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6:49 首页
0756年7月15日 杨贵妃被迫自缢
在1257年前的今天,0756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杨贵妃被迫自缢。
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人。
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宠幸,“三千宠爱于一身”,出现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怪现象。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贵妃之兄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叛军很快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皇族亲贵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杨贵妃于公元756年7月15日(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被迫自缢。
杨贵妃
0756年7月15日 唐朝马嵬之变
在1257年前的今天,0756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唐朝马嵬之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马嵬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就在这场政变中,一代佳人杨贵妃死于非命。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政变的终结,这让人们对杨贵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马嵬事变中,为什么杨贵妃会成为牺牲品?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潼关失守,长安彻底地暴露在叛军面前,无奈的唐玄宗只好选择出逃来躲避灾难。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盛世天子唐玄宗的逃难之路是否顺利呢?他还能保持皇帝的威严吗?
身体的困顿和精神的绝望,让禁军的愤怒情绪累积到了极点。人在不知所措时,往往不是想如何摆脱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谁制造了这一困境。在陈玄礼的点拨下,禁军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那么杨国忠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呢?
今天只要一提起马嵬之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杀杨贵妃。那么,马嵬之变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以杀杨贵妃为主要目标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之中,杨贵妃会逐渐变成事变的主角呢?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玄宗丢掉了祖宗基业,仓皇逃出都城长安。到了马嵬驿,不成想部下又发动了马嵬之变,让他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杨贵妃。牺牲了杨贵妃,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唐玄宗最终把皇位也丢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引咎辞职,还是另有隐情呢?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蒙曼副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那么唐玄宗父子分途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
不管是基于父老的挽留,还是太子李亨自己策划的父子分途,太子李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了挽救大唐王朝的重任。而此时的唐玄宗已是七十老翁,既无精力也无勇气驰骋疆场,再加上爱妃死于非命,万念俱灰的唐玄宗别无选择地继续向川蜀进发,那么这条路他走得顺利吗?
从唐玄宗所下达的制书可以看出,唐玄宗终于摆脱了两京失守和痛失爱妃的阴影,恢复了元气。他打算认认真真地履行起皇帝的职责,遥控儿子们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大唐王朝的尊严。可是历史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唐玄宗普安下制之前的三天,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称帝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俗话说,一报还一报,当年玄宗顺天应人地将父亲“捧”为太上皇,如今他也在江河日下的情况下被儿子“尊”为太上皇,两次“太上皇”,前后囊括了唐玄宗的君主生涯,那么当听到自己被儿子尊为太上皇的时候,唐玄宗究竟是怎样的反应呢?
0762年7月15日 唐朝唐肃宗李亨逝世
在1251年前的今天,0762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九),唐朝唐肃宗李亨逝世。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系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在位五年(756~762),在位五年,终年50岁,死于宫廷政变,其执政期间李唐中央政权逐渐瓦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
唐肃宗(公元711年九月三日~公元762年)。姓名李亨,汉族,唐玄宗第三子,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他继位,初名嗣升,后多次改名,天宝三载744年取名亨,后并未改动。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在位五年(756~762),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0岁,葬于建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
他迎回了避乱出逃的父亲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1年四月中旬,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762年七月十五日)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助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又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长生殿。
