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曹操为何对典韦和郭嘉大哭特哭?

2018-01-11 21:31:05 首页

  导读:“男儿有泪不轻弹!”曹操就是一个有泪不轻弹的热血男儿。曹操得知父亲曹嵩被人谋财害命后,也不过“哭倒于地”。曹操的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为了掩护曹操脱险,一个被“乱箭射死”,一个被“砍为肉泥”,曹操“俱无深痛”。自己的亲人死了,曹操除了心中哀伤,更多的是“切齿”愤怒。但是,当典韦郭嘉这两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非亲男人”死后,曹操却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抛到九霄云外悲痛欲绝,大哭特哭,甚至事情过去了一年后,想起他们来仍是“放声大哭”、“捶胸大哭”。

  曹操是个事业型男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一生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典韦和郭嘉是几乎同一时间来到曹操身边的,他们一个有“勇力”,一个是“贤士”,一武一文,竭力辅佐着曹操,使曹操手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典韦原是张邈部下,后属夏侯惇。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交战时,典韦奋力勇战,救了曹操一命,又因其人忠诚谨重,被曹操迁为都尉,做为自己的贴身保镖。曹操在宛城讨伐张绣时,因为与张绣的婶婶偷情,促使张绣恼羞成怒,先降而复反。张绣与谋士贾诩精心策划了一场军变,使曹操狼狈而逃。典韦就是在这次军变中为了掩护曹操逃跑,而被乱箭乱枪致死的。典韦的死,曹操犯有严重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典韦死了,曹操“亲自哭而奠之”。曹操固然是因为失去了一员猛将而感到悲痛,但更多的应该是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如果曹操能够耐得住寂寞,如果曹操不“移于城外安歇”,如果曹操能保持高度警惕性,这场军变就能够有效避免或轻松瓦解,典韦就不会那么悲壮的死去。

  第二年,曹操率军行至淯水时,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曹操亲自拈香哭拜,吊奠典韦亡魂。曹操再次大哭典韦,是何等的大张旗鼓,是何等的悲痛感人!

  郭嘉经人举荐投靠了曹操,因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郭嘉死了,曹操不但悲痛欲绝,甚至还说出“奉孝死,乃天丧吾也!”的话来。按说手下的一个谋士死了,曹操即使难过,也不应该做如此反常的言辞举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郭嘉的计谋,多与曹操“不谋而合”,多为曹操所采纳,从这一点上看,曹操与郭嘉可谓“心有灵犀”。其次,郭嘉在对战局的发展趋势和人物心理的把握程度上,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超的分析能力,提倡速战速决,多次使曹操合理恰当的把握战机,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这一点上看,曹操对郭嘉佩服的“五体投地”。再次,郭嘉作为曹操的下属,善于揣摩领导意图,很会替领导开脱罪名,“割发代首”就是郭嘉提出来的,从这一点上看,郭嘉对曹操有“救命之恩”。最重要的是,郭嘉的年龄比曹操小十五岁,是曹操“托以后事”的最佳人选。郭嘉死了,曹操亲“往祭之,大哭”,不仅是因为郭嘉“多立奇勋”,更重要的是因为郭嘉“中年夭亡”,致使“中原栋梁倾”。

  郭嘉死后,曹操少了心有灵犀的得力助手,在谋略上和用兵上一直找不到感觉,接二连三的上当中计,最后被孙刘联军搞的“樯橹灰飞烟灭”,狼狈逃生。当曹仁置酒给曹操解闷时,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再次大哭郭嘉,是何等的出人意料,是何等的泣不成声

  曹操虽然是个热血男儿,但毕竟是一个奸雄,他岂能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而不顾颜面、有失常态的当着部下和众人的面号啕大哭。曹操三番两次的大哭特哭典韦和郭嘉,除了追忆往事、怀念部下而感到悲痛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表演,在做戏,说白了就是哭给别人看的。通过再次痛哭典韦,不但是对典韦死因的内疚,又使曹操在部下心中树立起了“重感情、讲义气、够哥们”的良好形象,同时使“三军无不感叹”,起到了让部下“化悲痛为力量”的三重作用。曹操再次痛哭郭嘉,使“众谋士皆默然自惭”,曹操的哭声,既是对郭嘉的怀念,又是在指责众人:郭嘉死了,你们是干什么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卸赤壁兵败的领导责任,收到了三种效果。这么看起来,曹操对典韦和郭嘉两个“非亲男人”大哭特哭,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