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盐铁论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盐铁论简介:《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公元1487年(明朝成化二十三年)的涂祯刊本是较好的版本,现代的参考版本有郭沫若的《盐铁论读本》和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由西汉桓宽所著。

  西汉后期政论文集。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详。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将其整理改编,撰成《盐铁论》。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记述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会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最后一篇是后序。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由于《史记》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汉书》又未立专传。《盐铁论》因有桑弘羊的对话,可补此不足。《盐铁论》的议论从实际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另外《盐铁论》采用对话体的写法,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盐铁论》作者桓宽偏向儒家思想,并不能保持客观立场。桓宽於此次会议记录中对诸“贤良文学”有明显偏颇的立场,书中多次描述官府官员们的窘态,或默然不对、或勃然作色、或怃然内惭……。多有贬抑之辞。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对话体的历史小说”。《盐铁论》自宋以来历代皆有刊本,较通行的有清张敦仁考证本。另外郭沫若著有《盐铁论读本》,王利器著有《盐铁论校注》二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的倡导的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

  主要内容

  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

image.png

  书中记述,在汉昭帝下诏调集的这次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求废除盐、铁和酒的官府专营,并取消均输官。

  均输和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其最初目的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调剂物价的两种措施,均输就是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地方应交纳的贡物,折合成钱交给均输官,均输官再在各地之间贱买贵卖,调节物价,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平准则是官府负责京师和大城市的平抑物价工作,贱时国家收买,贵时国家抛售,抑制奸商的投机倒把行为,稳定物价。但是由于理论的过于理想化,造成了百姓买什么什么贵的恶性循环。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历史价值

  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当时的儒家经济思想,经过《盐铁论》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盐铁论》的作者桓宽,服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站在反对桑弘羊的立场,但他把盐铁会议辩论双方的思想、言论比较忠实地整理出来,因而使《盐铁论》这部著作,不仅保存了西汉中期较丰富的经济史料,也把桑弘羊这一封建社会杰出理财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论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西汉经济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始元六年),让历史永远定格于此。

  这年二月的一天,世界上最大城市长安,天气还很冷。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他们各自的属员丞相史和御史,还有去年刚刚选举出来的60余位贤良、文学一大早赶往大汉王庭,参加13岁的汉昭帝下诏召集的经济会议,议题是讨论是否结束盐、铁、酒类由国家专卖的事宜。《汉书• 昭帝纪》记载说:“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大约十年后,汉宣帝时的庐江太守丞桓宽根据会议资料及参加此次会议的同乡好友朱子伯的追述,这位研习《公羊春秋》的儒者出于“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语出《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的宏愿,推衍增广,整理出了洋洋数万言的《盐铁论》,使我们有幸如临其境地了解这场会议的真相。后世又称《盐铁论》为《贞山子》或《桓宽盐铁论》。

  桓宽本人也没有想到他铸就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中国以道家为内术,法家为外术的原生文明形态逐步落下了帷幕,儒家主导的政治经济思想逐步垄断中国人的全部生活。《盐铁论》的每一章节都显示出两种治世理念的针锋相对:在“分水岭”的一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官方法家思想力量集团,另一边,是正在兴起的民间儒生思想力量集团。难怪东汉王充称本书是“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语出《论衡•案书篇》)。

  公元前81年的时候,没有人相信那些儒生会成为中国政治的主导力量。儒生们反对盐铁专卖,但盐铁会议之后盐铁官营的政策并没有丝毫改变,只是五个月后才有限度地取消了酒类专卖,撤销了主管酒类专卖的官员,改为实行价格控制,限酒价每升四钱。

image.png

  盐铁会议结束后,儒生的所有主张几乎都没有演变为现实政策,公元前一世纪时他们还只是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以黄老治国的大汉王庭中拍了几下翅膀。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儒生们的确掀起了一场席卷世界历史的急风骤雨!