1907年7月15日 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义
在106年前的今天,1907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初六),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义。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秋瑾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解散
在137年前的今天,1876年7月15日 (农历闰五月廿四),第一国际解散。
社会主义先觉者很早就主张各国工人运动有国际的联络和国际的组织之必要了。把这个必要说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断言“无产阶级无祖国”,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自此以后,他们的思想和斗争就浸透这种国际主义精神。
到了1864年,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次表现为组织形式。这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决议创立一个“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为诸国工人团体联络机关。这个新团体的名称直译应为国际工人协会,这里“国际”二字是作形容词用的。即“英法德意诸国工人协会”之意。马克思当时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这个新团体工作,渐渐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整个组织了。
马克思是协会的创立者和领袖,他为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等许多重要文件,协会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为完全解放工人阶级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而斗争。协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权利机关是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总委员会(中央权利机关)。协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团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做了坚决的斗争。不久,协会内各种会务频繁开展,小国工人也来参加这个组织,遂成为世界上一种势力,为诸国政府所畏惧。会名太长,人们便取它的第一个字,简称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以后成了习惯,整个团体就叫做“第一国际”了。这是第一次,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第一国际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第一国际自成立开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其中与无政府主义蒲鲁东主义者的斗争是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斗争。
1866年9月3日,第一国际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第一国际的22个支部和11个其他工人团体的代表,共60人。法国蒲鲁东主义者为了与国际总委员会对抗,派出一个拥有17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企图依靠人多势众,把蒲鲁东主义的观点强加给大会,从而实现其篡改国际的性质和任务的阴谋。为此,他们狂妄地向大会提出了共有十项原则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们公开兜售蒲鲁东反对罢工、反对妇女解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谬论,竭力鼓吹通过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这一蒲鲁东主义的教条。
马克思由于从事《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法分身参加日内瓦大会,但是,马克思预见到大会将有激烈的斗争,所以在会前写好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作为大会主要议程的正确决议的基础。在《指示》中规定了各国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应该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确定了工会和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革命任务;主张吸收妇女和少年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等重要内容。马克思在《指示》中明确指出合作制度“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掌握武装,进行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认为:“代表大会不应该宣布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拥护国际路线的代表以马克思《指示》为武器,与蒲鲁东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了各项正确的决议,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胜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动,第一国际的法国支部不仅参加,而且占据领导地位。可巴黎公社失败了,第一国际受到了极大打击,加上外有资产阶级政府取缔,内有小资产阶级思想进攻,遂使组织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自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后,第一国际实际上已停止活动。因此,1876年7月15日,根据马克思的建议,终于在美国费城代表会议上宣布第一国际解散。马克思领导的这个“国际工人协会”在工人运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以别于后来的几个工人国际组织。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重要阶段。
