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戚继光贿赂张居正不可告人的秘密

2014-04-18 14:20:36 首页

  戚继光贿赂张居正秘密: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又字文明、汝谦,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他从戎四十余年,身经百战,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训练的“戚家军”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但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戚继光晚年遭弹劾解甲归田,两年后猝然去世。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朝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张居正的死,无论是对当时的政局,还是对戚继光本人,都是一桩极为重要的事件。其实张居正并没有得什么大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张居正“久坐成痔”,常常为此痛苦不堪。无奈之下,他决定找医生将痔疮割除。也不知是医生的医术太低导致伤口感染,还是张居正体质太差,动完手术后,张居正的身体竟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在病榻上拖了三个月后,年仅五十七岁的张居正溘然长逝。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即位,张居正即担任内阁首辅,此后牢牢执掌朝廷权柄达十年之久。他鉴于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得以大大改善。在对外方面,他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防御边患,使明朝在万历初年出现了一段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说,张居正的死,实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戚继光来说,这也是他个人生涯由盛转衰的开始。

  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亲”。张居正死了,戚继光无疑在朝中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早已对张居正忍无可忍了。万历小时候,由于少不更事,朝政由张居正把持倒也罢了。后来万历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张居正依然不放权,并且对万历限制颇严,以至万历有时连赏赐宫女的钱也拿不出来,这就不能不让小皇帝心中暗恨。如今张首辅死了,万历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张首辅的束缚而为所欲为了。

  张居正专权十年,当然树敌不少。他活着的时候,就不时有人跳出来与之叫板,如今成了死老虎,挺身而出要清算张居正的就更多了。有人上书,告张居正生前“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有人甚至说张居正与太监冯保相互勾结、有谋反意图……万历此时还算通情达理,他认为,张居正虽然令他极为失望,但“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然而事情还没完。万历虽然表示不再追究张居正的“罪过”,但与张居正有牵连的人,却被打入了另类。首当其冲受到牵连的便有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有人散布谣言,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极不正常,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戚继光手下有个将领(据后人推断是西路副总兵陈大治),揭发戚继光曾连夜派人给张居正送信,并发出疑问:“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

  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好固然是事实,但说戚继光有助张居正谋反之意,却也难以服众。万历皇帝也不相信戚继光有“助逆”行为,但他与一些大臣都有类似的看法,即戚继光在北京北部统帅数万雄兵,即使没有谋反之心,也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兵科都给事中张鼎思建议朝廷的执政者,将戚继光调到南方去,理由当然冠冕堂皇,说戚继光在南方有平定倭寇的大功,在北方则没有卓越的表现,因此适合到南方去发挥其军事才能。

  于是,一纸调令,便将镇守蓟镇长达成十六年的戚继光调到广东任总兵官。名义上,戚继光的职务并未降低,但是,朝廷将他从京城附近远调到广东,从中不难看出万历以及执政者们对戚继光的不放心。执政者们将戚继光调离京畿重地,也是进一步清算张居正的政治需要。长期以来,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早就令众人侧目了。张居正任首辅的十年间,可以说一直将戚继光倚为干城,对戚继光言听计从。朝内不时有人想与戚继光为难,但都被张居正或罢黜或调离,为戚继光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环境。

  戚继光对张居正无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1578年,张居正的父亲病故,张居正赴江陵奔丧,戚继光特意派出一队士兵护卫张居正南行。张居正此行已是扈从如云,当然用不着戚继光的士兵作为卫士。为了领情,张居正只留下了六名士兵。

  临行前,张居正怕戚继光受朝官们的欺负,特意安排他的学生梁梦龙担任戚继光的直接上司——蓟辽总督。为此,他还写信安慰戚继光说,梁梦龙是其门生,他们的师生关系最好,由梁梦龙担任蓟辽总督,决不会对戚继光不利。于是就有人推测,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如此不一般,是戚继光经常给张居正送礼的结果。

  大凡英雄豪杰都有好色的弱点,张居正与戚继光也不例外。戚继光的朋友、文学家王世贞后来写了篇《张公居正传》,说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送给张居正,以至张首辅纵欲过度而得病。王世贞甚至说张居正“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这么说来,连张居正得的痔疮也成了他好色纵欲的结果了。张居正固然好色,但说戚继光经常不惜千金买美女送他享用,却也史乏佐证。王世贞与张居正有矛盾,当然也有无中生有地贬损张居正以泄私愤的可能。

  虽说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美女之事后人已经无法证实,但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张居正在书牍日记中有明文记载。有一次,戚继光派弟弟到北京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只是象征性地收下了一点,其余又让戚继光的弟弟带了回去。史家在《明史》中为戚继光立传,说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戚继光在“操行”方面哪些地方不如俞大猷呢?恐怕指的就是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之事。

  对此,我们似乎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在专制社会里,一个人的进退去留甚至生杀予夺,完全决定在当权者的手中。戚继光如若不去结交当权者作为自己在朝中的靠山,是无法在外安心领兵作战的。在贿赂公行、贪官遍地的时代,仁人志士想有所成就,昧着良心通过送礼等非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在所难免,不足深责。