  那么盐铁会议是如何实现“历史的蝴蝶效应”的呢?我们首先需要考察一下盐铁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一、盐铁会议的缘起

  六年前,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

  一代天骄汉武大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后,匈奴从此无力大举南下,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的局面。至少在表面上,外部的威胁基本上消失了,这在现实层面增加了儒者奢谈以德治国的可能性。

  并不是说匈奴的威胁已经不存在,机动性强的匈奴人寇边之事仍时有发生。汉昭帝即位的第一年冬天,匈奴就入侵朔方郡,杀戮吏民,掠夺财物。汉朝廷不得不发兵进驻西河郡,并命左将军上官巡查北部边疆。据《汉书•昭帝纪》载:“冬,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发军屯西河,左将军桀行北边。”

  从汉朝内部看,董仲舒已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使之适应于现实社会。当时儒生尽管还没有深入文官队伍,但其社会影响力已经极为强大,如董仲舒的思想成为一时显学——通过私学教育手段影响社会进而影响政治轴心,是儒家最后实现独尊地位的历史路径。

  在盐铁会议上,主要代表儒家思想的贤良文学显然深受董仲舒这位一代儒宗的影响。王利器先生在《盐铁论译注》序中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写道:“参加这次会议的60 多个贤良、文学,他们都是‘祖述仲尼’的儒生,除了心不离周公,口不离孔、孟之外,还宣扬当时‘推明孔氏’的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是向汉武帝建议要‘盐、铁皆归于民’的始作俑者。他攻击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他在对策时,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家说教,反对‘与民争利’,认为‘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但他的所谓民,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的豪门贵族和富商大贾。本书《禁耕篇》所谓:‘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复古篇》所谓:‘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正好是董仲舒的‘为民请命’这一观点的注脚。盐铁会议一开场,贤良、文学、即主张:‘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参加这次会议的那个贤良魏相,得官之后,还一贯地‘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董仲舒等所奏,请施行之。’”

  不仅民间儒家思想盛行,汉昭帝本人似乎已不再重视黄老之术,从一年前(公元前82年)他在下令察举盐铁会议上这60 多个贤良、文学的诏书中我们看到,这位少年天子所列举的自己所读之书,都是儒家经典,包括《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无一西汉初年流行的黄老法家作品。《汉书•昭帝纪》收录了这一诏书:“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公元前81年,从上到下,儒家思想已经侵入整个社会机体。当外部条件适合的时候,这一思潮终将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盐铁会议的召开变成儒家思想爆发的导火索,点燃它的是当时手握朝廷权柄的霍光

  二、以儒家治国理念代替法家治国理念

  参加盐铁会议的权臣有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但幕后的始作俑者却是当朝的主政大臣霍光。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兄弟,正是年轻有为的一代名将霍去病将霍光带入了宫庭。他没文化、没功绩,只有忠诚。靠小心谨慎得以在权力的中心步步高升,最后竟成为汉武帝的五位托孤大臣之一(当时昭帝年仅八岁),其他几位分别是车骑将军金日磾(音dī),左将军上官桀,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

  这些人中,丞相车千秋是个明哲保身的专家,同霍光一样,没有什么才能,连匈奴人都称他“妄一男子”。昭帝即位后,他每每讨论政事总是一言不发,将权力让给霍光,霍光也乐此不疲,投挑报李,总是寻机嘉奖他。《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

  在关系国家政治经济方向的盐铁会议上,车千秋照样几乎一言不发,结果盐铁会议成为桑弘羊同儒生集团的单打独斗。连《盐铁论》的作者桓宽都指责说:“车千秋丞相处于周公、吕望的地位,在会议中像车轴一样处在中间,闭口不言,保全自身,他呀!他呀!”(《盐铁论•杂论第六十》原文:车丞相即周、吕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彼哉!彼哉!)

  车骑将军金日磾在昭帝上台后不久(公元前86年)就死了。盐铁会议后第二年,左将军上官桀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在宫庭斗争中一起被诛杀,最后霍光得以独揽大权。

  据《汉书》,最早向霍光提出召开盐铁会议的是霍光亲信的属吏杜延年。杜延年出生于法律世家,却不赞成重其轻者的刑事政策,他的两个哥及其父杜周办案以严闻名,其独宽厚。杜延年主张召开盐铁会议的理由是汉武帝年间战争费用太高,要回归汉初的政治,所谓“孝文明政”。但这显然是个幌子,因为盐铁会议上的民间力量没有一个治黄老法家的学者,倒是请来一大批儒生。《汉书•杜周传》载:“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皆自延年发之。”

  此后,汉代儒生常常通过抬高文帝的办法贬低武帝的治国政策。问题是汉文帝施行的是黄老法家治国思想,而不是儒家治国,二者有天壤之别。盐铁会议召开的真实目的是以儒家治国理念代替法家治国理念,桓宽直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舒六艺之风,论太平之原”(语出《盐铁论•杂论第六十》)。

