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9:45 首页
导读:冈村宁次说,“和平阻力”为“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
有46名西北军将领投敌,几乎占到国军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
国军在抗战期间的投敌问题,一向为人所关注。有的网帖讽刺国军,“抗战时国军投敌人数竟然超过杀敌人数”,是为一大“奇迹”。甚至还有网友称,“抗战国民党投敌将军数百个,共产党一个没有”。那么究竟有多少国军投敌,又各自归属于谁呢?对于国军投敌问题,叶剑英说,从1942年孙良诚投敌开始,至1944年6月,“在抗战阵营中投敌将领共有将级军官六十七人之多。”①后来,学者王侃、杨树标进一步统计,从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国军高级将领投敌。
在投敌将领中,军衔最高者为上将孙良诚,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所属的西北军也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军队,除孙自带的8名将领外,第128师师长王劲哉,与属下将领9 人;孙殿英、庞炳勋与属下将领11人;吴化文与部下数人,都先后率部投敌。西北军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到国军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②东北军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东北军的鲍文樾(曾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将)等三人,在西安事变后寓居上海,因不甘寂寞而投敌。鲁苏战区的第89军副军长潘干丞等,则是率部投敌。东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③其他投敌的国军将领多来自地方武装、军统、晋绥军、粤系或中央军。
在投敌中央军将领里,除了曾任武汉警备司令的叶蓬,在香港只身投汪;第一战区旅长贺凯宪在河南率部投降外,只有衡阳战役后,周庆祥等5人随方先觉被迫降日(后来大都反正归来)。他们仅占投敌将领总数的8%。④在这99人以外,还有数十名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的师长、团长投敌。如抗联第1军军需部长胡国臣和政治部主任安光勋相继于1937年和1938年投降日军,为消灭杨靖宇部出谋划策。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先在1943年投降蒋鼎文,又在1944年降日。
1943年2月,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率部投降日军。图为吴化文(左二)到南京受到汪伪要员褚民谊等人的欢迎。抗战中,国军投敌总数约50万,其中大都是杂牌军,中央军很少那些投敌的国军将领,有的是失意后,一个人做了汉奸;有的则是率所部投敌。很多投敌事件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当时日军加大了对敌后国军的压力。作为游击区的冀察战区、鲁苏战区崩溃,致使鲁苏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李长江、江苏保安第八旅旅长杨仲华两部4万人;冀察战区孙良诚所部3万人、孙殿英率所部1万人,全部做了伪军。⑤相继投敌的将领,究竟共带走多少国军,无法确知数量。
叶剑英在1944年时说,“伪正规军的数量约有三十八万多人,伪地方军约有四十万人,全国共计伪军约有七十八万人,其中百分之六十二是由国军投敌的。”⑥或许是以此为依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说,有“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⑦从以上资料可知,在各种原因下投敌的军事将领主要为“杂牌军”,中央军的大规模投降只有衡阳一次。
1939年11月,冈村宁次在“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曾判断:“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敌军,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⑧冈村的这一判断,是否合理,自可见仁见智。
汪精卫在伪军政部长鲍文樾的陪同下检阅伪军。注释:①⑥叶剑英:《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28、329页;②③④王侃、杨树标:《论1939—1945年国民政府军将领投敌之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5期;⑤李桂屏:《抗战时期伪军众多原因的深层剖析》,《文教资料》2009年第22期;⑦《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50页;⑧《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