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戈利采-塔诺夫战役:沙皇俄国军队大崩溃

2015-03-19 11:19:13 首页

  众所周知,一战的欧洲战场主要由西线和东线两部分构成。一战初起的1914年,西线战场上演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马恩河会战,东线战场则有著名的坦能堡会战;及至时光进入1915年,西线战事在一连串拉锯战中陷入了僵持,而东线却在一场雷霆万钧的大攻势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线一盘棋

  一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时,于东线对峙的两大交战集团或在蓄势,或在调整。被西方盟友寄予厚望的俄国军队在上一年同德国人的交手中蒙受了协约诸国中最为惨痛的损失,在1914年8月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中,俄军几乎损失了整整两个集团军。这一战成就了兴登堡鲁登道夫的威名,也让俄军突破东普鲁士的设想化为泡影。

  不过,在东线战场由俄国和奥匈帝国对峙的战线上,俄军倒是胜利者。在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队受到重创,其损失多达35万余人。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边缘。挟战胜之威的俄军成功地进至喀尔巴阡山口,在几处翻越山地必经的山口与奥匈军作殊死的争夺。要知道,喀尔巴阡山是加里西亚平原和匈牙利平原的分界线,一旦俄军突破山口,就意味着将进入一马平川的奥匈帝国腹地,直接威胁这个二元君主国的两个都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到1915年初,东部战线的正面全长达到2400余公里,它大致分为三段:北段由德军和俄北方方面军对峙,中段是德军及奥匈军对俄西方方面军,南段是奥匈军抵挡着俄南方方面军。

  何处下手

  被喀尔巴阡山口的危急局面吓得寝食难安的奥匈军队总参谋赫岑多夫不停纠缠着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近乎哀求地希望德军在东线采取攻势扭转这一局面。在新年到来之际,德国人也确实在谋划着打一场进攻战,他们已经编成了14个崭新的预备师,不过在哪里展开进攻,则尚无定论。

  其实,法金汉一直是个“西线派”,把西欧战场的重要性看得高于一切。这个容克贵族此前的观点是,这场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只会在西线出现,东线的行动最多只是辅助性的。不过在1915年初,他的观点发生了暂时的变化。在反复听取了赫岑多夫的游说后,法金汉认同后者的判断—在当时同盟国所受到的各种威胁中,俄军突破喀尔巴阡山这一威胁是最可怕

  的,此举极有可能导致奥匈帝国崩溃从而退出战争,这样德国就将孤军作战了。

  法金汉还考虑,俄军在加里西亚之外还控制着波兰,这也是插入德国东境的一把刀,如果通过一场大攻势解除这个威胁,对德国的战略形势也将极为有利。此外,在他素来关心的西线,估计在9月之前都不会有太大规模的交战,因此新编成的部队可以送往东线参战。于

  是这个“西线派”开始力主在东线进击,不仅解除奥匈帝国之危,而且要“重创俄军的有生力量”。

  大方向确定后,德军内部关于具体的进攻点又发生了争执。在坦能堡赢得了“可怕的双人组”名声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名建议攻打立陶宛,以此来打开通向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道路,还可以对喀尔巴阡前线起到“围魏救赵”的奇效。

  法金汉对此不以为然,他要在加里西亚这个盟友最吃紧的地段直接动手。这场争执最后竟发展到要德皇威廉二世仲裁的地步,皇帝选择支持法金汉,因为“彼得格勒虽然很诱人,但它毕竟远在前线650公里之外。”

  德国人的决定自然令赫岑多夫大受鼓舞。他向法金汉建言道,俄军战线漫长、后勤不畅,如果在波兰南部和加里西亚的结合部实施突击,不仅可以解除喀尔巴阡山之困,还可以顺带解决波兰问题。这个建议和法金汉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早已把目光盯在了北起戈利采、南至塔诺夫的整条战线上。

  一动一静

  德军以其素有的高效展开了战役准备工作。4月,法金汉把自己的指挥部从西线的阿登森林搬到了东线的普莱斯,此地位于波兰城市克拉科夫以西30公里处,法金汉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攻势做准备。

