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隆政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10年,也就是唐隆年间,是由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太平公主为首而发起的政变。那么唐隆政变的背景是什么呢? 

1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年,中宗李显当朝,但他昏庸无能,皇后韦氏独霸政权。此前李显被流放时,跟妻子韦氏受了很多苦,后来经过神龙革命复辟,李显感念妻子在落魄时的不离不弃,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十分包容,甚至达到了纵容的地步。这种纵容直接导致了韦后独揽政权的局面。而武三思也被野心驱使,通过韦后的提拔和上官婉儿的帮助,官至宰相,权倾朝野,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专权政治。

  韦后利用皇后身份,独揽霸权,干涉朝政,极力抨击张柬之、敬晖等有功之臣,破坏朝中大臣,加剧了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并不是韦后所生,而其女安乐公主却一心想当皇太女,帮助其母韦后作乱。公元707年,太子发动政变,捕杀武三思父子,但此时中宗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御林军临阵倒戈,太子兵败被诛。虽然失去了武三思,但韦后的势力有增无减。而且当时的朝局不稳定,天下并不太平,天灾更是频繁发生,百姓苦不堪言。但韦后把持朝政,大肆培植亲信,搞得朝野上下一片混乱。韦后的种种做法引起了忠义之士的不满和痛恨,其中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的势力非常突出。这就有了后来的唐隆政变。 ...查看更多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image.png

  背景

  李显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大肆打压张柬之、敬晖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激化了其他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子李重俊,他并非韦后亲生,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他并想夺了他的太子之位。707年7月,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武三思虽死但韦后的势力更加强大,而当时天下并不安定,多有水旱之灾,而韦后等人打压反对势力,培植亲信,朝政混乱。此时的朝堂,韦后及其集团虽然大权在握,但对其痛恨者甚多。

  经过

  韦后临朝

  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显暴死,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李显,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后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禁卫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子弟所控制,他们大量网罗党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结。宗楚客又秘密地上书皇太后韦氏,引用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宗楚客还打算害死李重茂,只是十分担心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会从中作梗,于是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除掉他们。

  隆基策划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此之前已被免去潞州别驾的职务,他在京师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谋划匡复大唐社稷。当初唐太宗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让他们身穿绘有虎皮花纹的衣服,使用绘有豹皮花纹的马鞍,在太宗巡游狩猎时,就让他们随侍在鞍前马后一同射杀飞禽走兽,这些人被称为百骑;武则天时期逐渐增为千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李显把这支部队称为万骑,并设置官员统领。李隆基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都深相结纳。

  兵部侍郎崔日用平素一向依附韦后及武氏集团,与宗楚客交情也很好,他得知宗楚客的阴谋以后,担心自己会因此遇祸,便派宝昌寺僧人普润秘密地去向李隆基报告,并劝李隆基尽快发难。

  李隆基于是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简、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韦播、高嵩二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多次鞭打万骑兵,从而引起万骑兵对他们的普遍怨恨。果毅葛福顺和陈玄礼向李隆基诉说此事,李隆基暗示他们应当诛除韦后集团,两人听后都精神振奋地表示愿效死力。万骑果毅李仙凫也参与了具体谋划。有人建议李隆基应当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干这种事的,事成之后福分归于相王,万一事情失败了我们为宗庙牺牲也就是了,不必因此而连累相王。如果告诉了他,他同意这样做,就等于让他也参预这种极为危险的事;若是他不同意这样做,那就只会坏了大事。”于是李隆基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其父李旦。

  禁军倒戈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时(7月21日),李隆基身穿便服与刘幽求等人进入禁苑之中,到钟绍京的住所集合。此时钟绍京已有后悔之意,便想将李隆基拒之门外,他的妻子许氏对他说:“为了国家大事而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常就一直与他们共同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亲自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钟绍京听完后赶忙开门出来拜见李隆基,李隆基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坐下。

  这时左右羽林军将士都驻扎在玄武门,等到夜色降临之际,葛福顺和李仙凫都来到李隆基处,求问起事的信号以便行事。将近二更时,夜空的流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道:“天意如此,机不可失!”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人及其死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拥立相王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判的罪要连及三族。”

