终被缅甸交给了清政府,并被吴三桂杀害!虽然还有名将郑成功家族,独守东南一角苦苦支撑,但是永历王朝,这个曾经再造大明的最闪亮战旗,已经在血火之后,悲怆倒下!

1537517400966274.png

  而磨盘山一战,也在随后的历史记录中,不停的被矮化甚至抹黑,以至于最近这些年,一些所谓“专家”编著的书籍里,更不停把其渲染成败仗,用以力捧清军的赫赫武功。如果不是有原始的史料,好些善良读者铁定被骗。

  而令人慨叹的,是在这场血战里,战斗到底的李定国,以及每一个血战到底的军人。即使在濒临绝路的境地,痛失全胜希望的局面下,他们依然以战斗到底的抉择,见证华夏军人不朽的精神。其热血风骨,正如时人的一首诗里所说: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磨盘山血战又称磨盘山战役是南明对清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大将李定国决定利用地势的优势伏击清军。部署已定,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双方展开一场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窦名望等也战死。

  此战役是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此战也使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之后未能再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打击,从而为南明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背景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军队会师昆明,并进一步追击残余明军。二月,清平西王吴三桂在大理击败明将白文选部队,又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

  李定国派兵保护永历帝先撤,然后自率精兵后撤,于二十日渡潞江(怒江)。江不甚宽,但水势汹涌,每年清明至霜降期间有“青草瘴”,连当地土人也畏惧。好在这个季节还没到来,不会危及人身健康。过江二十里,有一磨盘山(腾冲与龙陵之间),是高黎贡山的南段,位于怒江西岸,是此地的一座穹岭。李定国举目四望,但见“鸟道窔箐屈曲,仅通一骑”。不由计上心来。他被清兵穷追,已到了无立足之地,回想短短一两个月,累遭失败,痛恨不已。他正确估计到吴三桂等累胜,已不存戒备之心,正好利用这里的地形用计。磨盘山距腾越很近,为防备万一,他请永历帝及大本营不要停留,继续后撤到边界之外,而他决心在此阻击清军,一洗耻辱。

  过程编辑

  开始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晨,也就是李定国渡怒江的第二天,吴三桂率大队人马也渡过了怒江,进至磨盘山下。他环视四周,群峰丛峙,林木茂密,惟见磨盘山高矗其间,除了一条屈曲小路,别无路径可寻,经察看,不见明一兵一卒,只有鸟雀飞来,偶尔发出几声欢噪,打破一片寂静。地形如此险要,兵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格外留心,谨防伏兵。但吴三桂却不在意。他自昆明出师,一路追剿,把白文选撵过澜沧江,率部编筏而渡,再渡怒江,军行数百里,无一人抗拒。他自以为李定国已逃窜,近处不会有明兵,因此,不再存有戒心,队伍也散乱不整,他也不以为然,便放心大胆进兵,下令军队继续前进,欲越过磨盘山西追击。

  李定国设伏既巧妙,又严如铁桶。他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栅数重,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民(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每一道埋伏,设伏兵2000,李定国已集兵万人,总设伏兵6000。这6000伏兵称得上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健卒!约定在清军过了山顶,进入三伏后,发号炮为令,三伏并发,首尾横击,必无一骑逃脱。三道伏兵设于前,大营则屯于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事伏,令毋见烟火”。

