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12:03 首页
“和亲”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事上打不过人家,就在外交上做手脚。尤其是刘邦被匈奴围困了一回,心里实在是吓怕了。西汉,所谓弊大于利的“和亲”,越来越红火。文景期间,依旧延续这一国策,可惜,效果不理想。到了汉武帝时,派到西域的张骞带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建议朝廷和西域那些国家联合起来,一块儿对付气焰嚣张的匈奴;其中,看家的本事,就是“和亲”。汉武帝思忖再三,终于答应下来。他要为平灭匈奴这个心腹大患,网络盟友,最大限度地争取养精蓄锐的时间。
汉武帝开始物色和亲的人选。他很快相中了刘细君。这个姑娘,是西汉朝廷第一次割舍的皇室骨肉,也是第一位成功“和亲”的金枝玉叶。
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的家族可是大有来头:高祖,汉文帝刘恒。曾祖,汉景帝刘启。爷爷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刘非。父亲刘建,被册封为江都王,也就是当时扬州的“海外天子”。可惜,刘建图谋不轨,元狩二年(前121年),他密谋造反的事泄露,被迫畏罪自杀。刘细君的生活一落千丈,从养尊处优的公主,变得孤苦伶仃。皇帝是他爷爷,当然不忍加害,只叫她全家驻留江都。当年,刘细君只有11岁。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目光落在细君身上,他非常喜欢这个晚辈,随即加封为公主,准备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希望党同伐异,共制匈奴。这年,刘细君已经25岁了。
《汉书·外戚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这样一个一流强国,务必拉过来。汉武帝舍得骨肉,更舍得花钱,细君的陪嫁相当丰厚。孰料,等待这位大汉公主的是四大灾难。(下图:汉武帝指派“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
(一)言语不通,风俗不同,生活寂寥。乌孙国,天天吃牛肉,喝羊奶,住在简陋的毡房里。细君最不适应的就是不懂当地语言。不能正常交流,只能当个“睁眼瞎”。和自己的丈夫也过不到一起,不得不分开居住,真正厮守的日子屈指可数。
(二)老夫少妻,行同陌路。刘细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那位“如意郎”竟是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慢说床笫之欢,就是行动坐卧都难以共处。守着一具活棺材,有什么滋味可言?
(三)为国谋利,提防“情敌”。与其说是情敌,不如说是“政敌”。大汉、乌孙结了“政治婚姻”,匈奴单于极为警惕,他不甘后人,也派遣一位公主远嫁。乌孙国王谁也不得罪,刘细君被册封为“右夫人”,匈奴姑娘做了“左夫人”。平常过日子,必须处心积虑地提防,周旋。显然,安插到乌孙老国王身边,各自微笑着动心眼,彼此为“娘家”争利益。
(四)被当作礼品转让,先嫁给老爷爷,又被老爷爷引进了亲孙子的怀抱。应该承认,老国王完全出于对大汉的敬重,并且有怜惜刘细君的意思。他深知自己去日无多,一旦撒手人寰,按照当地风俗,新继任的国王,也会顺理成章地接收自己这些美丽的老婆。与其那时出丑,莫如现在下手。老国王坦率地表示,要刘细君和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亲孙子“军须靡”成亲。刘细君自然不干,她立刻上书汉武帝,想不到,汉室已经把她“舍到底”了。一道诏书相当露骨:“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说得不能再明白了,有什么屈辱你都得忍受,你就是朝廷的一颗棋子。反抗毫无用处,认命吧!刘细君无可奈何地坐进了“军须靡”的帐篷。多么滑稽——昨天还是“奶奶”,今天变成了“老婆”——这叫什么辈儿啊?胡俗如此,谁有办法?(下图:汉武帝出巡)
大概过了两年,老国王真的死了,其孙“军须靡”继承王位。还好,“军须靡”和刘细君是同龄人,他们的婚姻首先是政治需要,其次是双方拉郎配。毕竟两人还有正常人的生活。一年之后,细君为生下一名女婴——少夫,她第一次感到天伦之乐。因为她善于相夫教子,乌孙与大汉关系始终非常友好。这有效地牵制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为汉武帝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看来,汉武帝割舍骨肉这步棋算是歪打正着,走对了。
大约在武帝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刘细君因产后失调,重病缠身,终于走完了她44年的人生旅程。比起后来名气更大的王昭君,她需应对的难度更大,对历史的贡献更多。遗憾啊,史家很少提到她,后人也不太了解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公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