  羽林军将士全都欣然从命。于是葛福顺将韦等人的首级送给李隆基,李隆基在灯下看过之后,便与刘幽求等人一同走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即大声鼓噪。葛福顺等人分别杀掉守门的兵将,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宫中鼓噪声之后,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在太极殿负责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之后,全都披挂整齐响应李隆基等人。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将内将军贺娄氏斩首于太极殿西。

  大功告成

  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手执灯笼率领宫人迎接,并把她起草的李显遗诏的底稿拿给刘幽求看。刘幽求为她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没有答应,下令将上官昭容在旗下斩首。

  这时李重茂住在太极殿,刘幽求对众人说道:“大家约好了今晚上拥立相王为帝,现在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急忙制止了他,下令将士们捕捉宫中和把守宫中各门的韦氏族人,平常得到韦后信任重用的人也一起斩首。天将破晓,宫内外均已平定。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710年7月22日),李隆基出宫拜见李旦,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告诉李旦而叩头谢罪。李旦流着眼泪抱住李隆基说:“大唐宗庙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李隆基于是率军迎接李旦入宫辅佐李重茂。

  李隆基下令将京城各门及所有宫门关闭,然后又派遣万骑兵分头搜捕韦家的亲属徒党。将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温斩首于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身穿丧服,骑着一头黑驴外逃,在他到通化门时被守门的兵士认出。兵士对他说:“您就是宗尚书吧!”说完摘下他的孝帽并将他斩首,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弟弟宗晋卿。

  李旦侍奉少帝来到安福门安抚百姓。起初,赵履温不惜耗尽国家资财以讨安乐公主的欢心,没完没了地为安乐公主起宅第、修园林,甚至于用手按住自己的紫色官服,用脖子驾着公主坐的牛车。安乐公主被杀后,赵履温赶忙跑到安福楼下手舞足蹈地山呼万岁;声音未落,李旦便下令万骑兵将其斩首。老百姓早已因赵履温屡次增派劳役而对他恨之入骨,此时见他被杀,便争相割下他尸体上的肉,转眼就只剩下一副骷髅。秘书监汴王李邕的妻子是韦后的妹妹崇国夫人,他与御史大夫窦从一分别砍下各自妻子的首级进献给相王李旦。李邕是李凤的孙子。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听到李隆基起事的消息后,家人劝他外逃躲避,他回答说:“我身为朝廷大臣,怎么能有难不赴!”说完便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被乱兵所杀,时年八十岁。此时李隆基已派人将马秦客、杨均、叶静能枭首示众,并将韦后暴尸街头。崔日用带兵到京城南边的杜曲诛杀韦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居住在杜曲的杜氏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冤杀。 

image.png

  后续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

  评价

  王夫之:临淄王之诛韦氏,不相王,豪杰之识,有闇合于君子之道者,此类是也。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勿敢专焉,正也。信诸心者非逆于理,成乎事者不疚于心,则君父虽加以尤而不避。唯豪杰以心为师,而断之于事,夫君子之靖乃心以制义者,亦如此而已矣。推而至于圣人,舜之不告而娶,亦如此而已矣。理者,生于人之心者也,心有不合于理,而理无不协于心。故豪杰而不可为圣贤者有矣,未有无豪杰之识而可为圣贤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为何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最后杀死了上官婉儿?发生于公元710年7月21日的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剿灭了以韦皇后为代表的韦氏集团,夺取了大唐政权,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根据史书记载,在唐隆政变的详细过程中,上官婉儿虽然作为韦氏集团中的一员,但并没有参与实际敌对李隆基的事件中。

image.png

  唐隆政变发生之前,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就已经草拟了一份平衡各方势力的诏书,其中拥立皇太子李重茂为皇帝,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这样李氏与韦氏都有着落,关键是太平公主也支持这份诏书,但是唐隆政变结果证明,这份带有中立性质的诏书并没有得到李隆基的好感。

