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疑云:希特勒是如何让青年人拥护他的

2015-01-16 14:56:24 首页

  对纳粹运动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定义:极权主义的、国家主义的、种族主义的。它们都反映了这一运动的重要特征。但纳粹运动还有另一个根本属性,即这是一场青年运动,青年人是纳粹运动的主体。在通向纳粹的道路上,德国青年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3年纳粹攫取德国政权时,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后任装备部部长的阿尔贝特·施佩尔27岁,盖世太保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32岁,约瑟夫·戈培尔35岁,都是青年人。年纪稍大一些的是赫尔曼·戈林,也不过40岁,希特勒本人到这一年四月也才44岁。根据戈培尔统计,“纳粹党领导层的平均年龄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都是34岁”,德国当年的全国平均年龄是44岁。纳粹运动一开始就成为一场年轻人的专政。

  德国青年投身纳粹运动并非挑唆、指使和蒙蔽的结果,它有着强大社会基础。20世纪之初,德国青年在柏林附近成立了一个带有漫游性质、叫做“候鸟登山协会”的青年俱乐部,这场运动也被称为“候鸟运动”。其理念就是反对日益强盛的工业文明,回到自然与土地的怀抱。

  候鸟运动是德国青年运动的先驱。它迅速演变为社会运动,因规模越来越庞大,理念出现分化,1907年该运动分裂。到一战前夕,德国青年运动演化为全国性运动。1913年11月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统一的“自由德意志青年联盟”,发表“迈斯纳宣言”——“出于自己的目的,在自己的责任面前,自由德意志将以其内在的真实性塑造自己的生命,为了这种内在的自由,青年在任何情况下都参与到一个共同体中”。

  虽然运动与纳粹无关,但运动所宣示的土地观念与“血与土”的文学观念一致,共同体意识又与德国国家主义思潮高度吻合,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纳粹运动的基本要素。尤其“一战”以后,这些青年们根本不对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战后成长起来的大多数青年成为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仅少数人成为和平主义者。纳粹运动兴起之后,1926年成立的希特勒青年团——德意志劳工青年联盟收编了其它青年右翼组织,德国青年进而又蜕变为狂热的纳粹分子,成为制造德国动乱的主要力量。

  希特勒青年团公开号召共产党青年:“……公开站到我们德国工人青年团(即希特勒青年团)这边来,同我们一起为反对旧制度、旧秩序、陈腐的一代而斗争吧!”大批青年倒戈加入“青年团”。1929年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告诉三万名狂暴的冲锋队队员:身上的褐衫是光荣的象征,未来将会有数百万人希望穿上它。希特勒曾经规定,只有纳粹党员才能加入冲锋队,冲锋队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党卫队。

  德国青年们之所以热衷加入这种集体化、准军事化的队伍,除了经济衰退无所事事外,冲锋队统一的制服和纳粹徽章给他们带来尊严感,而长筒靴更能带来权力和统治的欲望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不加控制的青春欲望,很快演变为暴力和兽行。

  在柏林冲锋队中,近90%的人都在30岁以下,他们集合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凝聚成一支洋溢着军国主义、理想主义和反社会的青春“暴徒队伍”,严重冲击了德国的社会秩序。

  纳粹思想还渗透到了军队中。1930年,德国国防军有三名年轻军官在军队中宣传纳粹理论,表示今后将支持纳粹党篡夺军权的行为——国家军队的军官公然表示支持一个政党,军队的任务不再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堕落为政治的掮客和党派的主人”,变成实现希特勒野心的政治打手。

  自由主义是国家主义、专制主义的天然敌人。独立和理性的思考,是维护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的有力武器,它不依附于权威,也不屈服于权力。但德国青年为了虚妄的国家主义理想,为了满足幻觉中的种族主义想象,他们自动抛弃了欧洲古老的自由主义传统,甘愿臣服于领袖意志之下,反对理性思考,不容忍任何异议。他们的口号是“冲锋队,前进!扫清街道!杀死犹太人!”制造了大量的社会动乱事件。

  在1933年纳粹掌权前,青年团的人数大约为10万人,到了“二战”前夕,则高达887万人,其中包括10至14岁的德意志男孩女孩。他们的入团仪式“充满了宣誓和祈祷,充满了对元首、祖国的忠诚和服从的庄严勉励”。青年团的座右铭是:“元首,下命令吧!我们服从。”

  德国青年摆脱了青春的羁绊,奔向的却是死亡,不仅滥杀无辜,在“二战”中阵亡的约900万军人中,大部分都是青年,更为可悲的是:几乎第三帝国犯下的所有罪行都留有德国青年的身影。臭名昭著的罪犯鲁道夫·赫斯、海因里希·希姆莱、阿道夫·艾希曼等等,都曾经参加过青年运动。

  整整一代德意志青年,在他们洋溢的青春里分泌出了法西斯主义的毒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