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26:58 首页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并没有达到和当时的满清通商的目的,而马戛尔尼并没有无功而返,他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探明了中国的虚实,知道了中国几斤几两,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中国军队的真实情况。
正当没有完成使命的马戛尔尼准备从通州登船离岸的时候,清政府传来消息,说是特意欢送一下,而且是用清朝特别能战斗的八旗兵,估计是乾隆老人家想向“红毛英吉利”展示一下肌肉。这正合马戛尔尼的胃口,正愁回去无法交代呢,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探探大清朝的军事实力。
就这样,一支八旗子弟兵开始在一座庙宇前进行表演,八旗子弟兵表演得很是卖力,赢得了不少喝彩声。不过,这喝彩不是赞扬他们的威武,而是他们太像一个马戏团了。在马戛尔尼他们看来,这些身穿五颜六色制服的清朝兵,哪里是打仗的战士,简直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副特使斯当东揶揄道:“他们穿的是打裥的短衣和短裙,脚上穿一双厚底的缎靴,既笨重又女里女气,没有一点军人气概。”随即挖苦道,“好在这座庙宇有贴在大门上的神像来保护,外面鬼怪不得进来,这比这些士兵似乎还更可靠些。”
尽管我们今天读这段文字仍然有些心酸,但这确实戳中了问题的要害,只是那时候我们自己没有人看到这些,或许是看到的人也无法改变什么。
乾隆皇帝没有答应马戛尔尼的要求,但对马戛尔尼这种不远万里前来给他祝寿的人还是很照顾的,为了保证马戛尔尼的安全,乾隆专门派一个皇室宗亲带兵一路护送他们到广州。
关于这次中国之行,马戛尔尼的《纪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许多书本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个权力的诞生地。”他还调侃道:“在热河,鞑靼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毫无疑问,马戛尔尼看清楚了清政府的死穴,大清朝的皇族仅仅在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没有丝毫的国际视野。在那个地理大发现与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一个把自己本国臣民视为最大敌人的皇帝与国家,哪里是志在称霸地球的女王与国家的对手,所以当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大清朝正在夕阳西下。
马戛尔尼在《纪事》中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满洲鞑靼征服整个中国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这些话很刻薄,扫尽中国人的面子,却句句击中大清国要害,使“乾隆盛世”在世界面前变得暗淡无光。
接下来的情况,谁都能想象出来,那就是收拾大清朝。
十年后,即嘉庆七年(1802年),英国兵船以防止法国侵占澳门为由,开进伶仃洋面,准备登陆,被两广总督劝阻。嘉庆十三年(1808年),英军又借口对抗法国,恣意侵入我国领海,并强行登陆,占领澳门的东望洋、娘妈阁、伽思兰三炮台。两广总督吴熊光要求英国兵船撤离,并用停止贸易手段来逼迫英国兵船撤离。英军不吃这一套,不仅不撤,反而派兵船三艘闯入虎门,停泊黄埔。同时,英印总督续派舰船,有13艘先后抵达澳门,登陆上岸的士兵也增至760名。
洋夷来到家门口撒野,嘉庆知道后很生气,明确指示:“边疆重地,外夷敢心存觊觎,饰词尝试,不可稍示以弱。”有了皇帝圣谕,吴熊光立即调动军队,先封锁澳门,同时在黄埔等地布防。一看大清朝来硬的,英国军队知难而退,撤离黄埔。
英军强占澳门,进驻黄埔,引起清廷极大震动。为了抵制英军入侵,朝廷除了调派有能力的大员到广东加强领导,同时加强防范,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嘉庆十四年(1809年),朝廷批准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拟定的《民夷交易章程》,章程进一步加强对在澳葡人的管理,严禁各国护货兵船擅自进入十字门及虎门各海口,否则即行驱逐;外商销货归本后,要按照规定期限回国,确实有行欠情况的,止准留司事一二名在澳过冬清理,并将姓名造册申报。嘉庆十九年(1814年),两广总督又议定《酌筹整饬洋行事宜》(《整饬夷商贸易九事》),进一步强调各国护货兵船不许驶入内洋,护货出口亦不许逗留,“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倘敢抵抗,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
军事试探失败之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出了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出使中国。主要任务是:给英国商人争取更大的权益;保障东印度公司的权益;英商有权自由与当地商人交易;中国官吏不得任意闯入公司商馆;英人有权雇用华仆;允许让一个英国人驻在北京,或者以中文缮陈意见;商馆人员有权以中文向中国官府陈述意见;等等。
由于嘉庆帝已经知道了英国人上次来访的目的,加上目睹了近年来英国人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因此很是怀疑阿美士德的目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对阿美士德采取了防范措施。嘉庆令直隶总督:“一闻贡船抵津之信,即行驰往照料,如该贡使向该督言及有恳请赏给口岸贸易,如上次请于宁波互市等事,该督即先行正词驳斥,以天朝法度森严,不敢冒昧奏请,绝其妄念。”
使团刚到天津,觐见清朝皇帝的礼节又成了争执的焦点。由于对英国人有成见,嘉庆要求英国人见自己的时候,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有了前车之鉴,英国政府在出发前曾指示阿美士德根据情况可以便宜行事,但副使斯当东却态度强硬,坚决反对给嘉庆行跪拜之礼。记住,这次的斯当东不是上次那个斯当东,他是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之子,那一次他曾随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不能不说,这孩子有点自作聪明,而阿美士德不明就里,于是听从了斯当东的意见。
英国人不愿意跪拜,接待使臣的人担心把事情办砸了,只得谎称英国人同意跪拜。听说英国人同意,嘉庆甚是兴奋,穿好衣服,摆好阵势,准备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人。清朝官员原以为在英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行事,英国人就会跪拜,不料,英国人也不傻,看破了大清朝官员的小把戏,坚决不进殿行跪拜之礼,而这时候,嘉庆在大殿里正等着接受英国人的跪拜。这下子,耍心眼的清朝官员十分狼狈,嘉庆更尴尬,一怒之下,嘉庆下令把英国使团遣送出境。
阿美士德的访华仍然以失败告终,比马戛尔尼还失败。不论怎么样,马戛尔尼还见到了皇帝,而阿美士德虽然到了北京甚至进了圆明园,却连皇帝都没见到。不要说完成自己的使命了,连提出要求的机会也没有得到。都是面子惹的祸,两个好面子的国家,从此为了面子而撕下了面子,中英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进一步加深了清廷对英人的戒备心理与敌对情绪,同时英国政府也认为大炮才是和中国对话的最好方式,14年后,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