  法金汉将多达10万人的新编部队全部投入此役,并把他们编成一个新的兵团—第11集团军,交由骁勇的冯·马肯森将军指挥。马肯森的参谋长是汉斯·冯·西克特将军,此人后来成为战后德军改组的中心人物,并曾在华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

  在这个集团军悄然集结的同时,奥匈军队的第3和第4集团军也完成了整补,将会出任攻击大军的侧翼。法金汉和赫岑多夫向戈利采-塔诺夫一线集中了将近22个师,他们估计当面之敌俄第3集团军有15个师。

  虽然俄军在骑兵部队上占有优势,但德军的优势项目是炮兵。德军在战线后方架起了1500门大炮,其中有250门是大口径重炮,还包括曾在比利时攻城拔寨的420毫米口径“大贝尔莎”攻城炮,还有为这些大炮准备的300万发炮弹。工兵部队早已为炮队的开进开辟了专门的道路和桥梁,而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严格保密,令敌人难以觉察到一场危机正在靠近。

  在一方积极备战的同时,另一方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新攻势。到1915年4月,俄军已经部署了100个师,更多新部队仍在组建中,经动员后的兵力规模预计将达到700万之众,确实不愧是“ 蒸汽压路车”。正是凭借着这份人力资本,俄军总司令开始自地展望新年,他不仅要打通喀尔巴阡山口,“支配通向匈牙利平原的每一条公路”,更要一举攻入德国,从而彻底终结这场战争。在年初的参谋会议上,他明确表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败德国。”

  不过这个口号更像是大话。俄军人数虽众,重型武器、战地医疗、运输和保障体系、作训系统等却都非常落后,部队主要靠双腿长途行军,足有1/3的兵员手里没有步枪可用。至于有枪的那些人,每人的备弹量也不超过20发子弹。训练不足的士兵在战场上最常见的战法就是人浪冲锋,这在敌人机枪下招致的伤亡之大是不难想见的。

  俄军的另一个问题是炮兵装备严重不足,平均每千人仅分配到2门大炮,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之前拿破仑军队的配炮比例。炮弹似乎比大炮更加供应不足,在进攻喀尔巴阡山口时,俄军部队就被严格限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3发炮弹!如果哪个军官敢于超过这个消耗数字,就要军法从事。

  到1915年4月,在德军和奥匈军队积极备战时,受到上述因素困扰的俄军却并无动作。他们对当面敌人的动向一无所知,自己则固定在既有的阵地上纹丝不动。一个例证是,沙皇本人居然还在4月下旬全无觉察地在俄军总司令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的陪同下,游览了加里西亚。

  摧枯拉朽

  马肯森的新编第11集团军于4月22日开进至指定地域:位于奥匈第3和第4集团军之间的出发阵地上。同时,法金汉与赫岑多夫协商后确定,将奥匈第4集团军划归马肯森统一指挥。到了30日夜间,这些部队全部趁着夜色在各自的出发阵地上就位。

  5月1日白天,戈利采-塔诺夫一线地区的平静被突然打破,法金汉调集的1500门大炮发出了怒吼。弹雨朝俄第3集团军的阵地直落而下,第一轮炮击直指俄军的大炮,这些火炮在它们的位置上已经许久没有换过阵地,德国人非常清楚它们的位置。到这天结束时,第3集团军几乎已经落入了无炮可用的境地。

  炮击在夜间稍歇,接着在2日清晨恢复,又在4小时里打出了70万发炮弹,炮击变成了一场屠杀。俄军方面的目击者称,“整片战场被炮弹充斥,战壕里的士兵们根本不可能存活。”和西线那些构筑精良的堑壕体系不同,俄军的战壕挖掘技术很差,战壕往往只有一人深,而且没有掩体,从而导致兵员在炮击下被大量杀伤。据统计,前线每名俄军士兵平均要承受10发炮弹的轰击!