1903年7月15日章炳麟、邹容受审
在110年前的今天,1903年7月15日 (农历闰五月廿一),章炳麟、邹容受审。
1903年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苏报》案犯”章炳麟、邹容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在上海公共租界公廨开始进行。清廷与自己的臣民在本国土地上打官司,却要由外国人来裁判,实属罕见。
此前,清廷多次要求租界当局引渡章炳麟、邹容,但各国领事认为“租界事,当于租界治之”,坚持由会审公廨进行审判。清廷无奈,只得作为原告方,派江苏候补道台俞明震出庭。
清廷指控《苏报》“欲使国民仇视今上,痛恨政府,心怀叵测,谋为不轨”,要求法庭主其为死罪。章炳麟、邹容则对清廷指控直认不讳,并借审讯之机,公开宣传革命。
21日第二次庭讯后,审判陷于停顿。章炳麟作《狱中答〈新闻报〉》,表示要同清廷斗争到底,并绝食7天以示抗议。
期间,清政府与各国一再交涉,最后一致同意在公共租界内设“额外公堂”审理,由上海县和县汪懋琨主审。
1922年7月15日 日本共产党正式成立
在91年前的今天,1922年7月15日 (农历闰五月廿一),日本共产党正式成立。
日本共产党(日文:日本共産党、にほんきょうさんとう,英文:Japanese Communist Party,缩写为JCP),为日本的现存政党之一,成立于1922年7月15日,属日本的左翼政党。
日本共产党是在日本政府宣布非法的情况下成立,1923年便被有关单位检举,而于1924年解体。1926年再成立,并且主张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二阶段革命,目标为“废除绝对天皇制”与“实现国民主权”。1928年再度被取缔,不少重要领导人如德田球一等都被逮捕,而于1935年再度解体;直到1945年战后才告合法化,并重建党组织。
1946年日本共产党首次投入选举,便取得5席众议院议员。到1949年的选举,日本共产党一度成长到39席;但是由于日本共产党主张武装斗争,而于1952年被取缔,武装斗争路线也导致日本共产党失去所有的国会席次。直到1956年,宫本显治担任委员长表示回归合法后,日本共产党的实力才逐渐恢复,1979年席次增加到41席,是日本共产党建党以来众议院席次最多的一次。日本共产党一度有与日本社会党合作的计划,但是后来并没有达成;日本共产党也一直被孤立,在国会中的政党协商往往排除日本共产党。
2004年,日本共产党制订了新纲领,主要内容包括:保障社会福利预算、废除美日安保条约、修改日本国宪法以巩固民主主义、坚持三权分立、保障同性恋与少数族群的权利、反对国家主义、要求归还北方领土与千岛群岛。
在冷战结束与苏联瓦解后,日本共产党也没有加入联合政府,政党的实力也没有扩张;而且在日本更改选举制度为单一选区两票制之后,日本共产党在单一选区获得席次的可能性变小;再加上日本周边国际情势的改变,导致日本共产党争取选票的难度增加。目前日本共产党只有九名众议院议员与六名参议院议员,以及四千名的地方议员与十席的地方自治体首长。
1927年7月15日奥地利发生全国暴乱
在86年前的今天,1927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七),奥地利发生全国暴乱。
1927年7月15日,奥地利维也纳成了火药桶。大火烧了“司法宫”,枪声在整个城市中回响,尸体堆满了街道。左派分子号召推翻塞佩尔总理领导的政府。暴乱是因为“退伍军人运动”的3名成员被指控犯有藐视“共和国辩护团”罪之后又被宣布无罪释放。这几名退伍军人被指控打了一名工人和一名儿童。无罪释放的裁决刚一宣布,工人们立即举行了罢工,涌入街道。其中一些人占领了维也纳大学,这里被认为是纳粹活动的一个中心。另一些人占领了法院大厦,并将其付之一炬。维也纳警察迅速行动控制了暴乱。他们向罢工者开枪,至少有90人死亡,600多人受伤。社会民主党领袖利用这种极为紧张的局势要求塞佩尔总理辞职。塞佩尔3年前曾遇刺但幸免遇难,这次他没有让步的表示。
维也纳报纸指控莫斯科唆使这些暴乱分子暴乱。一篇社论说如果暴乱继续发生,奥地利将被德国吞并。
图为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的宣传画,表明了司法宫被焚毁的场面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集团叛变 宁汉合流
在86年前的今天,1927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七),汪精卫集团叛变 宁汉合流。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宁汉合流。
当蒋介石反革命气焰甚嚣尘上之时,投降与叛变的事件接踵而来。1927年5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所辖的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21日,湖南许克祥叛变。这些事变使武汉国民政府内部汪精卫集团更加明目张胆进行反共活动。6月6日,汪精卫解除苏联最高顾问鲍罗廷在国民政府中的顾问职。同日,江西发生军阀朱培德叛变。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举行会议,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此时,两湖及江西的工农运动已遭严重摧残,湖北被杀害的农会会员4700余人,湖南被杀的农会会员达20000人。陈独秀却仍坚持机会主义立场,对蒋介石、汪精卫继续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7月13日,中共中央被迫命令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退出政府,并发表对政局的宣言,斥责国民党的反共罪行,表示要“严厉的揭发一切假借孙中山先生旗号的伪国民党之出卖革命”。14日夜,汪精卫在武汉召开秘密会议,确定分共计划。15日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封闭武汉的工会、农会、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汪精卫集团的叛变,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终于失败。
6月20日徐州会议后,冯玉祥(前排左1)和蒋介石(左3)合影
1943年7月15日 墨索里尼被废黜巴多利奥继任
在70年前的今天,1943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墨索里尼被废黜巴多利奥继任。
1943年7月15日,贝尼托.墨索里尼被软禁。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已命令彼得拉-巴多利奥组织新政府。(历史今天)
本月初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和上星期对罗马的轰炸宣告了墨索里尼的最终垮台,当这位“领袖”与希特勒结盟时,许多意大利人甚感不安,但却袖手旁观。然而,当他们可爱的国家遭到侵入时,他们便起来反抗了。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在战斗中四分五裂,对他的前途甚为不利。他的反对者在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的呼吁与鼓励下,要在意大利彻底埋葬法西斯主义。甚至墨索里尼的女婿,一位与德联盟的缔造者齐亚诺伯爵也在为自己留后路,请求与同盟国讲和。