  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捉拿韦氏党羽,上官婉儿带着和太平公主一起草拟的遗诏,请求李隆基赦免死罪,但是李隆基还是把上官婉儿杀了,在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主持唐朝内政多年,并且和韦皇后关系一直较好,作为表面上的同盟伙伴,在最后唐隆政变中表明立场,对李隆基来说已是晚了,对于这样一个前朝旧人来说,留下来还有隐患,不如趁机一把处掉,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唐朝一代才女,香消玉殒。后来太平公主肯请李隆基收集上官婉儿的诗作,出集留念,才女之诗作才得以流存至今。

  为何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最后杀死了上官婉儿,这是出于为谋者的长远考量,尽管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并不是一伙的,但是长常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李隆基懂得这个道理,杀之而后快。

image.png

  唐隆政变背景

  唐隆政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10年,也就是唐隆年间,是由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而发起的政变。那么唐隆政变的背景是什么呢?

  时年,中宗李显当朝,但他昏庸无能,皇后韦氏独霸政权。此前李显被流放时,跟妻子韦氏受了很多苦,后来经过神龙革命复辟,李显感念妻子在落魄时的不离不弃,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十分包容,甚至达到了纵容的地步。这种纵容直接导致了韦后独揽政权的局面。而武三思也被野心驱使,通过韦后的提拔和上官婉儿的帮助,官至宰相,权倾朝野,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专权政治。

  韦后利用皇后身份,独揽霸权,干涉朝政,极力抨击张柬之、敬晖等有功之臣,破坏朝中大臣,加剧了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并不是韦后所生,而其女安乐公主却一心想当皇太女,帮助其母韦后作乱。公元707年,太子发动政变,捕杀武三思父子,但此时中宗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御林军临阵倒戈,太子兵败被诛。虽然失去了武三思,但韦后的势力有增无减。而且当时的朝局不稳定,天下并不太平,天灾更是频繁发生,百姓苦不堪言。但韦后把持朝政,大肆培植亲信,搞得朝野上下一片混乱。韦后的种种做法引起了忠义之士的不满和痛恨,其中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的势力非常突出。这就有了后来的唐隆政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他开贞观之治,第二个想起的应该就是武则天,因为她是第一个女皇,第三个就是唐玄宗,不仅有开元盛世,还有与杨贵妃的缠绵的故事,以及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

  这是你知道的,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武则天和李隆基之间还有三个皇帝,只不过这三个皇帝走马观花一样上任又下台或者死亡,直到李隆基登上皇位才稳定下来,而李隆基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那也是经历了腥风血雨。

  首先说下当时的形式,武则天退位以后,李显即位,是唐中宗,李显的复位,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功劳很大,唐中宗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封赏,但是李显作为一个没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最感激的却是自己的韦皇后,因为她与李显共患难,对于韦氏非常的纵容,加上自己能力不行,导致大权旁落。皇权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掌握。

  而韦皇后又和梁王武三思勾结在一起,为什么这两人勾结呢?倒不是说两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这两人是亲家,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因此二人就联合到一起了。

  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努力下,身为王爷的武三思又位列宰相,这样皇权和相权就落入到韦、武集团手中,他们得势以后,首先打压的就是帮助李显复位的几位功臣,张柬之、敬晖等都被贬官或者流放,而当时的太子李重俊也非常难过,因为李重俊并非韦皇后所生。

  安乐公主和他的丈夫武崇训总是羞辱太子,想抢夺太子之位,泥菩萨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李重俊还是皇族太子,于是忍无可忍的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不过他却算错了,当时的皇帝李显是支持韦后的,于是羽林军倒戈,而这个太子也被杀,这下好了,太子和武三思自相残杀,剩下的韦皇后一家独大。

  韦皇后这个人是有野心的,她学自己的婆婆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在唐隆元年,李显暴死,有人怀疑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杀害了李显,这个猜测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样对于韦皇后非常有利,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后称帝,这一下触动了李家的逆鳞,李氏中的佼佼者如李隆基开始谋划反扑,而太平公主也想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二人一拍即合,决定除去韦氏集团。

