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21:32 首页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禅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王”的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程度超过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而有资格封禅的也只有政绩卓著的帝王。历史上秦汉唐宋各代,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曾经专程来泰山封禅。康熙作为功勋盖世的“千古一帝”,当然也有资格举行这一活动。
但康熙却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历代帝王为满足自己的骄侈之心,不惜花费巨资大搞封禅典礼,结果却并未获得上帝的福佑,此种劳民伤财之举实不足取。而且封禅不见经传,近乎荒诞。他遂告诫百官说: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禅,并不是像他在《南巡笔记》中谦虚的那样:
“朕凉德菲躬,实未有丰功伟业,足以照示来兹。何敢效法前人,铭功纪德”,而是因封禅劳民伤财,徒劳无益,会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这跟他此行“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的宗旨相违背。他的反对封禅,实出于爱民之心,是为老百姓着想。康熙尽管不封禅,但对“五岳之尊”的泰山还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所以到泰山后他也礼节性地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躬祀之为万民祈福”。
不看舍身崖
当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顶时,有的大臣建议他去看舍身崖。这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南面,三面陡壁,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要。当地有个陋俗,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来此跳崖轻生,以此显其诚心,换取神灵对父母保佑。当康熙听说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严厉斥责官员们说:愚民无知,惑于荒诞之说,以舍身为孝,愚民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忧。”子女生病,父母忧愁得不得了;当子女的舍身寻死,不能奉养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处所,看它何为!宜晓谕百姓不要为无知妄说所误,地方官员宜严厉禁止,不得再有舍身事宜发生……从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康熙的训令,在舍身崖边重修了围墙,并派更夫守护,使来舍身崖轻生者大为减少。康熙态度鲜明地反对并制止这一残害生命的陋俗,进一步彰显了他慈悯百姓的宽广胸怀。
只拜师,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剧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个中款曲,颇值得今人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