另一伙法西斯党徒则极力要求与希特勒建立更紧密的联盟,上星期“领袖”(指墨索里尼)与元首(指希特勒)在赞尔特雷的会晤使得这伙人又看到了希望。希特勒力劝意大利站在他的这一边。但是许多意大利人都被他那傲慢的姿态和措词而触怒。他说,意大利人一定更像德国人,“有着狂热的获胜愿望”。
昨天晚上,墨索里尼出席了法西斯高级会议,为轴心国辩护。然而他的演讲冗长而散漫。在同希特勒的共同战斗中,他虽然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幸免一死,但他很清楚,外敌对他自己国家进行攻击,他是无法逃脱的。
1943年7月15日 毛泽东指示康生停止审干酷刑拷打
在70年前的今天,1943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四),毛泽东指示康生停止审干酷刑拷打。
1943年7月,康生在延安掀起了“抢救失足青年运动”。7月15日,担任中共中央审查干部工作主要负责人的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抢救失足者》的报告,认为延安“特务如麻”,强调“清除内奸,这是我们目前急不可待的任务”,康生等人接着采用逼供、诱供、劝供以及车轮战术和酷刑拷打的办法,把甘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陕西、浙江等省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诬陷为国民党派遣特务制造的“红旗党”(即假共产党),把许多党员打成叛徒。特务、内奸,造成了一大批冤案、假案、错案。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互不信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中共中央、毛泽东发现了这种极“左”错误,7月30日,毛泽东指示停止“抢救失足者运动”。后来,毛泽东对反特扩大化承担了主要责任,进行了自我批评。
在延安的康生
1946年7月15日 闻一多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中遇刺身亡
在67年前的今天,1946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十七),闻一多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中遇刺身亡。
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早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进行文学研究和诗歌创作。
闻一多个性刚直,有嫉恶如仇的气概,但是缺乏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斗争经验。在他看来,越是好朋友,越不能容忍有什么错误。1945年春,有人造谣说:“李公朴已被收买,即将赴渝出任要职。”一天下午,李公朴正巧到闻一多家,吴晗、楚图南也在那里。闻一多就拍着桌子质问他:“为什么出卖民盟?”李公朴进行了辩解。但是,在火头上,闻一多没有听进去。李公朴一怒之下也走了。当晚,李公朴找到张光年,告诉他这件冤案。张光年第二天找到闻一多。闻一多没有等张光年讲完,就真诚地说:“我们错了!我们向公朴道歉!”1945年4月,李公朴的北门书屋翻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不料,有人拨弄是非说,北门书屋偷着翻印别人的东西,只顾自己赚钱。闻一多听后受不了,他当着李公朴的面说:“办书店可以,不能有‘书商行为’。”两人大吵一场。过后,冯素陶约了楚图南一起去看望闻一多,告诉他秘密翻印的是毛泽东的著作。闻一多听了,马上说:“哦!那是我的不对了,错怪了公朴。”一把拉着他们一起去向李公朴道歉。闻一多一进门就先说:“公朴,我又错怪了你,现在来登门道歉。”李公朴马上迎上去,两个战友紧紧拥抱着。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战士、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惨遭杀害,闻一多处境极端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参加7月15日为挚友李公朴举行的追悼会,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几个小时后,闻一多也悲壮地倒在敌人的枪声下,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朋友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47岁。
闻一多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门前,对未来充满希望。
1987年7月15日 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
1987年7月15日 (农历六月二十),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一般简称为《台湾省戒严令》是一个于1949年5月19日由“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的戒严令,内容为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含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及其它附属岛屿)实施戒严,至1987年7月15日由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宣布解严为止,共持续了38年又56天之久,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次久的戒严。在台湾历史上,此戒严令实行的时期又被称为“戒严时代”或“戒严时期”。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从即日起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解除戒严令,但金门、马祖及东沙、南沙等岛屿仍然实施戒严。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发布“总统令”称,台湾地区自1987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台湾“国防部”在同一天宣布,将对237名在戒严时期受军法审判的非军人受刑者予以减刑和恢复公民权。
戒严令在台湾地区施行已达38年之久,衍生出许多戒严法规,这些法规亦从15日起废除,但其中有些内容保留在“国家安全法”中。台湾“行政院”14日宣布的“国家安全法”及其施行细则从15日起生效。
台湾宣布的“国家安全法”中,仍然把台湾当前称为“动员勘乱时期”,继续坚持“反共基本国策”,限制人民基本权利,禁止台湾人民与大陆“叁通”,规定人民集会、结社不得违背“宪法”或主张共产主义,人民未经许可,不得出入境等。
因此,“国家安全法”被不少台湾人士批评为“换汤不换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