  当然李隆基不是愣头青,李隆基一直与军中交好,唐太宗时期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建立的百骑,发展到李显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万骑,李隆基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都深相结纳。

  李隆基于是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而韦氏集团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对万骑非常的不好,不是打就是骂,导致万骑多有怨言,这也给里李隆基机会。

  于是李隆基带领人马冲入羽林营,将掌握羽林军的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羽林军纷纷倒戈,听从李隆基的指挥,于是李隆基带领将领攻打皇宫,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将内将军贺娄氏斩首于太极殿西。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战扫平韦氏集团,逼李重茂让位给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这次政变扫平了韦皇后集团,但是新的矛盾又起,太平公主也想学自己的母亲,李隆基当然不让,于是二人又开始了明争暗夺,而李旦认为自己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对手,夹在中间没有好果子,于是让位给李隆基,最终李隆基技高一筹,杀了太平公主,开始励精图治,开启了开元盛世。

  同样是禅让,李渊是不是自愿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李旦绝对是自愿的,也证明他有自知之明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为什么有些政变,无论过程多么惊险,多么峰回路转,最后总能像金庸小说中自带主角光环一样大告功成呢?但另外一些政变,无论环境条件与前者多么相似,最后总差临门一脚,功败垂成。明明历史不是写小说,剧情不是随心所欲编的,但为什么仿佛有些人就是天生主角,有些人就是没有主角的命?

  成功的和失败的政变之间,究竟差了些什么?

  现在就让如今的我来尝试解答一下幼时的我这个问题吧。

  ----------------------------------------------------------------------------------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成功案例,总结一下正面经验先。

image.png

  玄武门之变

  最出名的宫廷政变,莫过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世民通过一场武力政变,杀死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这哥们是个荒淫无道的官二代),逼父皇李渊退位,正式开创贞观盛世。

  据我总结,他成功的要素有几点:

  1.一同举事的手下必须是铁哥们。

  李世民为国征战多年,手下无论文官武将都是共经历过无数生死的交情,所以当他们劝说世民动手的时候,个个都发自肺腑,并非为了荣华富贵。

  猛将尉迟敬德第一个站出来说:“如果秦王不动手,我今晚就离开王府,落草为寇算了!”

  李世民说,事关重大,我不如占卜一下再决定。

image.png

  事变前深夜密谋

  张公瑾(凌烟阁24功臣之一)跳出来扔掉他的占卜龟壳,说:“占卜是为了决疑,如今不动手就是死路一条,还有什么疑问吗?”

  然后李世民又说,不如叫房玄龄杜如晦过来商讨一下再说(此前房杜二人早已被派遣别处当官,调离了亲王府,如果在私自联络等于结党),然后又说,如果他们二人不肯定,你就把他们砍了,人头带来吧。说完把佩剑交给长孙无忌

  无忌去找二人,还没亮剑,房杜二人就换了道士袍,潜回秦府。

  别以为李世民很懦弱,其实他是在试探他的这些手下,到了关键时刻是不是仍旧忠心,所以才假装犹豫不决,让他们先表态。

  -------------------------------------------------------------------------------

  最强阵容都到齐了,也确保不会有人中途叛变,那就正式行动吧。擒贼先擒王,政变一般的主要目标,就是除掉敌方首脑。那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2.小范围内集中优势兵力,把敌人首脑困在一个狭小空间瓮中捉鳖

  其实李世民手里只有守卫秦王府的几百名亲兵,论兵力,太子建成比他多很多。

  但是兵多,也阻碍不了李世民使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这招。

  李建成、李元吉进宫

  这一天,是皇帝李渊下诏让建成元吉进宫,所以他们自然不能带卫兵。而李世民的士兵就埋伏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后面。

  建成和元吉的马越来越接近玄武门时,才看见李世民就站在城门下。当他们下意识地调转马头想逃跑时,一支箭已经射出——最大的政敌,就这么除掉了。接着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

