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37:01 首页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清盐商》引起了扬州人对剧中那段历史的重新审视,扬州文史专家李友仁先生通过对《清宫扬州御档》和《清史》的解读发现,其实剧中所涉人物、事件,在那个年代的扬州都是能找到原型和背景的。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李友仁先生。
剧情背景
一本奏折引发“两淮盐引案”
“两淮盐引案”是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件贪污案,是由一本奏折引起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初五,刚上任没多久的两淮巡盐御史尤拔世,向乾隆皇帝发了一本重要的奏折,称其前任应该向户部上交60万两银税,但却只交了27万两,剩下的30余万两银子不知所终。
当时大小金川战役正处在胶着之际,每日所耗军饷粮草甚大,30余万两银子对国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一张奏折的递上,可以说正中乾隆的下怀。乾隆命人调查之后发现,此案涉及几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官商勾结侵吞税银达千万两之多。
乾隆震怒之下,下旨严查,盐运史卢见曾被革职查办,纪晓岚也受到牵连。
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六记载:两淮盐引案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统勋将案情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王昶转身就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与卢见曾是姻亲,卢的孙子卢荫文娶纪晓岚长女为妻。纪晓岚得知此案案情后,担心卢见曾一旦被查出有罪必殃及儿女,搞不好自己也会受到牵连,于是将一包盐、一包茶包入信封传信。
信辗转到了卢见曾手中,卢见曾不解: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嘴里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乾隆追究到知情者头上时,纪晓岚讲出了实情,被降罪革职发配新疆长达三年。
追剧找原型
剧中人物:扬州盐商总商汪朝宗
原型:“一夜堆盐造白塔”的江春
江春,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清代著名的客居扬州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四十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戴孔雀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枝,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
剧中人物:两淮盐运使卢德恭
原型:纪晓岚的姻亲卢见曾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历任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形貌矮瘦,人称“矮卢”。他不仅勤于吏治,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时人评价其“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 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刻有《雅雨堂丛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锒铛入狱,后病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乾隆念及卢见曾年近古稀,深受牢狱之灾,又颇有功劳,许保留其全尸。
卢见曾死后三年,刘统勋上书乾隆,一方面陈述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一方面指出扬州官员和盐商奏折中有不实之词,为卢见曾平反。其实当时盐政虽有亏空,却都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致”,加上案件背后更有京中权贵的身影在,卢见曾虽然有责任,但罪不至死。
剧中人物:两淮巡盐御史阿克占
原型:上奏引发“盐引案”的尤拔世
据史学家考证,尤拔世也并非什么清廉之官,只不过是因为初到两淮,不知两淮官商关系盘根错节,一上任便向盐商索贿,碰了一鼻子灰,因而盛怒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将堵着两淮盐税窟窿的白纸捅开,却不知由此掀起了一场乾隆时期官场、两淮盐业史上的腥风血雨。
剧中设置:两淮盐运使办公衙署
原型:国庆路上的“运司衙门”
原运司衙门在扬州老市政府所在地,大门朝东,在国庆路上。今仅存门楼,门楼上方有“两淮盐运使司”匾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是扬州盐商时代兴盛的见证,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儒董仲舒,原址曾留有董井和古宅。盐运使,官名,始置于元代,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皆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足显盐务在扬州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剧中设置:两淮巡盐御史办公衙署
原型:盐院,原址在今皇宫广场
盐院是当年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两淮巡盐御史的官署,又称两淮巡盐察院署、两淮巡盐御史廨署、盐漕察院、察院,位于今皇宫广场所在地。两淮盐政由两江总督兼任以后,盐院遂成废署,但两江总督来扬巡视盐政时,仍常驻节此地。
据扬州文史专家王虎华介绍,如今,原盐院建筑均已不存,仅留两三处残骸:一是盐院东围墙墙基一组,二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万寿宫遗物),三是皇宫广场住宅小区的东北隅,有少许假山,疑似原盐院内桃花泉书屋邻近假山的遗存,移置于此。
因为盐院的缘故,其西侧、东侧及门前的道路便被命名为院大街、院东街和院前街。院大街、院前街不复存在,而院东街还一直保存着。
更多扬州元素
剧中多处
提到扬州书院
《大清盐商》中多处提到扬州的书院。
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扬州书院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而严格意义上的扬州书院始于宋代,到了明清又有了较大发展。而多位两淮盐运使、两淮巡盐御史对扬州书院的发展功不可没。
维扬书院明嘉靖五年(1526),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始,其后,巡盐御史徐九皋、陈蕙、洪垣、彭端吾、杨仁愿等数次修复。
甘泉书院明嘉靖五年(1526),巡盐御史朱廷立所建。
安定书院巡盐御史胡文学创建于康熙元年(1662),雍正十一年(1733),巡盐御史高斌、盐运使尹会一重新扩建。
梅花书院始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清嘉庆十三年(1808),两淮盐运使阿克当阿在梅花书院后面的空地上兴建了文昌楼,以扩大梅花书院的场地,使其成为举人们会文课试交流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