  再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也不是当时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势利。谈迁在《国榷》中曾说:“非戚将军附江陵(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云)也,江陵自重将军耳。”是张居正欣赏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而器重之,而并戚继光刻意去依附张居正。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是出于对知己或者说是对张居正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无可厚非。

  但在当时,戚继光受到反张势力的声讨,也在情理之中。无奈之下,戚继光只得轻装简从,南下广东赴任去了。

  戚继光离开自己苦心经营了十五年的蓟镇边塞,心中极不是滋味。他是于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到蓟镇来的。在此之前,福建一带的倭寇已经基本得以平息,而北边的鞑靼却时常大规模南犯,对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国难思良将。工科给事中吴时来和陕西道李叔和先后向朝廷建议,调文武兼资的福建总兵戚继光到北方负责防御鞑靼入犯。刚刚即位的隆庆皇帝答复说:“朕在邸(尚未即位时)已知之矣。念东南新定,不果召。今速召戚某同谭纶回京,训练兵马,以备缓急之用。”

  隆庆皇帝提到的谭纶是戚继光的直接上司,时任福建巡抚。他也是当时的抗倭名将,曾多次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谭纶素来赏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虽说名为戚继光的上司,实是戚继光肝胆相照的友。戚继光与俞大猷之所以能迅速平定祸害东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寇,与谭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朝廷调谭纶任蓟辽保定总督兼理粮饷。谭纶上任后立即上疏,要求调戚继光至北方负责练兵事宜。调戚继光来京,是隆庆皇帝早已决定了的事,所以谭纶的要求很快便得到了答复。是年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蓟州、昌平、保定一带的总兵以下武将均受其节制。戚继光从小生活在北方,年轻时曾在蓟门服役五年,对蓟镇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再说,皇帝将保卫首都北大门的重任交给他,明显看出朝廷对他的器重。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谭纶依然是他的上司,可以任他发挥而不会从中掣肘。所以,戚继光是满怀着欣喜的心情北上赴任的。

  戚继光雄心勃勃,打算在蓟镇训练十万精兵,让这支队伍成为守卫北京的钢铁长城。所以,上任伊始,他便上书朝廷,要求拨十万兵员,由他负责训练。此外,他还就士兵的选用、粮饷的筹集、武器的制造等事宜向朝廷提出了建议。

  但戚继光想得未免太简单了。戚继光的练兵计划,遭到了朝官们的质疑与反对。此时张居正虽然已经入阁辅政,但还不是“首辅”,不可能像后来那样一言九鼎。张居正虽然心里支持戚继光的练兵计划,但面对群臣的反对之声,也无可奈何爱莫能助。他给谭纶写信说,朝中有人指责戚继光“求望太过,志意太侈”,给他十万士兵恐怕是不可能的。

  最终,戚继光只被允许训练三万士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一下子拿出十万大军的粮饷,不是一个小数字,委实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们,他们对戚继光是否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所怀疑。有些人认为,如果让戚继光在北京郊外手握十万精兵,对朝廷的威胁恐怕也不亚于鞑靼的大军入侵。戚继光训练十万精兵的想法化为泡影不久,他的职务又发生了变故。

  本来,戚继光身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其职权仅在谭纶之下。但只过了一年,朝廷突然将蓟镇总兵郭琥调走,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这样一来,戚继光与昌平、保定的总兵成了平级关系,已是无法节制他们了。为此,戚继光曾有一段时间愤愤不平,他在《练兵条议疏》中说:“臣又窃惟边事本有可为之势,但其机不在边鄙,而在朝廷;不在文武疆吏,而在议论掣肘。”原因是“蓟镇切近京都,法令久驰,弊痼既深,更张未易,流言混淆,朝议纷拿,故应区处振饬者,畏众议而逡巡龃龉,或施行方半,人言偶乘,首尾顾忌,实难展布,易起嫌疑。”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戚继光本来北上时是满怀一腔爱国热情的,谁知仅过一年,竟在朝臣们的掣肘、打压下,便发出了“捐身易”、“报国难”的辛酸感叹。戚继光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得到朝中权要的支持。否则,将空有爱国热情,到头来处处碰壁而一事无成。所以,他开始注意与朝中的阁臣们如除阶、高拱、张居正搞好关系。

  事实上,戚继光后来做得非常成功。他与顶头上司谭纶的关系自不用说,与张居正的关系也日渐密切。同时,戚继光与老臣除阶以及高拱的关系处理得也比较好,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

  除阶、高拱、张居正三位阁臣貌似一团和气,其实互有矛盾。高拱不久即将除阶驱逐出朝廷,代除阶为“首辅”。隆庆六年,隆庆皇帝去世,张居正又将高拱驱逐出朝,代高拱而成为朝廷的新“首辅”。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的几年间,朝中换了三任“首辅”,戚继光竟与除、高、张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由此也看出戚继光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