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考古有哪些重要发现?

2018-01-11 21:38:39 首页

  2014年,中国考古又有一批重要发现,或改写了历史,或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失误,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考古发掘有许多是跨年度进行的,准确的结论有待于考古发掘的结束和研究的进展。

  1.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

  2.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出土部分遗物。

  3.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青铜车轮。

  4.广西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石铲。

  5.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出土铜鼎。

  6.陕西西安少陵原韩休墓壁画——山水图。

  7.江苏淮安盱眙泗州古城一角。

  8.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镶嵌绿松石车軎。

  许昌人2号头骨 许昌人遗址又有新发现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又有重要发现。9号探方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又在西部约3平方米的范围内,新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包括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面骨和颅底骨等。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这批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分布和2007年年底至2008年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化石相距较近,属同一地层,地层年代经测定距今10万年左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和赵忠义高级工程师现场观察,确认是一新的古人类头骨,专家们建议将其命名为“许昌人2号头骨”,以区别于2007年-2008年度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

  许昌人2号头骨和1号头骨同样重要,它不仅为遗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员,而且在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相印证和参照,最大限度地修正以往已取得的认识。例如之前发现的许昌人1号头骨的脑量非常大,现在通过2号头骨脑量的测量对比,可研究这种现象是个例还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尤为重要的是,在许昌人2号头骨内壁发现有成组的石片划痕,可能是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

  2014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0个考古发掘年份,已发掘面积近450平方米,完成发掘的面积仅为12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面积可达30000平方米以上。目前正在发掘9号探方以西且与之相邻的13号和14号探方,因为这两个探方仍在被推断的埋藏人类化石的范围内,发掘者期待着新的古人类化石的出现。

  鸽子山遗址 出土万余件石器时代遗物

  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又有丰硕成果。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中,于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9000多块被火烧烤、表面龟裂变色的烧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细石器类石器、200多件磨制石器和磨盘、磨棒等磨食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少量装饰品,鸵鸟蛋皮制作的半成品工艺品,石质工艺品的毛坯,以及大量食草类哺乳动物牙齿和骨骼。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东麓台地中段,西北东部三大沙漠、荒漠草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目前已发现15个文物点。自1984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以来,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对其进行过三次调查和小面积发掘,先后采集、发掘各类石制器、动物化石2500多件。2006年,鸽子山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惠民研究员研究,鸽子山遗址大约距今12700年至8000年,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文化转型期。2014年鸽子山遗址出土的遗物密度较大,石器器型丰富,且多种生产工具及制作技术共存,表明鸽子山先民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和行为能力的大幅提高,为古人类狩猎、采集以及原始农业的技术储备与转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大龙潭遗址 大型石铲祭祀场现身

  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主持的隆安县大龙潭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迄今广西最大最完整的石铲祭祀遗存,出土完整的石铲近百件,还有相当数量的较大的石铲碎片。

  以大龙潭遗址命名的大龙潭文化是一种以大石铲为主要特征的桂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大龙潭文化以石铲数量为最多,制作精致、美观、规整,造型较为复杂,大多通体磨光,尤以小柄双肩者的数量居多,其大小,厚薄、硬度都有较大差异,以硕大者居多,有的根本没有生产实用价值。

  此次出土的石铲与此前在大龙潭遗址发掘出土的石铲放置方式大致相同,一是石铲大多刃部朝上,柄部朝下;二是多数石铲面朝东北,且面部向东北略斜;三是虽非排列整齐,但局部仍有规律可循;四是石铲大多为单独放置,也有部分是两件或三件叠压在一起。这种现象可能是原始社会晚期某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遗迹。它在桂南地区屡次发现,表明当时桂南地区存在这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

  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青铜车轮

  凤雏遗址 西周青铜实体马车首次面世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贺家村附近进行考古勘探时,在凤雏遗址附近发现一座大型车马坑,出土了一乘青铜实体马车。

  陕西岐山凤雏遗址甲组建筑是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基址,是以门道、前堂和过廊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由回廊相连接的二进院落组成的四合院式大型建筑,总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这次在其附近发现的青铜马车长2.4米,宽1.8米。不仅体积大、青铜含量高,而且整个车轮完全是青铜实体,车軎、銮铃都镶嵌有绿松石,极其华美,极为罕见。车前还有3匹或4匹马的骨骼,说明此车马是用于殉葬的。专家推测这乘青铜实体马车可能是当时的观礼车,主人可能是诸侯以上的人物。

  凤雏遗址青铜实体马车的出土,对于研究凤雏遗址和整个周原遗址的性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毛家坪遗址 见证“中华第一县”

  甘肃甘古毛家坪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再次发掘。从目前勘探和发掘情况,可知该遗址保存比较完整,面积约60万平方米,墓葬近千座。截至2014年,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19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容器51件,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发掘车马坑4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座出土驾车3辆,驾马10匹,系贵族出行车辆;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

  2014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次考古发掘和出土的有铭文青铜器和车马坑发现的大量实物资料,把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西周时期,开了考古学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毛家坪遗址的规模在整个渭河上游实属罕见,文化遗存以周秦文化为主,年代从西周延续到战国。从年代、地望及遗址的规模分析,毛家坪遗址极可能是秦武公设冀县的县治所在。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攻伐当地戎人后建立了冀县,为秦国最早设立的县,是郡县制的起源,堪称“中华第一县”。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出土铜鼎

  韩休墓 唐代最早的独屏山水画出土

  2014年11月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报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的唐代名相韩休夫妻合葬墓抢救性发掘业已结束。此墓虽已被盗,但仍出土了墓志、侍女俑等百余件文物,更发现了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见的精美壁画。

  韩休夫妻合葬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平面形制呈“刀把”形,坐北向南。南北总长约40米,墓室底部距现存地表深约10米,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6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组成。甬道两侧绘有仕女图、宦官抬箱图等壁画。墓室四面和墓顶绘满精美的壁画,尤以北壁东侧山水图最为珍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考古队队长刘呆运认为,该墓山水图是目前考古发现唐代最早的独屏山水画。在山水绘画史上,南北朝时期以写意为主,景小人大;唐代开始写实,景与人的比例渐趋协调,但是缺少实物资料的发现;宋代以后,完全写实。“该幅山水画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而且将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提前至唐代。”

  据出土墓志,墓主韩休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二月,韩休罢相,转为工部尚书。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五月卒,年68岁。

  韩休为官清廉正直,文采颇优,工于文词。代表作有《奉和御制平胡》、《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祭汾阴乐章》等,还著有乐曲《南羽吕》。其子韩滉为唐德宗时宰相,其绘画作品《五牛图》誉满天下。

  泗州古城 330多年后重见天日

  由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主持的江苏淮安盱眙泗州古城,在被肆虐洪水深埋水下330多年之后,经过考古工作者3年多的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据文献记载,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时毁于战乱,唐代重建,曾是淮河下游的重要都市,有着“水陆都会”之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一场持续70多天的暴雨彻底淹没,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截至2014年,已基本确定了泗州古城遗址的范围、结构和布局,可以初步窥见古城当年的繁华景象。同时,泗州古城的一大批珍贵文物也随之重见天日。有专家学者认为泗州古城较之庞贝古城更具丰富的文物和历史积淀,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和潜力不可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