  炮击结束后不久,马肯森的第1和第2近卫师就发起了冲锋,直指俄第9师和第10师的结合部;接下来,在约50公里宽的正面上,德军和奥匈军发起了全线冲击。

  遭到猛烈炮击的俄第3集团军共有30万人之众,而且全线筑有2~3道战壕,司令官迪米崔将军是一个“精力极为旺盛”的保加利亚人。不过,无论是他还是他的部队,在这种突然打击下都再也“旺盛”不起来了。许多俄军士兵化为了炮灰,有的单位甚至是成建制地被消灭,而那些从炮击中幸存下来的人在面对冲上来的敌人时只是四顾茫然,根本谈不上战斗。

  迪米崔拼命向他的上级、西南方面军司令伊万诺夫求救,“要是不派来预备队,我可能连一天也守不住!”伊万诺夫慌忙派出第3高加索军前去支援,而这支生力军也很快就被卷入了德军推进的洪流中。迪米崔确实“连一天也守不住”,戈利采-塔诺夫战役打响仅仅24小时后,他的第3集团军就主动放弃了戈利采。开战2天后,德军和奥匈军已经在俄军防线上扯开了一个15公里宽的缺口,其中推进最远的部队已经足足走了125公里!要知道在西线战场上,能够突破几公里就要被视为“了不起的成就”了。

  5月7日,伊万诺夫严令迪米崔不得再后退一步,而迪米崔也严令自己的部下就地死守,还放出豪言称“我要流尽鲜血”。可是这时的德军通过工兵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令人生畏的炮兵部队的纵深推进,于是弹雨又落到了拼死抵抗的俄军头上。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到这天下午,德军攻陷了塔诺夫。至此,德军和奥匈军攻取了此战的两个支点城市,法金汉在加里西亚的战役企图已基本达成。

  面对着伊万诺夫发来的严厉质询,迪米崔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他说麾下第10军只剩下5000人还能战斗,第11军的战斗力已经“趋于零”,总的来说,其原有的20个师已经降至不足5个师的水平。

  “悲鸣而逃”

  德军和奥匈军的推进一发不可收,俄军则是一退再退。打到这时,德军的推进速度比战役初期要慢一些,不过平均每天也能推进10公里左右。15日,在戈利采东面150公里远的重镇雅罗斯拉夫也落入德军之手。

  维也纳在18日发布公报称,抓获了17万俄军俘虏,这一数字让英国和法国觉得是在吹牛,可实际上这个说法还算谦虚的!全线溃败之下,被临时投进来填缺的第3高加索军在4月末有4万人,现在仅剩下8000人。迪米崔的第3集团军已经损失15万人以上,英军观察员称这个兵团已经是“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要知道,这个兵团每天能够得到2000~4000人的人力补充,其人员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到6月中旬,西南方面军陆续投入交战的另外15个师同样损失惨重,伤亡数字已经超过了40万人。

  6月3日,德军和奥匈军再掀新一轮攻势,目标指向德涅斯特河。苦苦抵抗了十来天后,俄军退入了加里西亚的首府伦贝格(今利沃夫)。在沙皇和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看来,这座从奥匈帝国手里夺来的城市是不容有失的,但是到了22日,奥匈军队就把这座帝国境内的第四大城市重新占为己有。

  俄第3集团军的败退还产生了连带的恶果,那就是使得两翼的友军也仓皇后撤,南面的第8集团军就此放弃了喀尔巴阡山口,而北面的第9集团军则无力守卫波兰了。结果,德军在8月4日攻占华沙,结束了俄国人对这座历史古城长达100余年的占据史。

  到8月末,完全达到目的的法金汉开始把部队调往西线,戈利采-塔诺夫战役基本结束。当然,接下来还有一些零星的交战,一直持续到10月,而到那时,俄军才终于收住了败退的脚步。

  德国人非常得意。参与此战的冯·弗朗索瓦将军称这场战役是“战争史上最了不起的壮观推进”。而德皇威廉二世则趾高气昂地评价道,“我的胜利之剑刺向俄国人,他们的断剑跌落尘埃、悲鸣而逃。”

  俄军确实遭到了大惨败,统计表明,俄军5~10月居然有140万人伤亡、近100万人被俘!邱吉尔说,这支军队“ 在痛苦中奄奄一息,待到重新站起来,已是面目全非。”1915年成了“俄国在大战中最糟糕的一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