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5:34:49 首页
在国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提出了一些引人关注的看法。在颇有影响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作者在第一章和第六章里,都一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认为“战争的起因和战场都不是世界性的。战争中所发生的民族对抗是欧洲的民族对抗;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交战国的阵线,与欧洲列强因帝国利益不同而形成的真正阵线并不一致,也与欧洲以外各国因野心不同而形成的真正阵线并不一致。有人将战争的起因说成是世界性的,因此也将它的起因追溯得较远……有这样的说法: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发生的战争,一定会表现出"帝国主义矛盾"—这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这种理论要求将这次战争说成是世界性的”。
的确,在欧洲学术界、特别是在英国史学界,有不少学者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他们宁愿把它看成是一场“大战”(The great war),而不是一场“世界大战”(The world war)。同时,由于这场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的问题;在战争中相互对垒的双方主要是欧洲国家;大战的主战场也主要是在欧洲。所以,这场“大战”只能被称之为“欧洲大战”。
早在大战结束不久的1924年,英国出版的、由古奇和坦帕雷主编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的重要文件集,其书名中便没有“世界大战”的字样,而是笼统地将它定名为《关于战争起源的英国文件集》。同年,战时英国首相阿斯奎斯也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名为《大战的危机》。1933年,另一位战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出版了他的《战争回忆录》。
至于在英国学术界到底谁是第一位认为这次大战具有“世界性”的学者,现在的确很难考证。笔者在翻阅由巴巴拉·塔奇曼所写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阶段的名着《八月炮火》时,注意到有一个叫亨利·威尔逊的人,他于战争爆发之前在其日记中写道:“一想起世界上前所未闻的最大的一场大战,不出这个星期就要打起来了,真叫人感到既光荣又可怕。”也许这位绅士堪称最早认为这次大战具有“世界性”的英国人吧。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是由德国哲学家E.海克尔于1914年9月20日首先提出来的。海克尔认为:毫无疑问,从这场令人恐怖的“欧战”特点和进程来看,它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有趣的是,在美国和原苏联学术界却一致认为:这场1914年爆发于欧洲的大战就是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系统性研究,从1918年11月大战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在1928—1934年间,美国出版了一套八卷本的文件集,书名中就明确使用了“世界大战”一词,全称为《有关美国对外政策的文件:1914—1918年世界大战》。该书是美国官方正式出版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外交文件集。
在原苏联,学术界和政界一样,从一开始就认为1914—1918年间的“大战”是一次“世界大战”。还在大战尚未完全结束之际的1918年7月,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吸收大战中的一些重要战役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批准建立正规化红军时指出:应以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实效来建立一支新的军队,而这一点“只有在有计划地应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军事科学时”才有可能。1919年3月,在俄共(布)召开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第二个党纲中又指出:“必须最广泛地采取与运用最近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和技术经验”,再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提及最近的那次战争是一次世界大战。
此后,苏联学术界所出版的一些专着和文集都明确地在书名中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其中有影响的早期着作有1924年出版的、由A.M.扎伊昂奇科夫斯基主编的《1914—1918年世界大战(战略概要)》,1938年出版的、由A.H.德拉扎尔所主编的《1914—1918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图册)》,1938年到1939年出版的、A.M.扎伊昂奇科夫斯基主编的《1914—1918年世界大战》等。
在这些着作的影响下,原苏联学术界一直都认为1914—1918年的大战是一次世界大战。这种观点对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当有些中国学者看到《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时,不少人还认为这是一种“新观点”。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更为透彻地认识战争的进程及其影响,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4月6日美国参战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争夺带有争夺世界霸权、扩大和巩固殖民帝国的性质,但更为直接的还是表现为解决欧洲列强间的领土纠纷,如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独立与重组等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欧洲霸权问题。这样,不仅使得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而且交战双方基本上也是欧洲国家。
在同盟国阵营中,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土耳其此时在欧洲巴尔干地区也占有着大片的土地。在协约国阵营里,1917年4月份之前参战的国家除英、法、俄、意外,还有葡萄牙、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圣马力诺、日本和汉志(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
在这些国家中,除日本和汉志外,都是“正宗”的欧洲国家。汉志在大战前为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于1916年10月在协约国的帮助下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后,才向同盟国宣战的,其影响和作用可想而知。日本虽在20世纪初崛起为地区性大国,而且又是英国的盟友。但它在参战后,只是为了在亚洲扩大其利益,并未直接介入欧洲的战争,也没有给协约国提供多少军事援助。在1914年12月,英国驻日大使格林曾认为日本“已根据我们的要求,在试着尽自己的职责了”。但在三年之后,他认为协约国并未得到日本的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因此,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中,战争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它是一场欧洲的内部战争”,其“世界性”不明显。
但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这场大战便由欧洲阶段过渡到了全球阶段,大战的世界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美国着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的那样,“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开战,到事实上从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
随着美国的参战,巴拿马、古巴、希腊、暹罗、利比里亚、中国、巴西、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海地、洪都拉斯等许多亚非拉国家也投入了大战。笔者认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这一阶段时,这场因争夺欧洲霸权的大战才开始演变成为“世界大战”。
不仅如此,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当时对力图摆脱殖民压迫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而言,其影响程度是非常深远的。有学者就这样指出: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还导致了一种立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和列宁的革命口号就其影响而言是被广泛接受的。因此,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为全球阶段。
综上所述,在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191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同时又了解到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的影响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虽然有些英国学者一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但笔者仍赞成把他们所认为的那场“大战”或“欧战”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从它的全过程来看,这场战争的“世界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是到大战的第二阶段才充分体现出来的。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的近三年时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很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