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9:59 首页
明朝海盗王直在当时是个名人,勾结日本浪人杀人放火、骚扰沿海百姓、对抗官府,无恶不作的形象成为日后人们对他固有的描述。然而,这其实是对他的误读。王直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商人家庭,小时候的王直很聪明,在封建时代,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但他似乎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觉得做生意比读书更有意思,于是便跑到东南沿海一带闯荡。由于每天跟五行八作的人打交道,王直练就了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的本领,也结交了一帮铁哥们。他听说在宁波贩卖私盐的生意很火,就怀揣着辛苦攒的一点积蓄到宁波加入了贩私盐的队伍。从此,王直的人生便与走私结下了不解之缘。
嘉靖年间,在浙江一带主要有三个走私集团:许栋集团、徐海集团、王直集团,其中最大的是占领宁波双屿岛的许栋集团。双屿岛在当时被称为“海洋天险”,由于深处海防最前线,所以从明初开始,大量居民被强行内迁,岛上杳无人烟,成为走私的天堂和枢纽。为了增强实力、抵御风险,王直率部下加入了老乡许栋的海上武装集团。王直入伙后,靠着精明强干,马上被许栋任命为整个双屿岛的财务总监,后来又被提拔为船队的队长,成为集团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新来了一位叫朱纨的巡抚。他一上任,就严禁商民下海,并积极整军,在嘉靖二十七年,用武力打掉了这个走私大本营。
许栋集团的被灭,并没有让走私商人们偃旗息鼓,政府的围剿反而成就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王直。在惨烈的双屿岛大战中,王直沉着指挥,率领余部成功逃出了双屿岛,被众人推举为新的集团领袖。逃出双屿岛后,王直率领残部,东渡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当时的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各地诸侯相互征伐,诸侯们为了获得军费,纷纷做起了走私生意,而实力最强大的王直便成为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到达日本后,王直在当地招兵买马,许多没有生计的日本浪人也纷纷加入,成了王直手下的打工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走私集团恢复了元气。为了拓展走私渠道,王直又开始迅速向明沿海一带扩张,并占领了舟山群岛的沥港。那时往来的船只都需要来沥港拜码头,给王直这位带头大哥上供,才能确保在海上平安无事。一时间王直声名大震,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走私王。
随着王直集团实力的逐渐增强,大明王朝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新的围剿开始了。嘉靖三十二年,名将俞大猷奉命围攻沥港,大胜。而王直不得不再度率部突围,逃往日本。两次与政府的较量,让走私集团元气大伤,王直更是愤恨地对部下表示要与明朝斗争到底。在日本站稳脚跟后,王直宣布称王,先是自称“净海王”,后改称“徽王”,俨然成了海外天子。为了报复政府军,王直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武器弹药,还建造了庞大的军舰,浩浩荡荡地杀向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鸟枪换大炮的走私集团让“官军莫敢撄其锋”,他们“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
当时的浙江高层眼看抵挡不住王直的进攻,为了推卸责任,竟然谎称“倭寇”来犯,蒙骗皇帝,要求朝廷火速派兵增援。其实嘉靖年间政府口中所谓的“倭寇”,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商人和贫苦老百姓,日本人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还都是打工仔。政府之所以说沿海有倭寇之患,显然是为了混淆视听,遮掩其海禁政策给沿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摧残。连当时的司法部副部长也提到“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别看政府称王直集团为“寇贼”,可其在民间却“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酒米,或献子女”。政府反对的,反倒成了老百姓拥护的,老百姓用脚投票,来抗议政府的海禁政策。“三尺童子,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谁能满足老百姓的生存需要,老百姓就跟谁走。明朝政府为剿灭王直集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越剿,“倭寇”越多,政府军也由开始的优势转为了劣势。只要海禁政策不取消,老百姓就得靠走私生存,商人就得靠此牟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