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曹魏皇权的衰亡与司马懿的最终抉择

2021-09-06 11:59:15 首页

  一、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明帝曹叡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三十多岁时就死掉,所以他在后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他在当皇帝的时间内没有积极培养皇族子弟,没有帮助皇族子弟逐步剥夺军政大佬们的权力。直到快死之时,却妄想通过一纸诏书,用所谓的辅政名单让皇族成员控制帝国主要军政大权,他也把他那一纸诏书想得太了不起了。于是魏明帝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自然而然的遭到了被否定的命运。

  对于这种结果,许多人充满了遗憾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假如这个辅政名单能变成现实,那司马家族就无法篡夺曹魏政权了。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约忘了一个事实,在皇族势力衰弱、豪门势力巨大的背景下,这份辅政名单如果变成现实,恐怕只是使皇族与豪门之间的矛盾提前激化罢了。在这种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拟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辅政名单。这个辅政名单,必须得体现着皇族的利益,也得体现着各大豪门的利益。于是皇族只派出一个代表当辅政大臣,但因为他是代表着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须得当帝国首席执政官。在这种背景下,曹爽做为一个皇族的幸运儿遂一步登天了。

  一方面出于政治的平衡术,所以皇帝需要再选一个辅政大臣牵制曹爽。另一方面因为曹爽并没有过人的才能、威望、资历,所以皇帝需要选一个辅政大臣协助曹爽工作。这个辅政大臣应该选谁呢?显然不能再从皇族中选取了;既然如此,那这个辅政大臣自然就只能是司马懿了;因为帝国内再也没有一个人的资历、威望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因为司马懿在13年前,就曾给魏明帝当过辅政大臣。但魏明帝对司马懿显然怀有一种无可去除的戒心。这绝不是因为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值得他怀疑。事实上,司马懿此前的所有行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范,换而言之他是帝国的栋梁,做事又完全循规蹈矩。一切仅仅是因为,司马懿所代表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司马懿的兄弟子侄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仅从司马家族的影响来说,就足以让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马懿历任务军政要职,其人脉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国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势力与影响,加上其家族的影响,更让皇帝一百个不放心了。问题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员辅政方案无法实施,那选一个军政元老辅政,不选择司马懿又能选谁呢?因为帝国现在实在没有一个人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已知生命无多的魏明帝,显然已无力做更多的选择了。于是他只有接受了曹爽与司马懿辅政的名单。

  二、魏明帝对刘备的模仿

  面对这种难以更改的事实,魏明帝只有在临死前再演一场感人的大戏了。当司马懿来到他面前之时,病卧在床魏明帝对司马懿说:“我一直忍着这口气,就是想等你回来,现在你回来了,我终于可以放心了。”说完后魏明帝让自己儿子搂着司马懿的脖子说:“我把我儿子托付给你了。”真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大戏,但他显然只是一场感人至深的戏罢了。因为魏明帝最初根本没有打算把自己儿子托付给司马懿,更主要的是,后来魏明帝也是让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马懿之上了。

  不过这一切,我们实在并不应该去太计较;因为在政治场上,从古到今都是由各种或真或假的表演构成。一个皇帝能这样对一个臣子,即使是在做戏,对臣子来说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荣誉。所以司马懿说了:“您小的时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负给了我;我从没有辜负过先皇的嘱托;现在您把自己儿子托付给我,我也绝不会让辜负您的嘱托。”那一年是公元239年。司马懿能成为诸葛亮吗?也许能!问题是:魏明帝显然不是刘备;先皇不是刘备,而奢求臣子象诸葛亮,那实在是一种奢求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备在临死前,也是对诸葛亮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任;最后却让一个草包皇亲凌驾于诸葛亮之上,而这个草包皇亲还一个劲的排挤诸葛亮。那诸葛亮又该怎样办呢?如果诸葛亮不变成司马懿,那就只能从政治舞台上渐渐消失影响了。

