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包胥哭秦庭

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公元前506年,一场几乎使楚人亡国的危机爆发了。这一年春,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腾、薛、杞、小邾共18个国家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这次会盟虽未产生实际军事行动,但促成了同年冬天吴、蔡、唐三国反楚同盟的建立。这样,吴师伐楚的补给问题就由蔡国和唐国分担。申包胥哭秦庭,哭出的是血泪,最后还拯救了楚国

image.png

  兵贵神速,在没有任何外交争执和边境冲突的情况下,吴师不宣而战,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最高速度,远距离奔袭,在楚人浑浑噩噩之际,便进入了楚国的腹地。吴师到汉水北岸时,楚师到了汉水南岸,两军隔水相望。在吴师是力求歼敌于郢都之外,在楚师是力求阻敌于汉水之阳。楚师列阵于小别、大别之间,小别、大别都是山名,前者在今湖北汉川市,后者在今武汉市,春秋时代他们都在汉水北岸,后因汉水改道,如今都在汉水南岸了。两军三度会战,楚师且战且向西引退,吴师且战且向西挺进。十一月庚午,两军决战于柏举。柏举约在今安陆一带。柏举决战,楚军大败,楚主帅囊瓦逃往郑国,吴师则进逼郢都。

  十一月已卯,即柏举战后九天,昭王眼见郢都守不住了,满怀悲戚地走上了逃难的旅途。第二天,吴师便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为报杀父的血海深仇,隐忍十多年的怒火再也无所顾忌了,他指挥手下折毁了楚国的宗庙,为解心头之恨,据说他又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拽出尸体,挥起钢鞭,一口气连击三百下,边抽边骂,最后竟抽出佩刀,把僵尸的头也砍了下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伍子胥的老友申包胥托人代他去见伍子胥,对鞭尸行为严加谴责。《史记·伍子胥列传》记伍子胥托来人带口信给申包胥说:“吾日暮途穷,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至此,申包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他决心以复兴楚国为己任,日夜兼程向西北的秦国赶去,他一路上风餐露宿,穿的鞋磨破了,脚上全是血泡,身上的衣服象条条碎片,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秦国的都城雍。

  秦王宫中,宫人传开了:楚国来人了,楚国来人了!申包胥说:请大王收下礼物,这些礼物是太后伯嬴专派微臣送来的。秦惠王笑笑,说:申包胥,听说你是楚国的一个忠臣,楚国已被吴国剿灭,你来这里做什么?申包胥说:一个大国,说灭就灭了吗?楚国永远不会灭亡!秦惠王说:那你来做什么? 申包胥再拜,头拜叩在石阶上,额头流血:请大王念及秦楚世代友好,念及太后伯嬴的兄妹之情,救救楚国吧!秦惠王想走开,申包胥大声叫道:大王,慢走,我只有一句话,要对大王说。秦惠王回头,看着申包胥,眼光冷漠,他不想与吴开战,从他的眼中寻不到希望,但申包胥轻声说:大王,你要不出兵救楚,我……我就哭!

image.png

  秦惠王惊讶地看着众大臣,众大臣忽地失笑,他们看不起申包胥,楚国派这样的大臣来,真是熊包啊。秦惠王说:你就是哭死了,也哭不出血来,你要哭出来的是泪水,不是血,我决不会去救楚。最终申包胥的脸上满是鲜血,宫外的人在唱《无衣》。秦惠王低声对申包胥说:我答应你,救楚,我就派兵救楚! 申包胥以他的忠信和智慧拯救了楚国,昭王要重赏申包胥,申包胥坚辞不受,他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救自己的国家。他谢绝了昭王的赏赐,到乡间过上了怡然的隐居生活。一场国破家亡的危机终于度过了,山河依旧,宗庙无恙,民间虽痍未复,楚国却仍然是一个令诸侯望而生畏的国家。申包胥功勋卓著,他坚贞的爱国精神更为后世所敬仰、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多数男人是不轻易流眼泪的,但遇到真正的伤心事,也会有受不了的时候,那只好大哭一场,反正这也不是罪,只不过多数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会躲到角落里不让人看见。也有的男人特别爱哭,逢人就哭,甚至哭来了个天下,对,说的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但真实的刘备是不是爱哭,我们不得而知,但春秋时期有一场大哭却被记录在历史里。这场哭延续了七天七夜,还伴随着主人不吃不喝的自残,但没有这场大哭,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恐怕就就此灭亡,以后也不会有它的什么事了。