  3.一不做二不休,必须控制皇帝

  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理论上说李世民已经没有政敌了。因为他的父皇李渊只是想一碗水端平,希望他的儿子之间和平共处而已。何况现在3个儿子只剩下1个,他无论如何都只能传位李世民了。

  但假如李世民选择此时罢手,那么谁能保证李渊会不会秋后算账,以谋反罪把他也除掉?因为在禁宫之内动刀兵,本来已经是死罪。

  李渊被迫下诏

  玄武门那边解决完后,尉迟敬德马上冲进禁宫,浑身是血地站在李渊面前,逼皇帝下“敕令”,宣布建成和元吉为乱党,李世民剿灭有功。

  只有通过皇帝来“对事件定性”,并同时软禁皇帝,才能确保政变取得最终稳固的胜利。

  -----------------------------------------------------------------

  再看一个正面例子,直接终结武则天统治的“神龙政变”。

image.png

  影视形象中的张氏兄弟

  武周后期,男宠乱政。张易之,张宗昌是最得武则天宠爱的男宠兄弟,不仅受到满朝不正直的官员巴结,还随意以谋反罪诬陷政敌。

  当时朝廷正直派的五位大臣实在忍不了,于是拿着太子李显当旗号搞政变,铲除男宠党。

  我们来看看这次政变有没有与玄武门之变相似的成功要素:

  1.举事者都是铁哥们/或有共同目标。

  首先,五大臣无疑是铁板一块,有着推翻男宠党的共同目标。

  其次,武则天的统治由于是篡夺她儿子的位,不得人心,所以只要喊出“还政于唐”,就有利于政变士兵们团结一致。

  第三,五大臣们长期郁郁不得志,如果政变成功就会荣华富贵,不政变则迟早被整死,所以政变的“盈亏比”很高(套用了投资概念,哈哈),因为他们have nothing to lose.

  2.集中兵力围困敌首脑。

  这次五大臣的选择进攻策略同样是玄武门,一突破就直接包围皇帝寝宫。

  过程中还是有些惊险的。首先是男宠党在玄武门也有亲信统军,但五大臣安插了多个中层将领,则可顺利架空他们,举事时一刀砍了,则可控制士兵。

  到达玄武门后,五大臣突然发现,另一支禁宫独立兵力——千骑,竟然巡逻至此。如果此时凭正面交锋开打,则势必打草惊蛇,武则天及男宠们肯定能趁乱溜走或找救兵。

  正在剑拔弩张之时,太子李显(当过几个月皇帝然后“被退位”的)被拥上前。千骑见是太子,可能也是民心向背问题,就是就不再阻拦。

  3.控制皇帝

image.png

  神龙政变

  就这样,大臣党顺利进入后宫,二张刚听见躁动探头出来张望,就被砍了。他们的尸体被挂到洛水桥,一夜间便被愤怒的百姓割光皮肉,可见民心站在哪一边。

  武则天被软禁后第一天,命太子监国;第二天,传位太子;第三天,太子登基,恢复国号为唐,仍称唐中宗(武后篡位前他做过20多天皇帝时,就叫中宗,沿用旧号),大赦天下。第八天,政变五大臣全部封相。同年11月,软禁中的武则天病逝,终年81岁(这么老还有男宠,也是天下奇葩,所以才能是武则天)

  -------------------------------------------------------

  唐中宗经过二十多年的饱受惊吓,早已经变得软弱怕事。所以重新即位后,他发誓对她的妻子女儿加倍补偿,无论提出什么要求,他都露出慈善的笑容,满口答应。谁知道一补就补过头,韦后的亲戚迅速被封大官,形成后党;女儿安乐公主经常写好诏书,然后把内容挡住,拿去给父皇盖玉玺,中宗也不看内容,宠溺地无一不答应。安乐公主就凭这招,又封了很多亲信占据要职。