  激战

  吴三桂的部队已进入山间小道,摆成一字长蛇,鱼贯而行。行过一段路,开始登山,持续不断,上山的已有12000余人,仍看不出有伏兵的任何迹象。

  突然,有一明将装束的人,不知从何处跑出来,慌慌张张地赶到三桂军前投降。此人叫卢桂生,任南明永历政权大理寺卿。 他当即向吴三桂泄露了李定国的伏兵之计,指出清军已误入埋伏圈。吴三桂闻听,大惊失色,急传令停止前进,部队速撤,并令骑兵下马,舍骑步行,搜索伏兵。同时,命炮兵对准沟莽树丛中发炮,弓箭手用箭矢猛射,一时之间,两旁丛莽中“矢炮雨下”。伏兵不得号令不敢出战,听凭枪炮与箭矢袭击,倒毙在林沟中。隐蔽在第一道埋伏线的窦民望,知道埋伏已被识破,不得已,发炮出战,第二伏的明军也发炮,冲出救援。于是,双方在山上接战,短刀肉搏,血肉横飞,霎时间,双方战死者的尸体如堵墙般遍布。

image.png

  战斗打响时,李定国正坐在山顶,一听号炮失序,十分惊异,还没等弄清情况,一炮弹落在他面前,爆炸激起的尘土,飞溅了一脸。由于卢桂生投降告密,打乱了李定国的部署,他也无法统一指挥,明伏兵被迫出阵,人自为战。但李定国仍据险督战。激战从卯时一直持续到中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山上山下,到处都布满了尸体。

  不久,征南将军卓布泰部、多尼部及时赶到,增援了吴三桂,而明军损失殆尽,孤立无援,力不能支李。定国悲愤已极,于当天夜,率残部撤退,去追寻永历。

  结果

  当李定国与吴三桂大战磨盘山时,永历帝与随从离腾越继续南行,经南甸,又行两日,还不知磨盘山之败,李定国等下落不明。二月二十四日,正行至路上,准备安营炊饮,总兵杨武赶到,向永历帝报告:“定国已远逃”。

  永历帝与随从知李定国已逃往他处,又被清兵紧追,不敢停留,连夜赶路。人心更加涣散,各营兵士不少逃散。昏夜中,迷路于山谷,群臣妻子不相顾,乱兵乘机劫掠,火光烛天,惊扰奔窜。等到天亮,才发现还在原地,而永历的贵人、宫女已失去多半。永历帝看到将吏士兵纷纷离叛,已无路可走,决意投向缅甸,暂时安身。二月二十八日,永历帝赶到中缅边境的铜壁关,护从将领孙崇雅叛变,大肆劫掠永历君臣的辎重而去。在将要出关进入缅甸时,护从大将靳统武也放弃了对永历帝的保护,率其部属出走。永历帝无法约束他们,任其去留、离叛,率余众进入缅甸。

  影响

  磨盘山血战打击了清军的士气,该战之后,清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卓布泰革职为民。南明军方面,由于战前出现叛徒导致机密泄露,计划中的伏歼战被迫打成了阻击战,南明军最后的精锐在血战中伤亡殆尽,李定国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役,南明灭亡成为定居

  双方伤亡编辑

  综合各方面记载,这次战斗酷烈空前,伤亡最大。未出战前,明伏兵被枪炮与箭击死在沟的有三分之一,激战死在战场上的也有三分之一,这就是说,伏兵6000已失去三分之二。将领窦民望、王玺等战死。

  清军方面,损失也相当惨重。吴三桂部属,自都统下,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18名将官及辅国公干图、扎喀纳等战死,凡已上山的清军无一生还,损失精锐近万人。 清官方实录载吴三桂的报捷书中,对清军的损失只字不提。

image.png

  评价

  磨盘山战役中,李定国设伏三道,可谓天衣无缝,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内箐深屈曲,仅容单马”,“定国筑栅数道,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李定国估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但因叛徒泄密功败垂成,经此一战,南明的军队再也无力对抗吴三桂的大军。但李定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果敢的斗志,使清军再不敢骄横穷追。李定国在兵势已如强弩之末时,仍然能够组织和指挥这样一场勇猛的阻击战,证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影响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经诸王、大臣会议后于顺治十七年六月惩罚统兵将领;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赵布泰革职为民。 [8] 从清廷对三军主帅的处分情况来看,磨盘山之役战斗十分激烈,清军的伤亡肯定相当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652年初,李定国率军自云南出兵八万,进攻湖南。由于准备充分,李定国势如破竹,先取沅州、靖州,又攻桂林。清军遭遇巨大失败,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image.png

