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拗不过面子:范蠡为什么救不了儿子性命?

2014-05-24 14:03:29 首页

  范蠡的智慧为什么救不了儿子性命?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曾经辅佐越王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还有一种说法,勾践夫妻曾经到吴国当人质,就是范蠡陪伴在身边,一边保护勾践夫妇,一边曲意奉承吴王,终于让吴王放勾践回国。回国后,他和文种一起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极发展生产,鼓励越国人休养生息,积极训练士兵,终于打败了吴国,洗雪了亡国的耻辱。然而,范蠡深深地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能是和他一起共患难,却不能和他一道共享富贵,因此在打败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泛舟太湖,离开了这个赖以成名的是非之地。而和他一道为国出力的文种却被越王勾践赐剑而死。范蠡进能辅佐国君复国,退则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功成身退,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范,屡屡被人提及和效仿。可是,后来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范蠡却救不了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乘船跨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i)夷子皮”,在海边耕作。他们父子吃苦耐劳,努力生产,合力治理产业,很快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齐人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

  不知道范蠡的思维方式就是与众不同还是看透了吴、越两国官场上那些事情,齐相这个官他又不要了。他认为,住在家里就能积累到千金财产,一做官就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能够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如果长期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利。于是他把相印归还给齐国君主,把家产全部发散给四邻和知音好友,然后携带着财宝秘密地离去。范蠡新到的这个地方是在陶地,他认为这儿是天下的中心,犯交易做买卖道路畅通,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和儿子一起耕种、畜牧、做一些利润不错的买卖。很快,他的家资又积累了起来,而这次要比上次积累的不知还要多多少!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他给小儿子公关活动的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说罢就想自杀。朱公的妻子也替儿子求情,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朱公写了一封,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的好友庄生。他嘱咐大儿子说:“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带走了几百镒黄金。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达官贵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所以这个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但是这个朱大公子不知道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说:“我王将要实行大赦。”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扔在了庄生那儿,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去见庄生。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说:“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某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这个朱大公子还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了庄生,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他被小儿辈出卖了!于是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当然,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回家后,母亲和邻居都十分悲痛,朱公却安慰他们说:“老大救不了弟弟,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有所不能忍心舍弃的东西。他年幼就和我一起生活,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老三呢,一生下来家中就十分富有,出门豪车,良马猎犬,锦衣玉食,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而来?所以,他会把钱财看得很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要派老三去,本来就是因为他能够舍弃钱财。老大不能舍弃钱财,所以最终救不了弟弟,这是很符合情理的事情。再说了,杀人偿命,就不要再悲痛了!我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老二的尸体能够送回来。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儿子能够不被杀在闹市当中,也算是保住面子了。所以,也不要再悲痛了。”

  这段故事,后任把它总结为一句成语,叫做“知子莫若父”。实际上,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范蠡所以救不了儿子性命,关键是范蠡的智慧拗不过面子。

  首先是大儿子的面子。在朱大公子看来,父亲不派他去救弟弟,而是派小弟弟前去,这是说明他是不肖子。说起来,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因为父亲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派他去,也没有说你去不合适或者去了也是白去之类的话,是他自己认为不让他去这面子丢不起,甚至还想自杀,范蠡拗不过这个面子。这时候,朱大公子已经把面子和性命连在了一起,正如范蠡妻子所说,这时候的范蠡也没有一定的把握就能够救二儿子,可最为现实的例子是,不派大儿子去,他就会马上死在你面前。

  其次是庄生也拗不过自己的面子。庄生成功说服了楚王实行大赦,但这事情却有点儿神不知鬼不觉的奥妙,楚王不知道,达官贵人不知道,朱大公子就更不知道。这种事情智的确是智,但只能是让范蠡这样同为智者的人去感知,可就是不能够对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老婆。如果是真能救了朱二公子,范蠡肯定能够知道庄生的良苦用心智谋所在,但那只能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同样不能对人明说。庄生是不打算要一文钱财的,否则,像他那样的家庭,稍微一动那个钱,就没有办法补上,朱大公子回去明里辞行,实则取钱,人家分毫未动,正说明这一点。问题在于,既然庄生已经把事情做成,又没打算要钱,为什么不把好人做到底呢?这就是庄生也拗不过那个面子!这就是他说的有一种被人出卖了的感觉。像庄生这种安守清贫的高士,视金钱官位如粪土,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面子。

  看起来,不仅仅是范蠡,清雅智慧如庄生者,也是拗不过那个面子。这同时说明一个问题,任何人,无一例外都有自己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