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9:01 首页
商朝灭亡后建立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延续近 800年。作为奴隶制国家的西周延袭了 275年,周王室指挥的对外征战一直不断。东周进入了春秋战国阶段,更是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频繁进行征服和兼并战争。直至东周灭亡后,秦国进行了几十年战争最后统一了中国,国内获得短暂的和平。
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此时统治集团的主要经济收入,由奴隶生产改成由农民缴纳租税,封建社会的战争的形态也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有了改变。
周朝建立之后,天子也经常率领军队出征周围的部落和小诸侯国,不过已远不像商朝那么频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周朝墓葬中很少能发现殉葬的奴隶,其国君似乎比商朝仁慈。
周朝对奴隶的屠杀减少,当然不是由于当权者发了善心。西周的统治者一样是奴隶主,只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同商朝有了变化,对奴隶的压榨手段也就显得和缓些,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有所进步的体现。
了解一些西周历史的人,大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其中讲的是周天子在首都镐京(就是如今的西安)及其附近平时建立烽火台,一旦有敌人进犯,便白天放烟、晚间点火报警,让几百里的各个诸侯出兵来救援。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周王周围只有少数卫队,并没有多少常备军。
西周时期,当权者的主要生活来源不是直接靠榨取奴隶的劳动,而是要诸侯国进贡。各诸侯国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对奴隶的残害有所减轻,虽然强迫他们干活,却一般不再用他们殉葬,这样就不必像商朝那样大量补充死去的奴隶,也不必总是发动战争去抓俘虏,战争也就不像商朝那样频繁。
据历史记载,自周成王起几任君主农闲时还曾亲自集合军队出征,或讨伐不及时进贡的诸侯,或显示兵威。自周厉王起,几代周王长住深宫不再出征,只偶尔派贵族统兵征伐分散弱小的周边部落。公元前 771年,西北的游牧部落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此时周室又用烽燧发出警报,被戏弄过的诸侯不肯救援,结果首都仅几天便被游牧部落攻破,随后被焚掠成一片废墟。周朝的平王被迫将首都迁到洛邑(今天的洛阳),后来的史书上将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东周的天子权威扫地,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华夏大地进行了持续 550年的混战才迎来秦始皇的统一,这段时间便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史书称“春秋无义战”,意思是交战的各方都不是正义的,目的都是征服、扩张和掠夺。不过若是仔细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同商朝和西周时已有很大区别。商朝的战争主要目的是抓俘虏当奴隶,西周的征战主要是威慑诸侯,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兼并土地。为什么战争目的有这种区别呢?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战争总是出于经济原因,经济的形态变化必然会使打仗的目的和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在公元前 5世纪,即春秋向战国时期过渡时,中国的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奴隶主感到原来的奴役方式行不通,于是让大量奴隶变成自耕农,在收获时向自己交租子,各个诸侯国的主要收入变成了农民的租税。这种生产形态,表明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
以“三家分晋”变成赵、魏、韩三国,中原大地进入了战国时代。这时诸侯国的统治者想增加收入,想更好地享受,便不需要发动战争去抓俘虏当奴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自己控制的地盘,让更多的农民给自己交租税。这样的战争,已经不像奴隶制时期那样残酷,占领一个地方往往不需要屠杀,只要当地人继续向自己交租税就可以。奴隶社会时军队征服一地,俘虏政策通常是杀光没用的老幼,只留中青年人作为奴隶劳工。
春秋时期和战国末期之前,华夏大地尽管战争连年不断,由于战争手段变得温和一些,人口还是由春秋初期的几百万人增加了几倍。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前,战国七雄的总人口达到 2500万以上,只是秦国在征服六国时战争手段又显得要残酷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