  细心的学者早就发现,盐铁会议的影响在汉代就显示了出来。不仅仅是有限度的开放酒类专卖这一项。比如,盐铁会议上遭儒生猛烈抨击的均输制度,此后很少有人提及,元帝时罢除被儒者反对的盐铁官和常平仓。均输之制到西汉末年已渐废弛,东汉初年正式省罢。

  盐铁会议召开160多年后,章帝元和年间(公元84~86)尚书张林建议恢复均输之制,因遭到自己的副手朱晖的坚决反对而未能施行。朱晖反对的理由仍是重复儒家传统的不与民争利的放任主义经济政策。整个事件中,儒生以宗教般的道德狂热反对政府调控国家经济,儒家“道德正确”与士族现实利益完美结合,使均输(平准)政策的恢复成为泡影。《后汉书•朱乐何列传》详载此事说:

  “当时谷子很贵,官府日常用度不足,朝迁对此很担扰。尚书张林向皇帝提出:‘谷子所以贵,是因为钱贱的缘故,可以将钱全部封存,一律采取布帛作为租赋,用来统一天下的财用。盐是必须食用的东西,虽贵人们却不得不买,官府可以自己出售。另外应利用交趾、益州上计吏之往来,买卖珍宝,收取他们的税利,这就是武帝时的均输制度。’于是皇帝诏令诸位尚书共同商议。朱晖上奏说依据张林的主张是无法实施的,因此事情便放在一边不提。后来又有汇报工作的人重新提起张林的奏议,认为这对国家有利。皇帝也表示同意,下诏实行。朱晖又单独上奏说:‘按照先王礼制,天子不说有无,诸侯不说多少,享受俸禄食邑之家不同百姓争夺利益。如今均输之法同贩卖没有区别,盐的利益归官府,那么下边的百姓就会贫穷怨恨,用布丝绸作为租赋,那么吏就会邪恶偷盗,实在不是圣明之主所应当施行的。’章帝听罢大怒,不仅对朱晖,就连尚书台的其他官员们全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于是朱晖等人全都自投监狱等待问罪。三天后,章帝又下诏将他们释放,并说:‘我乐于听反对的意见,老先生并没有罪,只是诏书的斥责过分罢了,你们为什么要自投监狱!’朱晖于是自称病重,不肯再在奏议上署名。尚书令以下官员十分惊慌恐惧,对朱晖说:‘如今正面临谴责,怎么可以称病,此祸不小!’朱晖说:‘我年近八十,而蒙受皇恩,能够参与尚书机密,应当以死相报。如果我心知事不可行,却顺从旨意附合,那就违背了做臣子的大义!如今我耳不听,眼不见,伏身等待诛杀。’便闭口不再说话。尚书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一同上书弹劾朱晖。章帝怒气已平,便将此事搁置。”

  儒家主张的小农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影响社会阶层平衡的兼并之徒兴起。西汉成、哀年间已经出现了罗裒 (音póu)这样往来京师、巴蜀间,“訾至巨万”的大盐商。至东汉,儒学士族门阀集团崛起,儒生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成为一种常态,并延续达两千年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

  一、贱不害智,贫不妨行。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贱,指地位低。贫,指没有钱财。地位卑贱并不妨碍一个人的智慧,家境贫寒并不妨碍一个人的品行。这句话言评价一个人的才智、德行不能根据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来作判断。

  二、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则,就。有所准备就能先发制人,没有准备就只能受制于人,处处被动挨打。这句话言做事处世“有备无患”的重要性。

image.png

  三、治家非一宝,治国非一道。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力耕》。非,不是。宝,这句话指好的办法。道,途径、方法。

  治家并不是只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可行的途径。这句话言治家与治国一样,都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当事人应当努力寻求,不必因循守旧而无所作为。

  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忧边》。因,根据。知,通“智”。明智的人根据时机而改变行动方案,智慧的人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句话言随机应变、因事制宜才是明智者。

image.png

  五、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疾》。谀言,阿谀奉承的话。这句话以林中必然多疾风为喻,说明富贵之后就有趋炎附势之徒进阿谀奉承之言的必然性。

  六、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疾贪》。欲,想。表,仪表,这句话指身体。下,指下属。先之身,先要求自己。要想影子正,就要先把自己的身子站直;要想下属清廉,自己要先做出表率。这句话以正影先正身为喻,说明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image.png

  七、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有所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只能被别人制服。

  八、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这句话以“地利”与“人和”、“武力”与“文德”的对比,阐明了实行仁政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九、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申韩》。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发现弊病就立即补救,一看到漏洞就立即堵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的倡导的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