  三、魏明帝为什么不能成为刘备

  刘备在托孤之时,对诸葛亮也是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信任。但不管怎么说,刘备最终显然是让诸葛亮成为帝国第一执政官,全权代表后主刘禅管理帝国事务。魏明帝对司马懿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信任之后,却是让一个草包皇亲凌驾于了司马懿之上,而这个草包皇亲更把司马懿排挤得一退再退。单从这件事的结果去看,我们的确可以说魏明帝缺乏刘备的胸怀。问题是历史显然不能这样简单的去看。

  魏明帝的确不是刘备,问题是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这绝不是说司马懿的人格、品德不如诸葛亮。一切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所以刘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诸葛亮没有当乱臣贼子的实力。而司马懿不但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更是一个豪门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潜在的军政集团首脑人物;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有着足够的实力威胁皇权。我们先从家族的背景分析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区别。司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马朗早死外,其余七兄弟都也在帝国担任着各种职务,而司马懿与三弟司马孚更都是帝国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魏明帝死时,司马懿已59岁了,司马懿有九个儿子,这些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并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了。单看司马懿的兄弟、儿子,就足够称得上人多势众,如果加上司马懿的侄子们,再加上司马懿的其余亲戚,其家族的影响实在足以称得上声势浩大了。

  诸葛亮与此相比,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单门独户、人丁稀少了。换而言之,司马懿在挑战皇权之时可以从家族内吸取到足够的力量,而诸葛亮显然缺乏这种背景。我们再从履历上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的差别。诸葛亮从未独当一面的担任过军政要职;在刘备死前诸葛亮主要是刘备的助手身份存在。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从没有机会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而司马懿在魏明帝之时,征孟达、公孙渊、对抗诸葛亮,都是以独当一面的统帅身份存在着。虽然司马懿并不敢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军政集团,但这种履历加上他的资历,使司马懿想实现这种野心时自然有着太多的便利条件。魏明帝自然不是刘备;而司马懿也绝不是诸葛亮。这绝不是源于他们的道德、能力,一切仅仅是源于他们所处于的背景不同罢了。

  四、一心想当大哥的曹爽

  最初,曹爽因为司马懿在帝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威望;所以对司马懿一直报以尊重、谦恭的态度。司马懿也因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所以对曹爽一直也报以尊重、礼让的态度。他们这种做法,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局面一直保持下去,那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番样子了。但在利益面前,是没有什么温情可言的。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晕,那是千古名言!芸芸众生有谁能真正拒绝利益对自己智力的腐蚀呢?大约只有真正的大智慧者。

  曹爽之所以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仅仅因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抛开这种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资历、表现,说什么也没有机会、有资格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对此曹爽最初也非常明白;但渐渐的,曹爽开始忘乎所以了。加上曹爽所亲近的人,实际上都是急近功利的浅薄之徒,所以他们都劝说曹爽应该把司马懿挤到一边去;于是曹爽遂玩了一个小把戏把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曹爽让皇帝封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更尊崇司马懿了,实际上却剥夺了司马懿的应该拥有的权力。司马懿面对曹爽这种小把戏,那真是又气、又恨、又憋屈。但司马懿却只有对此做出让步,因为司马懿此时对前途恐怕是充满了恐惧。早在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爬上了人臣尊荣的顶点。一个人已爬到了人臣尊荣的顶点,再向上将是什么呢?当年李斯处于这个阶段之时,想起了自己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物禁太盛”。于是顿时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人都想爬到如此高的地方,问题是:爬上之后呢?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只有对曹爽表示退缩。

  魏明帝死后,帝国两大辅政之臣相争结果;竟然是如此的滑稽、出人意料,一个草包的皇亲、在几个政治暴发户的支持下,竟然一举打败了老谋深算的、资深望重的司马懿。这次胜利,对曹爽的影响也许是非常深远的。因为曹爽在这次胜利中终于找到了自信,所以他沿着这条路开始越走越远。在《水浒传》中,梁山最早期的大哥是王伦;这位老兄一直有独霸梁山的雄心与抱负。但这位老兄,实在没有与此相匹配的能力;所以这位老兄见到能力、威望、影响比自己强的人,都报以一种本能的恐惧与排斥。于是林冲被这位老兄欺负的那是一忍再忍,忍了还忍。

