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弃妃”的成功教育大法:成功培养了唐肃宗

2018-01-11 21:17:24 首页

NO.1:韦妃的坎坷人生

杭州一位父亲因十二岁女儿抄作业而将其吊打至死的消息被媒体扩散后,网友们纷纷诘问: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个悲剧确乎值得一问,因为既牵涉课堂教育,又牵涉家庭教育,不能不令家长们反思。

教育的成败与否,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孩子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味使用棍棒,肯定不行;百般宠爱纵容,也不是个办法。唐代有个母亲,倒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这位母亲没有名字,就知道她姓韦,是唐肃宗的原配,做过多年的太子妃,史书上称为“韦妃”,以区别于唐中宗的韦后。她育有一子二女,另有一位养女。由于权力斗争的缘故,和老公中途离婚出家,安史之乱中还曾被俘过,但并不影响她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历史记录缺乏细节,我们只能从她的几个孩子(包括养女)的成长之路和所作所为来分析韦妃是如何避免教育悲剧的。

NO.2:言传身教是大道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就这一点来说,韦妃深得其中三昧。

唐代宗和政公主是一母同胞,母亲吴氏生和政公主时染病,三年后即死去,临死前,她没有将女儿托付给另一个著名女人张良娣,而是托付给了韦妃。现在来看,这位吴氏真是目光如炬!韦妃没有辜负吴氏的托付,把和政公主当作亲生女儿来抚养教育,甚至比其他三个亲生的孩子还要好,可谓一诺千金。史称和政公主幼时对养母很孝顺,和永和公主最知心,对其他两位弟妹亦和睦。

反过来看,若养母对她不好,其他弟妹依亲而骄,那么,年幼的和政能不能做到这样好呢?显然不能,这就叫“家有黄金外有称”。

当时河东柳家是望族,一代红人杨贵妃的八姐秦国夫人就是柳家子弟柳澄的妻子。在韦妃出家前几年,和政公主、永和公主都面临嫁人选婿的问题,肃宗的意思是想让和政公主嫁给别的家族,而让永和公主嫁给柳家。韦妃不同意,劝说肃宗别忘记吴氏的恩德,就这样,和政公主才选到了一个好女婿,也就是柳澄的弟弟柳潭,演绎出一段模范夫妻的佳话。

韦妃的哥哥是刑部尚书韦坚,跟当太子时的肃宗私交很好,宰相李林甫怕肃宗继位后对自己秋后算账,就指使台谏柳绩诬告韦坚,借机打击肃宗的亲,希望玄宗废掉肃宗的太子身份。其时韦妃是太子妃,未来的皇后人选,也是李林甫着意打击的对象。眼看一场大祸就要来临,肃宗一家个个人心惶惶,独韦妃沉着冷静,想出丢卒保车之策,舍小我,救全家,让肃宗“上表称与新妇离绝”,也就是跟韦家划清界限。她自己遂削发为尼,住到禁中佛舍里了。

母亲的这种身教方法,对几个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李僴、和政等在参与国事时,均有遇事冷静,知缓急的特点。

NO.3:顺其本性是正道

这一点已被许多教育专家说尽了,就是依据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育的自然之道,而不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棍棒加压力。所谓龙生九等,各有不同,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何况孩子的性格喜好?

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内敛,喜欢哲学思辨,有的孩子性格好动,偏好文艺,等等,聪明的家长会依据孩子的这种性格喜好制定教育计划。我们现在查不到韦妃教育孩子的具体记载,只能由孩子的结果来推测其教育方法的大致情形,估计跳不出这个范围。

按照历史记录的时间来分析,韦妃和唐肃宗离婚后出家,应该发生在玄宗天宝五年年底。在这一年,最小的永穆公主已经十七岁,也就是说,韦妃的三个孩子外加一个养女(绛王李佺,可能是史家记载有误),当时都已长大成人,性格定型、学问有成了,她是带着育儿计划的成功而离开的。她的几个孩子基本都信仰佛教与道教,尤其以和政公主、兖王李僴与永和公主在这方面最为特出,这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兖王李僴腼腆内敛,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养成了宽恕待人、不与人争的佛道之性,跟几个同父异母兄弟相处融洽,深得祖父玄宗的喜爱,一直到德宗、代宗两朝,李僴还在受到重用,到北方边疆带兵打仗。

永和公主好道,从小就能静心,母亲教她学道,笃信自然养颜之术,自己种地培植中药材。永穆公主打小就懦弱,这样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于是母亲就教她坚强一些,学会遇事隐忍,不惹是非,永穆公主后来也是这样做的,才得以保全性命。和政公主是韦妃最成功的一个育儿成果,肃宗赞她“颇有母风”,显然此处的“母亲”不是说吴氏,而是韦妃。

唐代宫廷斗争异常惨烈,皇族子孙一旦出世,即进入政治漩涡,稍一不慎,即可能性命不保。特别是玄宗晚期李林甫、杨国忠当政,肃宗时的李辅国当政,王子皇孙经常被卷入政治风潮,动辄被软禁、废黜、砍头者不在少数。唯独韦妃所养育的几个孩子没有受到政治迫害,无一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显得极为耀眼。即便在亲舅舅韦坚被李林甫诬陷、父亲肃宗(当时是太子)受到连累不得已跟母亲离婚的情况下,这些孩子依然得到了唐玄宗的庇护——就在当年,李僴被册封兖王。

可以想见,韦妃的让教育不悲剧之道,是多么的成功!

自然之道,不争即争,无为即为。善待别人,人则待之予善,凡事谦和,人亦和矣!

NO.4:忠孝仁义是王道

孟子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其核心还是指一个“仁”字。韦妃教育几个孩子,秉承的就是王道逻辑。以“忠孝仁义谦让友爱”为纲,以“无偏无私、坦荡做人”为目,纲举则目张,最终落脚在如何做人这个“目”上。

她的孩子们都做到了这些。如兖王李僴一直刻意远离宫廷内斗,能够友爱兄弟,为国戍边;永和公主醉心于研究养颜护肤之术;永穆公主更是老实本分到了家,驸马被人害死,她也能审时度势地隐忍;和政公主一生行王道之事,被代宗誉为“国之鸿宝”,连直性子的颜真卿也对其极尽溢美之词。

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几个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唐肃宗的影子,更多的却是韦妃的影子。颜真卿老爷子当了一辈子的风纪官,是专门给人挑刺的,从未见他赞美过谁,却对和政公主赞不绝口,个中原因除了唐代宗交办之外,和政公主身上流露出的那种王道精神恐怕是感动颜真卿的主要原因,与其说颜老爷子是在赞美和政,不如说他是在赞美韦妃。要知道,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是颜真卿的祖先传下来的,颜家历代也特别注重如何教育子女,颜真卿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长大,焉能不受家风影响?这样来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何《和政公主神道碑》似乎跟颜真卿性格不合这一历史疑问了:韦妃有离婚、出家、被俘等经历,不为封建皇家认可,也就不宜多加宣传。因此,颜真卿采取曲线宣传的办法,既向皇帝交了差,又通过盛赞和政,达到了肯定韦妃教育成功的目的。

韦妃的结局不是太好,但不能怪肃宗和她的几个孩子。因为发生了安史之乱,长安很快沦陷,玄宗、肃宗在出逃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撤走所有的亲人,加上韦
妃修行的佛舍在郊外,以至于陷入叛军之手。

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率军收复长安和洛阳,李僴在乱军中找到母亲,可惜已病重,当年就病逝了。而此时的和政夫妇还在四川,正帮助玄宗平息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