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9:26 首页
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矛盾重重,朱棣不断地找太子的岔子,还残杀东宫官员,而朱高炽是逆来顺受,被动应付。父子矛盾最终是否导致了成祖想更换太子,而高炽一系官员是否更换了成祖的遗诏,这些都成了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武功赫赫的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六十五岁。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关于仁宗即位的内容,《明史》抄录于《明太宗实录》和《明仁宗实录》,云成祖至榆木里时,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表开平。”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从表面上看,仁宗的即位是十分平稳有序的,根本不见围绕着皇位是否有过争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立为世子。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他留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十月,以万人拒官军五十万,北京城赖以全。明成祖夺得皇位,朱高炽为他稳定后方立下了重要功绩。明成祖即位后,立嗣建储使朱棣很费脑筋。根据明初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成祖仁孝徐皇后共生三子,长子朱高炽理所应当即皇太子位。不过朱棣并不想让朱高炽成为储君,理由是他并不喜欢朱高炽宽厚温敦的性格。朱棣自己的皇位本是抢来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因为确定了嫡长子、长孙继位的原则,选择了优柔寡断的建文帝作为继承人,结果连皇位都保不住。现在轮到他自己选择储君,他怎么会选一个与建文帝相同性格的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不能骑射,成祖真是恨铁不成钢。
成祖在三个儿子中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的性格与成祖十分相像。就私心而言,他又钟爱于小儿子朱高燧。但朱高煦屡立战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夺得皇位后立他为太子。他性格十分机智,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大臣,这些武臣很想让他做太子,因而一再在成祖前讲他的好话。不过,成祖以前怎样的许诺和偏心,大多数文臣士大夫是不能理解接受的,他们认为“立嫡以长”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永乐元年九月,群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几个兄弟也不断上疏,但成祖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来搪塞,不想马上表态。不过各方大臣并不就此为止,还是不断上奏,成祖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在第二年二月以朱高炽为太子,四月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
太子虽立,但成祖并不喜欢这个太子。凡是这时起劲地主张立太子的人,事后都受到了成祖的严厉惩罚。如解缙当初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被成祖说成是“私谒太子,无人臣礼”关了起来,之后又被锦衣卫活埋于雪中冻死。都督陈铭、工部左侍郎陈寿、刑部侍郎思温、北京行部左侍郎马京等都因为与太子的关系被立个什么罪名,关进监狱被折磨致死。大理寺右丞耿通因替太子讲了几句话,成祖说他是“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其他如夏原吉、杨士奇,杨溥等人,都曾因太子的事情而进过监狱。重臣中能够平安无事的,要么党附汉、赵二王,要么对立太子之事保持缄默而不讲一句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朱棣不喜欢的是朱高炽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不喜欢作为儿子的朱高炽。他为了身后朱氏皇权的稳固,才不愿传位给性柔懦弱的长子。事实上,太子所做的许多事反映出了这种性格弱点,明成祖是十分恼火的。如永乐九年北征蒙古刚回到南京,他就到右顺门览百司的奏牍,发现太子御案上的镇纸金狮被随意搁置于案侧,几乎要坠落至地,成祖教训太子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置危之道也。”简直到了小题大做的地步。永乐十二年,成祖北征回国,太子遣人迎接车驾慢了一点,“且奏书失辞”,成祖逮治了大批东宫官属,但这实际上是在给太子一个警告。成祖对太子很有意见,他多次让大臣私底下监视太子,“密令审查太子事”。根据上述内容,有人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明成祖最后有可能是想废储的。在最后一次亲征漠北时,还未达到军事目的,他大约预感到在世之日不多了,就决定要班师。七月十四日,他问内侍海涛,到北京还要几日。他曾经五次亲征,对出塞的来程去途早已熟悉,而问回京的时间无非是反映了他返京的焦急心情。晚年他身上的疾病已经发作,可能他预感到不祥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急欲赶回京去处理皇位继承的大事。
《明太宗实录》记载,成祖在返京途中,曾对杨荣、金幼孜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既然成祖如此相信太子,那么让太子即位就可以了,他也不应有什么身后之忧而急于赶回京城了。即使有什么事要交待,写个遗诏就可以了,而问题是成祖死前并未立过遗诏,因为如果他中途立遗诏,必会被身边心向着太子的大臣篡改。有学者认为,《明太宗实录》中抹杀了成祖与太子之间几乎已不可调和的矛盾。
《仁宗实录》记述了明成祖刚死时的情形:成祖刚崩,中官马云等皆“苍黄莫知所措”,于是就秘密召杨荣、金幼孜入御幕,讨论丧事。有人想用成祖的口气写成敕,遣人驰报,杨荣说:“皇帝在位称赦,如果死了还称赦一看就知是假的。”乃命“中官备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启皇太子”。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发现成祖死时仅太监数人在身旁,临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言,其次,如果有遗言留下可能对皇太子是不利的,所以太监们不惜冒乱命的风险,伪托成祖手笔写敕安排太子即位。
拿到遗诏的仁宗最初以为朱棣原谅了他,留下遗言使他顺利即位,但当太监讲给他听事情的经过,他百感交集,感激地加赐杨荣为工部尚书,并兼前官,享食三俸。
上述观点认为仁宗的即位究其实带有一定偶然性,成祖是违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一直有废储之念,在临终前决心改换皇位继承人,但因中途崩殂,未能如愿。由于太监及杨荣等伪造了遗诏,结果是违反成祖意愿,使仁宗顺利即位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仁宗的即位过程有不同看法。这种观点也同意明成祖偏爱高煦和高燧,但永乐十四年(1116)高煦因事差一点被废为庶人,永乐十八年大臣孟贤等曾想毒死成祖拥高燧为帝,高燧尽管没有被杀头但失去了成祖的信任。成祖死前,朱高炽的两个竞争对手已经无力再与他相争,因而用改换储君来解释成祖临死前急忙赶回京是欠妥的。(转自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