image.png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在中国南方的两大国家吴楚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挑起战争的一方是吴国,主将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了,他本来就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位置很高的官。但是因为受到了佞臣费无忌的陷害,伍奢被楚平王关了起来,还声称“只要伍奢的儿子们过来认罪,我就可以饶了伍奢不死。”面对这样的骗局,伍奢的大儿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死,而小儿子伍子胥冒死逃出了楚国,还留下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传说。

  面对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恨的咬牙切齿,他到了吴国担任阖闾的重臣,而他想的,就是亲自杀了楚平王,为父亲报仇。阖闾接受了伍子胥的辅佐,励精图治,很快就强大了起来,最终向楚国开战。这场战争中,除了伍子胥担任将领,另一位将军也是名满天下——孙武,对,就是那个大军事家。有这样的牛人带兵,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家当然所向无敌,很快就把楚国打的落花流水,楚的国都都被攻破了。此时作恶的楚平王已经去世了,楚昭王也逃到国外避难去了,而心在报仇的伍子胥亲自把楚平王的墓给掘了,拿着鞭子,愤怒地抽在楚平王的尸体上,“一”,“二”,“三”地数着,最后足足抽了三百下才停下来,算是报了大仇了,楚平王若泉下有知,应该庆幸自己死的早,若是他还活着,不知道有什么酷刑等着他呢。

  而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要站出来去挽救衰亡的楚国,这个人就是申包胥。他还是伍子胥的好朋友。早在伍子胥父兄被杀而在逃亡路上的时候,伍子胥就愤怒地跟他说过:“我要亲自颠覆楚国!”父兄之仇自然无法化解,申包胥只能这样说:“努力吧!您能亲自颠覆楚国,我也一定能让它走向复兴。”在跟随楚昭王出国避难的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向秦国请求援军。于是申包胥马不停蹄地就向秦国进发,终于见到了秦哀公。他跪在地上,向秦哀公求情:“吴国现在如同野猪、长蛇一样恶毒,到处侵蚀中原王国的土地,而我们已经受到了攻击,国家已经守不住了,国君也流亡在外。吴国贪心不止,很快就会继续攻击秦国,为了您的利益,请您现在出兵,帮楚国恢复土地,这样我们就会世世代代侍奉秦国,感谢您的恩德。”

  秦国当然不愿意白白帮楚国出兵,秦哀公不答应这个请求,选择了婉言谢绝。他派人对申包胥说:“我知道了你的请求,会认真考虑的,请你先去客馆休息吧,等我们的答复。”

  国家将亡,局势瞬息万变,辛辛苦苦赶到秦国的申包胥怎么可能只想听到这个答复?他急了,说到:“我们的国家将要灭亡,国君也在荒野草林之中,没有安身之地,身为臣子,我怎么敢去客馆休息呢?”想到国家的苦难,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对着宫廷的墙壁放声大哭,声音凄惨无比,宫中所有人都听到了,为此而摇头皱眉,一方面是可怜他,另一方面,谁听到别人哭还能高兴的起来?

  申包胥这一哭,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就这样,申包胥没心思吃饭喝水,就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按说这样哭下去,正常人早就没命了,也不知道申包胥是怎么坚持下去的。一时间秦国王庭鸦雀无声,就只能听见他的哀嚎,最后连哀嚎都没有了,只有他在独自抽噎,估计是累的趴在地上,动也动不了了。

  也不知道是被申包胥感动了,还是被申包胥近乎死缠烂打的哀求弄烦了,秦哀公最终改变了主意——毕竟楚国灭亡,吴国坐大对秦国不一定就是个好结果。秦哀公给他了一个答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申包胥听到这句诗,马上坐了起来,向秦哀公表示感谢。就这样,秦国军队出动了,打败了吴国,帮楚国实现了复国。

