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简介: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冒辟疆的传奇人生

2014-08-18 11:31:05 首页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他在南通历史上颇有名气,作为明末著名的“四大才子”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数十年如一日赈济灾民的善行义举,以及他始臻完善的水绘园及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都为后人所颂扬。

  简介——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满腹诗书,怀才不遇

  幼年的冒襄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诗文写得好,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史称他“两岁涉四方,十二称文章,束发侈结交,鸿巨竟誉扬。”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

  不仕满清,救国危亡

  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清朝开国以后,很快沿袭了明朝制度开科取士,冒襄一次也没有参加。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给冒襄,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在水绘园人们可以看到,冒襄的客厅叫“壹默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显得极有骨气。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20余人,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自冒归隐水绘园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东林、复社、畿社诸友,先后参与交会的300余人。一时间水绘园内宾客云集,盛况空前,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江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

  才子佳人,缠绵爱情

  说到冒襄,不能不提到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冒辟疆早前结识的陈圆圆的“姊妹”、原南京秦淮河上的南曲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名白,又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

  小宛至冒家后一洗铅华,甚至屈己似仆婢,凡事亲力亲为,平常操办日常琐事,井井有条。且厨艺过人,今扬州名小吃董糖和董肉皆由小宛首创。她生性温柔,知书达理,还督促冒襄的儿子读书。但好景不长国破家亡、战乱流离的苦难接连落到这个弱女子身上。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董小宛随冒襄为避战火而逃难,流离颠沛,历尽磨难。途中冒襄患病,小宛一路不眠不休照顾。“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这般辛苦侍疾、令人感动!然而生病的人性情烦躁,冒襄动辄易怒,常无故打骂小宛,小宛“惟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幸有小宛舍命服侍,冒襄终得病愈,然而小宛却积劳成疾,1651年正月初二,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

  如何评价冒襄与董小宛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水绘园前院长徐琛说:“冒襄与董小宛在寂寞中度过一生,却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盐商汪之珩为冒襄建‘水明楼’就是明证,当代有不少作家为冒襄和董小宛写了许多怀念的作品,足见他俩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难,确实不幸,但这些不幸是社会大变动造成的,是国破家亡带来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艳中,就数董小宛的命好……。”冒襄对董小宛没有始乱终弃,感情始终如一,这在他写的《梅影庵忆语》中表现得很充分,对她的贤慧与美德大加赞扬,说自己的一生清福在与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尽,董小宛得到了名士的立传褒扬,美名流传下来。

  赈济灾民,家资耗尽

  冒辟疆一生支持难友、赈济灾民数十年如一日,以致家资耗尽,家庭生活十分窘困。崇祯十三年(1640),从山东至浙西,赤旱千里,飞蝗蔽日,如皋斗米千钱,哀鸿遍野。冒襄率先捐家产赈济灾民,在如皋四门设粥厂施赈,每天黎明即起,“凌冰冲风”,与同志仆从“诣厂与诸乡耆尝粥糜之厚薄,量米数之出入,核饥民之多少,稽众役之劳怠”,对物资、人力进行管理工作。而除了每天接触这些人数超过三千的灾民,冒襄还要对县内“窭者、瘠者、老者、幼者与真疾病者”,一一亲自登门访察,只要访察后合乎实情,就按日或按月分给米钱。前后历时5个月,救活10多万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进入垂垂暮年的冒襄患有腿病,耳朵失聪,但由于贫穷,不得不靠卖字维持生计,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甚至还到南通狼山去卖字。他在《卖字五狼山偶成三绝》中写道“七十何所求,而况当八秩!渊明拙言辞,吾以托之笔。”1693年贫病交加的冒襄逝世,享年83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