  真昏啊。

  有一次,公主找中宗说,想当皇太女,以后传位给她。这个词也真是有创意,估计历史上她是首创的。虽然中宗对女儿宠溺过头,不过这个要求好歹是拒绝了。

  在中宗看来,这只不过是女儿胡闹。但这件小事反应了一个事实:武则天的先例让很多有野心的女性看到了登上顶峰的希望,从而都想尝尝当武则天第二的滋味。。。

  --------------------------------------------------------------------

  韦后和公主的步步紧逼,使太子李重俊坐立难安,因为他不是韦后所生,自然而然成了政敌。更何况,就算是亲母子,武则天不也把儿子们当政敌,一个个摘掉吗?坏风一开,就难以收拾。

  于是乎,太子也想来一场政变,铲除韦后和公主。(真是变上瘾了,就如同女皇之风仍在一样,神龙之变的成功也使得很多不知量力的人以为政变很容易)

  好了,案例3来了。

  那么这次太子政变,有没有满足成功三要素呢?

  1.举事者铁板一块。 (不存在的)

  首先,目前的时局,想通过政变咸鱼翻身的投机者不多。 朝中大臣要不就是韦后或公主党,无立场的就忠于中宗,更何况中宗名正言顺,没什么人想革他命。

  所以最后,参加起事的只有大臣李多祚(与后党敌对)和成王李千里(硕果仅存没被武则天灭掉的远房宗亲)。

  2.集中兵力困敌首脑。 (不存在的)

  这次的政变选择了兵分两路,一路去杀武三思(韦后的情夫,韦党的首脑),一路进宫杀韦后,公主和上官婉儿(韦后女助手,唐朝流行的额头梅花妆就是她原创的)。

  第一路顺利把武三思的头砍飞了,但是第二路则遇到了麻烦。由于外面已经杀声震天,打草惊蛇,宫里的人正准备无头苍蝇般逃窜。

  为什么上官婉儿会在历史里有一席之地?这时候就显真功夫了。她脑子快速转动,立马跑到皇帝李显面前禀告:太子犯上作乱,扬言要先杀奴婢,再杀公主和韦后,最后杀皇上!

  其实太子压根就没想动皇上啊~不过这种时候,皇帝逃命都不够时间,还有时间思考?你说他会信谁?外面杀声震天的太子,还是面前楚楚可怜的婉儿?

  上官婉儿就这样通过一句话,成功把皇上和自己捆在一条船上,最坏的结果,就是自己死了,但皇帝也会拉上垫背。太聪明了,这种人在游戏里智力简直99.

  皇帝等一行人慌忙登上玄武门,这时候太子党才赶到,形成了需要仰攻的局面。这里又输了一着。对比之前的两次政变,都是敌人还在睡觉,玄武门已经到手了。

  3.控制皇帝。(不存在的)

  现在形成了对峙。不过太子这边有三五百人,皇帝身边区区100人,估计还夹杂不少宫女。如果此时太子下令强攻,多半是稳操胜券。

  但是,他竟然犹豫了。原本计划里,他没有想过要与父亲为敌。这临机应变能力,比上官婉儿差九条街。难道他没有看过历史,看看他的先辈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吗?

  先控制了父亲再说!事后可以给他当太上皇嘛。

  这时候,皇帝喊话了:你们都是朕的卫士,何苦作乱?此时斩杀反贼,你们都能升官!

  基层的士兵也真好骗,随便开个空头支票,就有大部分调转枪头(所以太子的第一点做得太烂了,完全没有铁哥们)。太子只好调转马头逃离京城(这也够懦弱的,这时逃了,普天之大有容身之处?早知如此你几秒钟之前怎么不下令总攻,所以真是愚蠢之极),最后在荒郊就被身边的士兵砍了脑袋,拿回去领赏了。

  ---------------------------------------------------------------------------

  太子被灭了之后,韦后党借机会搞“肃反扩大化”,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一人,很快,韦后党便权倾朝野。中宗的不闻不问使韦后权力欲迅速膨胀,很快,她就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满足不了她,她的下一个追求,就是成为武则天第二。她当了女皇帝,就把她女儿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李显才50来岁,又心宽体键,生活幸福,看来不到7,80岁都不会死。既然如此,看来韦后只能设法加速这个进程了。