  如果王伦只是欺负一个林冲,那自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这位老兄一再以这种风格行事,最后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大批人,于是这位老兄终于被林冲给火并死了。曹爽的行事风格及后来的遭遇,实际上与梁山这位早期的大哥哥一模一样。以这种风格做事,就是做一个江湖大哥;都不是成功的江湖大哥。至于去做一个帝国的首席执政官,就更不会是成功的执政官了。总而言之,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大都是政治暴发户;军政两界深有影响的人,都受到了他们的排挤。曹爽以这种风格行事,所以司马懿一旦翻脸与他对恃之时,曹爽马上就被吓破了胆子。他们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狐假虎威的政治人物。我朝江后因为背后有我朝太祖,所以可以呼风唤雨;曹爽因为背后有皇权,所以也可以呼风唤雨。问题是,当他们失去了自己倚靠的东西后,马上就会暴露出他们虚弱的本质。

  五、心怀恐惧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在军政两界都有着无人可及的地位与影响。但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步步进逼,却一直报以了退缩与忍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从这层意义上,司马懿实际上并不想去做乱臣贼子;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让他只有冒险去走这一条路了。司马懿不想去做乱臣贼子,绝不是因为他道德有多高,更不是他对曹氏有多忠心。

  曹氏家族是什么货色,司马懿最清楚了。因为司马懿成年之时,曹氏家族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乱臣贼子;因为在司马懿快四十岁的时候,曹氏家族还是一个成天欺负皇帝的乱臣贼子。所以想用所谓的忠君思想让司马懿死心蹋的忠于曹氏皇帝,那永远只是一种政治童话罢了。如果所谓的忠君真靠什么思想道德来支撑,那就是所谓的圣人恐怕也会干出乱臣贼子的事来。孔子孟子喊了一辈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却从来也不积极的为势单力薄的周天子去效力。圣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不用多说了。司马懿害怕成为乱臣贼子,所以不敢与曹爽相争。一切仅仅是因为当一个乱臣贼子,绝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容易。历史上的所谓的乱臣贼子,满门抄斩的可谓车载斗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几个?司马懿爬上人臣尊荣的顶点后,对他而言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另一种选择就是冒险去当乱臣贼子。这两种选择,对司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马懿现在已处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了。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让自己家族更上一层楼,但里面的风险与艰难却显然是深不可测的;如果选择向后退缩,却显然会让自己家族渐渐面对由盛转衰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选择了向后退缩;因为现在的司马懿还实在没有勇气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明天。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做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马懿,遂只有委曲求全的屈居于曹爽之下十年之久了。如果我们不是戴有色的眼镜去看历史,如果我们不是用盖棺定论的态度去看历史。那直到目前为止,司马懿实际上都是一个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现,他是国家的栋梁、又事事循规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那一年还是239年,司马懿刚刚接受托孤重任没有几个月;就被曹爽这样轻而易举的算计了。

  六、无知者无畏的曹爽

  曹爽没有诸葛亮的智慧;所以曹爽一当辅政大臣,就开始让自己亲信、弟弟们占据帝国主要军政要职。做为一个辅政大臣,不去团结帝国的军政元老,不去团结皇族有影响的成员,却一个劲的发展以自己为中心的小集团。他这是想干什么呢?也许曹爽也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什么!但有一些事实却是显然的。曹爽执政十年后,帝国从前的军政大佬们都被排挤到了政治舞台的边缘;曹爽执政十年后,曹爽的亲信、弟弟们在帝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了。曹爽执政十年后,皇帝已十八岁了;但曹爽有让皇帝出来主持政务的意思吗?显然没有!