  李定国占领桂林后,马上抢占柳州、衡州等地,兵锋直指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之下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锋芒,李定国后退撤离长沙退守衡州诱敌深入。清军主帅、亲王尼堪尾追而至,李定国设伏包围清军,大获全胜,尼堪被阵斩,清军全军覆没

  李定国的桂林、衡州大捷,震动满清朝野。不到一年的时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再次掀起了抗清运动的高潮。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image.png

  李定国极大地阻击了清朝南下的步伐,此时江南地区的抗清运动此起彼伏,郑成功等又在东南沿海不断袭击清军据点。清朝可谓疲于奔命,清朝内部甚至有与李定国划地而治的打算。当时李定国在汉人眼中,就是再造河山的存在。对比清朝的疲态,李定国可谓兵锋正盛,民心所向。很多人相信:明朝可以乘胜追击,收复国土,将满清赶回关外老家。

  但是历史却和大家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很快清军就卷土重来,而李定国虽可独当一面,但是却无法逆转南明的坠落。1662年,缅甸将永历帝朱由榔交给清军将领吴三桂,随后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消息传来,李定国急火攻心病倒,很快病逝,一代名将死不瞑目。

image.png

  1、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李定国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体恤下属,威望很高。今天的很多云南人还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直到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人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过:“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正因为李定国的仁义,所以他始终能够吸引广大抗清义士追随并奋斗到底。“湘桂大捷”之后,李定国决定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夹攻广东,以图兴复。欲下广东,必取新会,“克新会,则广州可下”。在目前看来,光复广东可联合郑成功,是当时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

image.png

  1654年2月,李定国挥师入粤,一路势如破竹。4月,包围新会。此时坚守新会的清军(汉军)得到清廷死战命令:不能丢失新会,人在城在!为了保住新会,清军不止一次地驱逐城中百姓当“炮灰”,李定国不忍心屠杀百姓,于是一次次放弃进攻。针对李定国不忍伤害百姓的“善良弱点”,清军放弃了最后一丝底线。清军一方面妖魔化李定国蛊惑百姓,另一方面命令百姓每户贡献一人充当人肉军粮,其罪行令人发指

  清军的罪行帮他们最终守住了城池,而城外的李定国则因为瘟疫以及郑成功屡屡爽约,最后围攻新会失败,南明再一次遭遇巨大挫折。

image.png

  李定国的仁义是其军事生涯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但是在面对没有底线和原则的清军时,这些仁义反而成为李定国的绊脚石。对付流氓,毫无疑问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牙还牙。清军为了彻底击败李定国,一方面加强军事打击,另一方面重用汉人降将,如吴三桂、洪承畴之流,这给坚持斗争但是意志不坚定的汉人提供了希望,很快李定国的身边就不断出现叛徒。

  李定国的义父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四将军扛起抗清大旗继续坚持斗争。但是很快四人内部就出现了内讧,孙可望因为地位上升膨胀起来,与李定国矛盾激化。在李定国奋力征战时,孙可望在后方不断挖墙脚,致使李定国不能迅速扩大战果。后来孙李矛盾白热化,眼见就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李定国从大义出发,主动退守云南。但这样的妥协给了清朝机会,很快,大好的抗清局面失去,南明又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image.png

  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2、不靠谱的队友们

  李定国深知,自己的能力就算24小时不停歇的征战,也不能完全KO清军,想要彻底光复大明河山还是要靠大家的力量。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在内的四将军制度,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一个写照。但是这个所谓的集体领导制并没有给队伍带来民主气息,反而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几个人都跃跃欲试,最后造成了自相残杀的尴尬局面。

image.png

  说到底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虽然当时的四将军都认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为首领,但是这个首领此时正在到处流亡,根本就不可能当一个合格的领导。况且就算朱由榔在四将军身边,因为没权没兵,拿什么节制这些地头蛇呢?所以不仅李定国郁闷,朱由榔郁闷,连同整个南明都被这种畸形的体制带到了无法翻身的沟里。

