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14:33 首页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2日傍晚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受聘为该校文学院教授。莫言说,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300人的图书馆报告厅挤进了500多人,许多人慕名前来一睹诺奖得主的风采。莫言说,“我知道大家一定想听听我得诺贝尔奖的感受,实际上无论是在我的家乡山东高密,还是在北京、斯德哥尔摩,我的心里都很平静。”
莫言再次谦虚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有许多写出了更好作品的作家,他们更有资格获奖。他也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而对于获奖前后网上对他或褒或贬的评价,莫言都不予置评,他强调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从农村出来至今身上带着很浓乡土味的农村作家”。
莫言认为,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而应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甚至暧昧性。好的作品应当让读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感受,既有极大的弹性,又有极大的模糊性。他愿意继续努力写作这样的作品。
获诺奖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莫言对此保持着清醒认识。有的授予他传播中国文化大奖,莫言自认为在写作时并没有想到外国读者,而只想写给自己和中国读者。他强调,文学最不应当为翻译家写作。
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手中接过聘书的同时,莫言还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在师大读书期间包括成绩单在内的所有档案材料。莫言指着档案上当年的照片说,“看我当年还蛮年轻的,现在青发变白发了。”
而对于有的媒体授予他年度“三农”人物奖项,他也接受,并开玩笑地说自己“名副其实”,“虽然我身在北京,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我的亲人仍在农村,仍在从事农业劳动,我仍然没有断掉和‘三农’的联系”。
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手中接过聘书的同时,莫言还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在师大读书期间包括成绩单在内的所有档案材料。莫言指着档案上当年的照片说,“看我当年还蛮年轻的,现在青发变白发了。”
莫言1988年就读于北师大中文系创作研究生班,1991年至1994年在著名教授童庆炳的指导下写作论文《超越故乡》,并获得硕士学位。莫言笑称,“写论文比写小说难多了,我写小说一天写一万字,写论文两个月才写一千字。”
“知道我这个硕士是徒有虚名,我再奋斗十几年争取及格。”莫言的自谦赢得了现场掌声和笑声。
莫言说,拿到教授聘书最惭愧的是没有认真学习,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问修养。他最苦恼的是“当老师要说许多话,而自己是极不会说话的一个人。”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讲话如此困难,照着讲稿尚且容易出错,更何况我这样随意地讲话呢?”莫言说,现在最怕的就是被人“断章取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