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起源

  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image.png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实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朝先祖。

  世系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太原王氏,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姓七望高门令族。隋唐时期,男人们以娶五姓女为荣,女人们以嫁五姓男为荣。李唐皇室在龙兴之前,就喜欢和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联姻。大唐世祖景皇帝(追封)李昺唯一的女儿、高祖太武皇帝李渊唯一的亲妹妹、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唯一的亲姑姑,同安特进大长公主李氏,就嫁给了太原王氏王仁佑为妻。

  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也和太原王氏联姻。李世民的三女儿南平公主,就嫁给了太原王氏王敬直。李世民的儿子晋王李治,就娶了太原王氏女为晋王妃。李治娶的这个老婆,是他的姑奶奶特进同安大长公主做的媒。李治成为太子之后,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太子妃。李世民对太子妃王氏非常满意,弥留之际还交代托孤大臣褚遂良说:“朕佳儿佳妇,尽托于卿。”

image.png

  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登基称帝,太子妃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王皇后是大唐历史上第二位册封的皇后,王皇后后来被李治抛弃了。李治找了一个“谋行鸩毒”的借口,废了王皇后。王皇后被废之后,被打入冷宫。武媚娘还不放心,她怕王皇后死灰复燃,就要求李治杀了王皇后。

  王皇后死后,李治得了头痛病,无法看清东西。这个时候的李治,才发现 悲剧了。李治头晕目眩看不清奏章,根本就没办法处理国家大事。李治没办法,只好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媚娘处理,搞了个“二圣并尊”。

  李治死后,掌握了大唐权柄的武媚娘,开始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武媚娘为了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对大唐皇室展开了疯狂的清洗。李世民的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遭到了大规模屠杀,李唐皇室几乎被武媚娘杀了个精光。

image.png

  李治的儿子们,好几个死于非命,成为武媚娘登上皇帝宝座的垫脚石。活着的李显和李旦,也被迫改姓武氏,变成了武显和武旦。大唐的社稷,也被武周社稷取代。要不是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媚娘把皇帝宝座还给了李家,唐朝的宗庙社稷就完蛋了。李治辜负了王皇后,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的孙子李隆基,又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也是李治和武媚娘的亲孙子。李隆基早年的时候,是废帝李旦之子,满朝文武和大唐宗室唯恐避之不及。李隆基倒霉的时候,也娶了太原王氏女为妻。当时的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王氏也就顺理成章当上了临淄王妃。

  李隆基早年并不得势,是个奶奶不疼姥姥不爱的孩子。有一次李隆基过生日,堂堂的郡王生日,居然没人道贺。是王皇后的父亲王阿忠,买了半斗面,给他做了一碗长寿面。唐朝的时候,面条不叫面条,而是叫汤饼,长寿面的名字叫做“生日汤饼”。

  李隆基不愿意当一个混吃等死的失势郡王,他决定放手一搏,发动唐隆政变夺权。临淄王妃王氏和娘家人,把全家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陪李隆基搞政变。李隆基终于当上了皇帝,王妃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

  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没有实权,大唐的权柄被掌握在太平公主手里。李隆基又搞了一次先天政变,终于搞死了太平公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唐天子。

  两次政变,王皇后和娘家人都是出了大力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王皇后的作用,犹如长孙皇后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

  李隆基当了皇帝,他迷恋武媚娘的侄孙女武惠妃,就想废了王皇后,改立武皇后。这件事情,让王皇后知道了,她问李隆基:“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

  王皇后的话,击中了李隆基的软肋,李隆基短暂搁置了废王皇后立武皇后的事情。李隆基毕竟是变了心,王皇后终究没有留住李隆基的心。李隆基还是下了一道圣旨:“皇后天命不祐,华而不实,有无将之心,不可以承宗庙、母仪天下,其废为庶人。”

  王皇后被废之后,死于冷宫之中。李隆基想起了王皇后当年的好处,满怀愧疚之情,下令用一品礼制安葬王皇后。李隆基的后悔,来的实在是太晚了,他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武惠妃得势之后,陷害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太子、鄂王、光王谋反,一天之内就害死了李隆基三个儿子。

  废王皇后事件,武惠妃也没有成为赢家,她被吓疯了。武惠妃死了以后,唐玄宗寂寞空虚冷,就带出了杨贵妃。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享乐,对国家大事不关心了。唐玄宗内事交给杨国忠,外事托付安禄山。安禄山和杨国忠谁也不服谁,终于搞出了一个”安史之乱“。

  安禄山打进潼关之后,唐玄宗吓得是撒丫子就跑啊。安禄山打进了长安城,大摇大摆当起了大燕皇帝。伪燕朝廷建立之后,大唐的宗庙社稷自然是要捣毁的。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杀了安禄山在京城的儿子。安禄山在打进长安之后,到处搜寻李唐皇室子孙,找到了就杀他们为儿子报仇。在长安来不及逃跑的李唐皇室子孙, 被安禄山杀了一个精光。

