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5:34:35 首页
导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亲自抓的一项文化重点工程。全书共有一百二十卷,记事上自伏羲氏,下至明亡,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因为亲自抓,于是抓得细,据说,书每成一卷都要抄好进呈御览,乾隆极负责任,沙里披金,留下了一千九百多条批注,十五万字之多,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
乾隆江山坐得好坐得稳坐得久,读书当然也读得大胆别出蹊径。在他眼里,尧帝最有水平,因而是所有皇帝的学习典型。他欣赏尧帝什么呢?置谏鼓,立谤木,虚心纳谏,让提意见的人当面击鼓,还可以在意见簿上留下真姓大名。一个人、一个政府,无论做什么,听取意见大概是最主要的。
乾隆看皇帝:对李世民赵匡胤也是要批评的
乾隆读书广泛,但也有重点。他的重点自然是那些和他担当一样角色的皇帝们。他是以欣赏的角度看李世民的。他对唐太宗有如下的评价:一是唐高祖李渊没水平,如果他将李世民选为太子的话,就不会有玄武门事件。要是李建成继位,那么,乾隆断定,唐也脱不了隋的命运,绝对短命,所以责任还在唐高祖;二是李世民尽管目的正确,但达到目的的手段却有违做皇帝的职业道德,要是人人都像他这样(后来明成祖确实学样),那整个社会岂不是乱套了?
因此,他对唐太宗也就比较挑剔。我们仅举李世民想看起居注的故事,看看乾隆的反应。贞观年间的一天,李世民对褚遂良说:你负责记录我的言行,你都写了些什么啊,我能看看吗?褚答:这个恐怕不行吧,我们史官有规矩的,好的坏的都要记下来,这样和您说吧,这也是一种监督,因为要传下去给后人看的。李世民明知故问: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要记下来吗?褚答:这个当然,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时,边上的黄门侍郎刘洎插嘴:即便褚遂良不记下来,天下的人也都记着它呢。自然,李世民不死心。有一天,他又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我想看一下国史,了解我以前做过的不妥当的事,作为今后的教训,你拿来给我看一下。房真的很为难,皇帝想看一下国史,有错吗?可是,李世民明明是想打擦边球嘛。怎么办呢?李世民的这个心事,估计整个唐朝的干部群众都知道了。这时,谏议大夫朱子奢开始行使他的本职权力了:您好不好其实自己应该知道,您看一下起居注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但是,您想过没有,如果把这个规矩传给了后代的子孙们,有的人就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短处,那时,就会有史官被诛杀,那么,哪个人还敢直言呢?千百年后,这些记载还怎么能说得上是真实可信呢?也许是有心结,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上很固执,一定要看,非看不可!房玄龄他们绞尽脑汁,真要看,他们不执行,都要死,那么,就让他看吧,但是,全本绝对不能给他看的。于是,李世民看到的国史是删节后的。
乾隆对此的评论,倒也没有长篇大论,大意是说,我们做皇帝的,有意想不到的赞美,也会有求全责备的毁谤。作为人君,只要用心去做事就行了,怎么可以每天喋喋不休地和天下人辩论是非呢?对于和李世民同样类型的皇帝,乾隆基本上是同一个态度。赵匡胤陈桥兵变,对这种黄袍加身取得天下的手段,乾隆极不赞同,对杯酒释兵权,又多为赞赏,但他是从英明决断、勇敢有为这个角度来分析的,并不像有人评论说宋太祖耍的是雕虫小技。乾隆这样辩证分析:就取得政权的方式看,是下三滥;就治理政权的手段看,是大智大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