  而哭了七天七夜的申包胥,面对楚昭王的封赏,坚决地推辞掉了,他向楚王请求告老还乡。楚昭王本来就担心申包胥功高震主,于是象征性地挽留了几次,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申包胥也因此得以终老乡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末年,原楚国大臣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辗转来到吴国,助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

  之后,吴军在伍子胥和兵圣孙武的带领下,五战五捷,最终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将楚平王从坟墓中挖出来,亲自鞭尸泄愤。

image.png

  吴军占领楚国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吴王等高层也公然强抢楚王妃嫔,楚国士大夫的夫人等,给所有楚国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保家卫国,各地楚国军民纷纷起事,反抗吴军,但由于此时楚军主力已被吴军歼灭,单靠楚国,无法打败强大的吴国。

  这时候,申包胥挺身而出。

image.png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当年伍子胥逃亡的时候,曾遇到出使外国的申包胥,申包胥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送了些钱粮给伍子胥,并问他以后的打算,伍子胥说:“发誓要消灭楚国,报父兄被冤杀之仇。”申包胥则说:“伍兄,你加油吧,但是你能覆楚,我却能兴楚。”

  申包胥决定去外国需求救兵,当时只有三个国家有实力救楚国,晋国齐国、秦国。晋国是楚国争霸的对象,吴国的盟友,不可能救楚国的,齐国是晋国的小弟,也不可能帮忙。只有秦国,是楚国战略上的盟友,而且此时楚国国君楚昭王还是秦国国君秦哀公的外孙。外孙家里有难,外公帮忙,很符合情理。

  于是,申包胥孤身一人,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秦国。

  但此时的秦国,却闭关不问世事。可能因为被东方邻居晋国修理过太多次,秦国已经失去了对列国事物的兴趣,只是独霸西戎。

  申包胥来到秦庭求见秦哀公,秦哀公拒绝接见申包胥,也不愿意插手楚吴之战。

  想到山河破碎的祖国,想到铁蹄践踏下的人民,想到被毁坏的祖宗坟墓,想到可能就此终结的楚国,在秦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

  他站在秦庭大门口,嚎啕大哭,哭可怜的祖国,哭苦难的人民,哭秦国的无情。他哭啊哭,嗓子哭哑了,嘴唇哭裂了,干出一道道血口,眼泪哭光了,眼睛开始流血。就这样,他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进,只是哭。所有的秦国大臣都被感动了,被他这种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也包括秦哀公,他也不是铁石心脏,也被申包胥的坚毅和对祖国的爱感动了。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大夫,不应该灭亡啊,寡人会出兵救援楚国的。”

image.png

  并且亲自写了《无衣》送给申包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最终秦国出动五百乘兵车,配合楚国军民,终于赶走了侵略军,光复了大楚五千里河山。

  楚国光复后,楚昭王封赏申包胥 五千户,申包胥拒不接受,认为自己只是尽了臣子的本分。如此的高风亮节,让人佩服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image.png

  楚平王在早年,曾是有作为的君王,"息民五年",政局日趋稳定,国势亦渐恢复,即可向外图谋进取时,却因贪恋女色,骨肉相残,滥杀忠臣,重用佞臣,从而把楚国引向歧途。

  费无极作为太子建之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便阴谋谗害太子建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先劝说楚平王为太子建迎娶秦国公主,待到秦国公主来到楚国,又挑诱楚平王将公主据为己有。太子建因此也被发配到成父守边。费无极又谗言说太子建有怨言,要谋反,并责怪陷害太子建之太傅伍奢,并且企图将伍奢及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一并杀害。伍尚入宫而与伍奢同死,伍子胥却出奔并立志为父兄报仇。

  《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责备伍子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自己的"义"(孝),还为伍子胥加油鼓劲,谓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认同(春秋时期国君几乎就等于诸侯国,很难将诸侯国与国君区分开来,而且"君臣之义"较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见,这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也是对伍子胥能力的认同,更是对伍子胥的勉励。但是申包胥没有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表明申包胥将对国家的忠诚视作"大义",勇于肩负报效祖国的使命。申包胥选择先对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助纣为虐",为国家除掉后患)再"我必能兴之",这充分体现了申包胥内心的矛盾与坦然,对朋友、对国家都是执着的热情。