  李治辜负了太原王氏美女王皇后,导致大唐社稷被武周取代,皇室子孙惨遭屠戮。李隆基也辜负了太原王氏美女王皇后,导致大唐社稷被伪燕朝所毁,皇室子孙又一次惨遭屠戮。

  宝应元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了。就在这一年里,李唐皇室恢复了王皇后的封号。由于唐玄宗生前追封武惠妃为皇后,李唐皇室在追封王皇后的同时,也废了武皇后的封号。皇后的名分可以追封恢复,只可惜,被安史之乱断送的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说起王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白起廉颇大家一定不陌生,王翦就是和白起,廉颇,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将"。他是战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攻破了赵国的邯郸,消灭了燕,攻破了楚,可以说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

image.png

  王翦不仅是军事上的奇才,他也很有政治头脑,当他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生怕功高震主,受到秦始皇的猜忌和同僚们的嫉妒,他故意问秦始皇讨要金银财宝和田地,来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只想着升官发财,成功地打消了秦始皇的猜忌。在他灭楚之后,在从此归隐,不在出现在庙堂之上。正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也保全了他的性命和后世的荣华富贵。

  琅琊王氏的祖先是王翦是曾孙王元,他为了躲避战乱,就搬迁到了山东琅琊,在这繁衍后代,也就有了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到了东晋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天下最显贵的门阀之一。整个封建社会,琅琊王氏涌现出无数的人才,有主导天下的王导,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到了唐朝就开始衰败。

image.png

  王翦子孙另一支,由王翦的曾孙王威为始祖在山西开枝散叶,也就有了"太原王氏"。太原王氏虽然不及琅琊王氏显赫,但是持续荣耀的时间更长,琅琊王氏在唐朝就开始没落,但是太原王氏一直到了宋朝明朝仍然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比如有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优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也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圣人王阳明等。

  这两大王氏家族兴盛衰亡也反映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族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体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最近一段时间热播的《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摆脱了以往三国故事中,传统的蜀汉主轴,而以司马懿的视角来诠释这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关羽张飞周瑜等传奇人物,在此剧中统统没有露脸,就连号称“三国不写赵子龙,就懂历史也枉然”的大众偶像赵云,在此剧中也只是以晚年形象出现,打了个酱油。

  闲话少叙,大家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到网上去追剧,我们还是步入正题。在该剧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之后据守兖州的太尉王凌发动政变,司马懿率大军突袭,王凌不战而降,司马懿赐王凌自尽,并夷其三族,柏夫人听后大惊,提醒司马懿:太原王氏乃当今名门,父母妻三族加起来有三千余人,你难道都要杀了?

  这段对话,除了让我们欣赏到波叔炸裂的演技外,也让我们捕捉到这么几个信息:

  第一,太原王氏当时人数众多,三族就三千余人,而传说中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明代大儒方孝孺,十族加起来也只有八百多人,可见当时太原王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第二,从柏夫人震惊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夷太原王氏三族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后果比夷曹爽三族还要严重!要知道,曹爽可是当时魏国皇帝曹芳的叔叔,可见当时太原王氏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么, 太原王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能让柏灵筠这个“深谙朝堂之道”,伴随司马懿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见过大世面的女强人也深感事态严重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image.png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是黄帝的后裔,“王”这个姓来源于爵位,意为“帝王之后裔”,其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名晋。传说太子晋因直谏惹怒周灵王,被废太子位,贬为庶人,后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于是避居太原,时人不敢直呼其名,均称为太原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王氏始祖。

  太原王氏的辉煌从战国末期开始,太原王氏十八世孙王翦,其子王贲(ben),其孙王离,祖孙三人皆为秦国名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燕、赵、楚三国皆为王翦所灭,秦始皇尊王翦为师,太原王氏开始名扬天下。

  到了秦末,秦二世胡亥暴虐,天下大乱,王翦之孙王离与名将章邯率秦军主力40万,与项羽在巨鹿大战,这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成名之战,战争的结果是章邯带领所部军马20万投降项羽,而王离兵败自杀。王离的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居山东琅琊,又衍生出了著名的“琅琊王氏”。

  从此,太原王氏以及由太原王氏衍生出来的琅琊王氏,在中国历史上名人辈出,可谓是星光璀璨,自秦汉开始,至隋唐达到巅峰。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西汉末年篡汉的王莽东汉末年以貂蝉施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王允、《兰亭序》的王羲之唐代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射雕英雄传》中杨康身死于铁枪庙中所供奉的五代名将铁枪王彦章、北宋王安石、《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明朝一哥王阳明、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王世贞。。。。。。。。这些统统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至现代,香港导演王晶、王家卫、歌后王菲皆自认为太原王氏的后人。

  太原王氏的社会地位

  在《虎啸龙吟》中,当柏夫人听说司马懿要夷太原王氏三族时表现出来的震惊,不光是因为太原王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太原王氏的社会地位极高,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世族集团。

  大家都知道,古代选拨官员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科举,而科举是在隋炀帝手里才开始的,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朝廷选拨官员,依靠的是另一个制度,叫举贤,就是举荐贤良的意思。而名人辈出,又拥有良好家风,从小接受优质教育的豪门世族在举贤制度中自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时的世族集团中,以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五姓七族为首,而太原王氏是这五门七望中的翘楚。王氏的弟子门生遍布朝野,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满朝官员,有七成出自王氏,在当时有俗语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可见其势力之大。在隋之前,太原王氏一直为诸世族集团的首脑,没有任何一家豪门世族能与王氏相提并论。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柏夫人当时的震惊了,夷太原王氏三族,在当时来说,几乎就是把天捅了一个窟窿。即便是出身皇家的曹爽,其影响力也无法和太原王氏相提并论。

  最后,以太原王氏中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作为结尾:王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时期人,后人称之为“鬼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