  如果没有司马懿突然发难,那曹爽的权势自然还会一个劲的继续膨胀。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曹爽以为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了,实际上他却是越来越孤立于政治舞台之上了。如果曹爽有着王莽一样的胸襟、智慧;那他也许可以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那他真可以让帝国的权力一步步偏离出皇帝为中心的轨道,更渐渐让帝国开始围绕自己旋转。但曹爽哪有那种胸襟、智慧呢?如果曹爽真有曹操、司马懿的武功、资历,那他也许也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那他同样也可以让帝国的权力一步步偏离出皇帝为中心的轨道,更渐渐让帝国开始围绕自己旋转。但曹爽哪有这种武功、资历呢?在这种背景下,曹爽的结果注定是死路一条!

  七、曹魏皇权的衰亡

  我们常常把曹魏帝国的灭亡,归于了司马懿的道德、忠诚之上。但我们常常忘了,即使没有司马懿,曹魏帝国皇权也会无疾而终的。因为魏明帝留下的权力格局,显然存在一个无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执政大臣不断扩张权力之时,谁来制约呢?曹爽以普通人的智慧、勇气,一旦成为执政官员,帝国的主要权力都会不断落入他的亲信、弟弟们手中。这种事情能出现,本身就证明曹魏帝国的皇权衰亡已无可避免的。

  以曹爽的权势,以曹爽权势扩张的趋势去看;如果曹爽不被司马懿打败,曹爽真会把手中的权力主动交还给皇帝吗?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去看,就应该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没有。从这层意义上,曹魏帝国皇权的衰亡已无可避免了。一切仅仅是看由谁来做这件事了。曹爽失败了,所以这个“历史重任”自然不会由曹爽来完成了。问题是,如果曹爽没有失败呢?随着曹爽权势的扩张,恐怕最后也是“曹爽之心,路人皆知”了。我们常常把曹魏帝国的灭亡,归于了司马父子的道德、忠诚之上,但我们显然忘了,如果曹爽不失败,那曹爽也会成为曹魏皇权的掘墓人,仅仅是帝国也许不用换国号罢了。曹魏帝国的灭亡,仅仅是因为帝国执政官员在权力、影响上越来越大了,执政官员渐渐成为一个可以皇帝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的职务。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人处在了执政官的地位之上,都会希望帝国围绕着自己去旋转。

  曹爽的智慧、勇气都很一般,但处于执政官的地位,曹爽都能让皇帝年满十八岁后还无法参与帝国军政大事。帝国执政官员的权力变得如此巨大之时,那帝国皇权还能有什么好的前途吗?司马懿打败曹爽,并没有改变帝国既有的权力格局;司马懿打败曹爽,仅仅是司马懿占据了曹爽从前的执政官地位。从前是皇帝高高在上,曹爽决定着帝国的大事小事;现在是皇帝高高在上,司马懿决定着帝国的大事小事。帝国的权力中心,已开始一步步从皇帝那里向执政官员那里滑落。这绝不是司马懿父子的道德、忠诚决定的,而是因为曹魏帝国的权力重心已开始偏向了执政官员一边。即使司马懿父子被别人打败了;曹魏皇权也注定是要衰亡的。因为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能打败司马懿父子;那以他们这种实力、功劳,他们如果不去当帝国新的执政官员,谁还敢当帝国的新执政官员呢?

  我们也可以再想一下,一个人在打败司马懿父子之后,成为帝国新的执政官员之后,他们还会真正听皇帝的话吗?从这层意义上,魏明帝所留下的政治格局本身就问题;因为帝国的权力已注定要从皇帝那里向执政官员那里转移了。这一切并不会因为执政官员的道德、才能而有所改变。改变这种趋势的方法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打败执政官员。问题是,皇帝显然缺乏这种能力;因为在皇帝私人亲信力量(皇族、外戚、太监)弱小的背景下,皇帝想打败执政大臣(曹爽)就只能依靠司马懿等军政大佬,皇帝想打败新的执政大臣,就只能依靠司马懿之外的军政大佬。而这种做法,实际上不过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