  唐中宗

  景龙四年,中宗吃了一碗汤饼后,就突然七窍流血暴毙了。韦后马上宣布长安戒严,第二天又把五个后党成员升为宰相。

  中宗有两个儿子,一个31岁,一个16岁。韦后当然准备伪造遗嘱,立16岁那个为继任皇帝了,幼主好控制嘛。但是长幼有序,立幼不立长,仍引起很多无派系的大臣反对。

  --------------------------------------------------------------------

  就在韦后开开心心地在禁宫里捣鼓这些时,一股潜伏于朝堂之下的势力开始有动静了。那就是中宗的弟弟,睿宗李旦

  还记得武则天“三摘黄瓜”吗?中宗是那第三根黄瓜,当了20多天皇帝被武则天废了,然后立了她的四儿子睿宗李旦。当然,睿宗也没干多久傀儡就被撸下来了,但好歹也是有名号的唐朝皇帝。既然中宗死了,为什么不让睿宗重新上台,而立一个16岁的幼主呢?很多正直派的大臣会这么想。

  有了广泛的民意,政变起来自然更容易(没错,又要变了)

  这一次政变的主角是李隆基——睿宗的三儿子,日后的唐玄宗。(再变几次就进入开元盛世了,读者们再忍一忍啊)。

  还是成功三要素,我们看看李隆基做得怎样。

  1.手下都是铁哥们。

  这点李隆基早有铺垫,很早前就与禁军结交,称兄道弟,又赐饮食金帛。

  不过光这样或许不够,但是敌人又帮了她一把。韦后掌权后,担心禁军不服,于是想到打人立威,动不动打得皮开肉绽,使得禁军兄弟对韦后恨之入骨(又一个不读历史的主,不知道三国张飞是怎么死的吗?),所以禁军兄弟都死心塌地跟着李隆基杀韦后,完全不担心被反间。

  2.包围禁宫,取敌首脑

  公元710年六月,一队花匠模样的人进入禁宫,其中一个气质凛然的年轻人,不用说就是我们的主角。他们进入某花匠的房间潜伏,一直等到半夜二更,才开始动手。

  首先进攻的,还是玄武门。关系再怎么铁,也不可能收买守门的所有人。但是有一两个内应就足矣。内应迅速放他们进来,把睡梦中的韦后一党砍了,然后向其余慌乱的御林军大喊:“韦后毒死先帝,危害社稷!我等今夜应同心协力诛賊,拥立相王(即李隆基的爸,先帝的四弟,第四跟“黄瓜”——李旦),若有人暗助逆党,一律斩杀!”

  你看,这才是有水平的喊话,有萝卜又有大棒,先把造反理由说得光明正大,然后再说跟着我们混有什么好处,最后再说如果反抗就死。比案例三中的太子愣住几秒硬是不下命令强太多了。

  越往里面攻,竟然越多士兵加入政变部队的行列——口口相传的估计也是上面那三板斧,这宣传工作好的。

  唐隆政变

  韦后从杀声中惊醒,这是她第二次经历政变了。虽然这次聪明了点,直接奔往御林军处,但是,所有人早已把她的头当成白花花的领赏银子了——于是韦后、公主,上官婉儿,这一帮梦想重温武则天人生轨迹的女权谋者,就这么走到的生命的终点。

  政变过后,李旦第二次登基,仍称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随后睿宗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正式登基,是为唐玄宗。

  ——————————————————

  通过以上这么多案例,我们发现想要成功,除了一些基本共通点你要做得足够优秀之外,也有不少“老天爷赏饭吃”的运气成分,仿佛王者自有天助。例如李隆基那次政变,就差点有一个花匠由于害怕,不敢开门想临阵脱逃,后来是这花匠的老婆说,你现在做逃兵,如果政变成功,他们会找你问罪;如果政变失败,他们也会供你出来。这才使花匠回心转意出来开门。

  但相反,失败的那些,往往这些偶然因素就都是朝着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所以有时候,天命也是挺重要的。而天命,好像也和你是不是“师出有名”成正比。所以,越能得民心的政变理由,会得到越多无形中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