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朝军队战斗力曾是世界第一!论秦朝的国力

2018-01-11 21:37:30 首页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灭六国、秦朝的军队歼灭了所有能够找到的敌人――秦军是一支真正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军。

  就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而论,秦军所取得的军事上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其后的朝代、包括世界上其他帝国的军队,都远远无法跟秦军相提并论。强大的军队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王朝,造就这支强军的是卓越的政治制度、坚强的民族意识。之所以说三个人造就了秦军的强大,是指有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秦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个人物:商秧

  “废井田、开阡陌”、一句话改写了历史,你应该会想到著名的商秧变法。商秧提出的建议并成功运作:把奴隶变成了自由人、把奴隶主变成地主,奴隶不再被锁起来,可以租地主的地来种、还可以凭借战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军队的成功首先是国家政治的成功,商秧变法的政策经秦朝统治者不断完善,激历着每一个秦军士兵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杀敌立功,从而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军”。“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而且他们善骑射;”

  第二个人物:秦始皇

  秦国的军队噎强大到足以让一个孩子当皇帝。秦始皇是真正的敢想敢干,敢想、琢磨着怎么灭六国并八荒,敢干、一步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他让秦国的士兵有仗打,而且能不断有赏领,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队统帅。“秦军纪律森严--严明可能无法说明。赏罚分明--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国的水平,所以他们才会不怕死,所以他们甚至会抢首级”。秦始皇造就了“为战争服务的国家机器,500万人口可以支持60万军队在外常年征战,秦国从一个小国到一统天下打了500多年的战争。这个国家任人唯贤,而且君主对军队的控制比它后来的朝代更加有效”。秦始皇的成功还在于他让自己死后3000年全世界都无法忘记他的名字。

  第三个人物:秦国的一个不知名的工匠

  不知道是不是秦朝发明的弩,但这种改良后的弓箭,具有更远的射程,更强大的杀伤力。秦弓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弓片的强度加大了,具有更好的暴发力,需要双脚登着、双手用力才能挂上弦;一根更结实的绳子被用作弦,这样才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箭头改为三棱的,这样射出来的洞更大、更具穿透力;这必定是某个工匠的科研成果!使秦军品拥有了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生产线,保障了这支中国史上最强的弩兵。秦军在战斗中把这种射杀武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个工匠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

  秦军武器——秦国军队的弩厉害到什么程度

  提起秦国,其他六国的人都会没好气地说一句:虎狼之国。那么这个国家的军队,则可称为虎狼之师了。的确,秦军的强大,不需要看别的,只需要知道这是一支曾扫灭六国、北击匈奴、南灭百越,打遍海内无敌手的军队就行了。

  那么,秦军的强大,靠的是什么呢?有君王的意志、将领的果决、士兵的效死、战术的得当、军法的严苛,等等等等。但在战场上,直接产生巨大战斗力的根本,还是手中的武器。

  秦军的武器,是极为先进的。那么,相较同时代的六国,秦军的武器,有什么特别呢?本篇专门来谈谈秦军的牛逼武器:弩

  为什么说弩厉害呢?看一个战例:

  公元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魏军伏尸盈野。

  一、主体结构

  弩作为那个年代的大杀器,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弩机。弩机是什么样的呢?

  那么,弩的发射原理是怎样的呢?

  我们将最接近弩弓的轴或轴销称为前轴,而将另一个轴称为后轴。扳机悬垂于机匣之下,放箭时将之向后扳,其旋转轴当然是后轴。扳机上有一个凸缘,它具有两个尖头的摇杆相合,并将之保持于适当的位置(当弩弓张开时);此摇杆是弩机的第二个活动部件,它围绕前轴转动。第三个活动部件位于前两个部件之上;但是与摇杆相合,它类似于我们西方术语中所谓的弦枕(spool或nut)。

  从弩处于待发状态开始,弦枕的中心平片将弓弦的张力重压于摇杆的尖头上,一向后之力作用于扳机,即将摇杆下尖头释放并落下,导致弦枕整体下落,齿牙下缩,弩便发射。

  二、操作方法

  了解了一些弩的结构,那么,弩的操作方法是怎样的呢?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三、实战应用

  前边提到的齐魏两国的马陵之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齐国在马陵道两旁,埋伏下一万多弩手。可见,弩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大杀器,但是,密集使用的话,将产生更加恐怖的杀伤效果。

  而作为军事强国,秦国对弩的使用,似乎更加霸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