  虽然体制害死人,但也正是这种蹩脚的制度,才凸显出了李定国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试想,如果没有孙可望等搅屎棍的玩命拉后腿,李定国取得的成就就不只是“两蹶名王”这么简单了。

image.png

  除了南明内部体制,就是对外的联络上,南明各部分的联络也很成问题。在围攻新会前,李定国就设法联系在厦门沿海抗清的郑成功,约定一起夹攻广东。但是李定国前线激战正酣,而郑成功却迟迟按兵不动,最终导致了李定国不可挽回的失败。作为南明的顶梁柱,李定国的失败导致了南明抗清形势再次陷入低谷。

  郑成功的爽约,缘于自己的高傲。南明隆武年间,郑成功跟随父亲郑芝龙觐见,隆武帝赐姓“郑”,时人称为“国姓爷”,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而相比之下,李定国自1630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后跟随张献忠四处征战,张死后,李定国仍然坚持抗明。但是在清军入关后,出于民族大义,李定国选择和南明站在一起,联明抗清称为李定国后半生的主旋律。

image.png

  在那个论资排辈、讲究出身的时代,郑成功看不上李定国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郑成功不响应李定国。郑成功相信,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搞定清朝。

  很明显,郑成功过于自信了。

  李定国是一个悲剧人物。生前为生存揭竿而起,后期为大义舍生取义,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欣慰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们看到了《龙*传奇》这样高大上的影视剧来纪念这位英雄。李定国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扫除奸佞,相信看过这部剧后,我们会更加呼唤这位英雄的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1658年,因孙可望投降清廷,向清廷献上了西南地图并详细透露了李定国军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李定国盘江大战大败。盘江大战后,永历帝决定南逃缅甸,李定国则留下阻击追来的清军。

1537518661364808.png

  公元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李定国与追击的吴三桂先后渡过潞江,进入磨盘山。李定国根据磨盘山“径隘箐深,屈曲仅容单骑”的地理优势,设伏三道,待清军进入三伏后,山顶发炮为信,三伏并发,首尾相击,天衣无缝,进入伏击圈的清军必无一生还。

1537518683170037.png

  吴三桂一路追杀几百里,没有任何守军阻挡,认为李定国肯定跑远了,所以当他进入磨盘山也没太在意。就在吴三桂要进入埋伏圈时,南明降将卢桂生告诉吴三桂有埋伏,而此时清军前排部队已经进入二伏,吴大惊,命令精甲兵搜杀伏兵,一道伏兵队长窦名望见伏兵被识破不得已发炮参战,随后二道伏兵也发炮响应救援。顿时短兵相接,喊杀声、大炮声响震山林。此时上山的清军已有一万两千人,因为只有两声炮响,在山顶的六千伏兵不敢贸然杀出,导致三分之二的人躲藏在树荫下被杀,等到信号发出来的时候,伏兵只剩下两千人,虽然最后都战死但还是给清军以重创。

1537518671729796.png

  在山顶督战的李定国听到号炮失序,正在纳闷怎么回事之时,一颗炮弹飞到他的面前,击飞的尘土溅了他一脸,看到山下一片混乱,他已知无力回天,不得已撤离。

1537518692952802.png

  磨盘山之战,明军将领窦民望、王玺等战死,士兵阵亡一万多人,南明失去了最后的精锐力量,再也没有能力抗击清军。清军自都统下,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18名将官及辅国公干图、扎喀纳等战死,士兵阵亡情况未知,但是从清廷对参战主将的惩罚可知军情的伤亡绝对不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战役是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此战也使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之后未能再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打击,从而为南明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