  可见,申包胥公私分明,不因为国家做了无道之事而去做出卖朋友、为虎作伥的不义之事,也不因为朋友的复仇行为合情合理而忘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而这个时候,楚国令尹子常为政,虽然诛杀了费无极,但是"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国语·楚语下》),对外又欺凌小国,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

  昭王十年(西元前506年)因子常的贪婪而羞辱唐、蔡两国国君,吴国趁机联合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

image.png

  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谷梁传·定公四年》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伍子胥在郢都,也为了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对此史载不一,或言鞭尸、或言鞭墓)。

  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虽然"亡于山中",但是还是派人劝诫伍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载:"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对伍子胥的劝诫,一方面表示了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理解,但是对于伍子胥"鞭尸"的过激行为表示惋惜(这样的行为只能泄愤,引起楚国人民的不满),同时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伍子胥却仍然一意孤行。

  申包胥对伍子胥劝诫不成,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战国策·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载:"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嬴粮潜行……"

  申包胥究竟应该到那里去请求援助呢?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没有失却冷静,表明申包胥具有较高的政治眼光。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

  申包胥的忠诚与坚毅终于打动了并惊醒了秦哀公,秦哀公亲赋《无衣》, 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 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

  成功的搬来秦国的援军后,申包胥身先士卒与吴军交战。《左传·定公五年》载"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于沂。"

  这时越国也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吴军连续遭遇失败,引发了内讧,"阖闾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史记·吴太伯世家》)

  而更为重要的是,吴军的侵略行为与暴行,激起了了楚国上下的同仇敌忾。《谷梁传·定公四年》云:"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也载:"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

  在如此形势下,吴军不得不退出楚国,楚国成功复兴。

image.png

  应该说,楚国复兴的根本原因是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子西等集结溃散军民舍身再战,左司马戍宁死不屈,以及楚昭王逃亡途中,军民保护代死的场面,无一不闪烁着楚国军民恋乡爱国尊君的思想光辉。

  不过,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楚国的国力,吴国是难以吞并的,但是楚国若单凭自己之力,也难以那么快将吴军赶出国境,而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身先士卒初战告捷,进而迫使吴国内乱,楚国得以迅速将吴军赶出国境,成功复兴。楚国复兴之后,很快就从失败的创伤中走出来,楚昭王二十年灭顿、灭胡,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四十四年灭杞、"东侵,广地至泗上",(《史记·楚世家》)依然保持了第一流强国的地位,进入战国后也是"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申包胥在伍子胥出奔的时候表示"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在楚国真的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申包胥又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一誓言。

  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兴,申包胥也践行了"兴楚"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为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帮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为令尹,次年,与人勾结,贪求无厌,被楚平王杀死。),通过表明自己痛恨子旗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

  据说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赏。"(《左传·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对于申包胥的逃赏,《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予以加工解释:"(申包胥谓其妻曰)吾始为朋友之义,不泄子胥之谋,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实耻之!"其实是以当时的观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为,没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个时代,复仇之风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赞扬的,但是忠义观念却有所欠缺,才会有那么多人才为他国效力,并且因为国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诸侯国的事情也常见,申包胥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泄子胥之谋"在那时看来是值得称赞的"义举",不能说申包胥是为"小义"而误"大义",因为这个协助楚平王扑杀伍子胥的"大义"之举是建立在国君暴虐、国家做无道之事的基础之上。

  申包胥虽然"逃赏",但是没有忘记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在"逃赏"近三十年之后(《左传》载申包胥"逃赏"的时间是鲁定公五年即西元前505年,而《吴越春秋》所载申包胥出使越国的时间是勾践二十一年即西元前476年。)出使越国,坚定勾践伐吴决心并教句践以"智、仁、勇"三策。

  申包胥先是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越王句践伐吴的决心,再问句践何以战,最后点出"智、仁、勇"三策,可见,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远、善于剖析利害的战略家。

  申包胥对勾践的教诲,对于勾践灭吴有较大的帮助,《国语·吴语》随后载句践言"吾问于王孙包胥,既命孤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申包胥实现了楚国对吴国的报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第二天一早,秦哀公登上朝堂,向群臣宣布:"楚王昏庸无道,本不该救,但有申包胥这样的忠义之臣,楚不该亡。决定发战车500辆,前往救楚。"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