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胜利关键:“古斯塔夫”铁道炮

2015-08-12 16:55:50 首页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德文:Schwerer Gustav/Dora,英文:Heavy Gustav),又称为德国800mm K (E)铁道炮,是德国希特勒时期由克鲁伯制造的超重型火炮。其设计与制造目标为提供前线部队曲射支援火力,击毁当时仍然为各国陆军视为防御主干的大型要塞与巨型碉堡。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重达1344吨,可将重达7.1吨的炮弹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标,可将重达4.8吨的炮弹投射到48公里以外的目标。

  1934年位于德国埃森的克鲁伯公司接到来自德国陆军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的一纸要求,中表达希望克鲁伯能够设计出一款能够击毁马奇诺防线上要塞的重炮,尤其是最好一炮就能狠狠的打穿7米厚的混凝土掩体,或者1米厚的钢板,然后还要从敌人炮兵无法还击的距离外进行发射。

  克鲁伯的工程师艾利希·穆勒博士(Dr. Erich Müller)在计算后,发现如果要达到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目标,光是炮弹就要重达七吨,口径大约是800mm,炮管长度至少要30米,整个玩意儿就要1000吨重;如果还要它具备机动性,它就需要将整体重量分摊在两组铁轨上。一般来说铁道炮只有调整射击仰角的动作,至于左右回旋角度则依赖铁轨的弧度,只要让炮车前后移动即可完成回旋角的修正;克鲁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设计了不同口径的铁道重炮版本,有70cm、80cm、85cm,以及100cm共四种口径。

  咸鱼翻身

  一直到1936年3月之前,整个设计案在提交之后就变成像大海中另一颗石头;笃信“数大就是美”的基本教义派信徒希特勒在视察克鲁伯时又提起将巨型重炮导入量产的话题;然而这并非直接的要求,不过倒是让800mm口径的重炮又有重起炉灶的开始,最后在1937年初获得生产制造许可。

  第一座炮的组装从1937年夏天开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巨大的组件本来就有制造上的困难,加上一边生产一边组装反而将进度拖累到1940年的晚春连个影子都没出来,更不用说这本来就是该出厂交件的日期。

  不过古斯塔夫重炮的测试型火炮却在1939年底于希勒斯雷奔(Hillersleben)的试射场完成测试,包括炮弹的贯穿能力检验;炮管以最大仰角发射,炮弹在半空中经过重力加速度的效应加持后成功地击穿原本预定的7米厚的混凝土与1米厚的钢板。然而令人讶异与不解的是当1940年中期在所有的测试都完成后,德国人反而将整个炮拆解销毁。

  由于正式的出场检测(如果没通过古斯塔夫重炮就会回归于废铁的身分)定于1941年春进行,为了这个重要的案子克虏伯的小老板埃福瑞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还亲自到今天位于波兰的达渥佛(Darowo)测试场接待希特勒。

  进入量产

  检测的结果让希特勒大悦之余还要求多订做两门炮。不过在这一次检测中并没有实弹射击,真正的实弹射击一直到1941年9月10日,试射的炮管还不是搭载在真正的炮车上;第一炮就在希勒斯雷奔试射场发出雷鸣。到了11月又移师到达渥佛进行其他八次射击测试,包括发射7,100公斤的穿甲弹(armor-piercing;AP),并且留下37,210米的射程纪录。

  在实战中整个火炮必须搭配在特制的炮车上,炮车像是两个并列的板车并列在两座轨道上;板车下方有两组转向架,每一组转向架用20根车轴,以至于整组炮车毫无客气就要用掉80个滚轮。

  附带一提顺便作个解释的部份就是,古斯塔夫重炮的命名由来源自于埃福瑞德尊崇克虏伯前任的领导人兼埃福瑞德的父亲古斯塔夫·克虏伯(Gustav Krupp),因此而命名。

  古斯塔夫重炮的弹药概与卡尔臼炮一样只有分为攻击掩体的穿甲弹(concrete-piercing shell)与对付一般目标的高爆弹(high-explosive shell)两种;原本还有一款超程火箭增程弹(super-long-range rocket projectile)可以攻击150公里以外的目标,但是炮管必须增长到84米;如果量产的话,英国多佛尔肯定要整个迁移,有可能伦敦东南角也岌岌可危。

  克鲁伯做生意的传统方式为买一送一,第一座重炮一毛钱也不要就转送给德国陆军;但是第二座重炮倒是一毛也没少的地跟军方要了700万帝国马克(Reichsmark;当时美金与帝国马克汇率约为1:4.2);同样地埃福瑞德以他令堂大人之名将第二座重炮命名为“朵拉”(Dora)重炮。

  1942年2月地672重炮兵E组(Heavy Artillery Unit (E) 672)重新组建,并且于3月将古斯塔夫炮打包千里迢迢送到克里米亚战场。光是运炮的列车就长达25节,前后算起来足足刚好一英里。

  列车于3月初到达佩瑞柯普地峡(Perekop Isthmus)并且待到4月初。德军工兵修筑了一条铁路支线到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铁路上,距离目标16公里处;德军在这条铁路的终点又加了4个半循环轨道(从空中俯瞰类似一个右括号跟一个左括号靠在一起,中间再挤一个分隔线,就像“ )|( ”以供古斯塔夫重炮作射击回旋修正的空间。)准备了这么多功夫其实只是要让古斯塔夫重炮为后来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作暖身;古斯塔夫重炮于5月初进入阵地,古斯塔夫重炮发出对大地的雷鸣。


  以下就是古斯塔夫重炮的战斗纪录:

  同年6月5日

  目标:海岸炮(coastal gun),距离25,000m,共射击8发。

  目标:斯大林堡垒(Fort Stalin),共发射6发。

  第二天

  目标:莫洛托夫堡垒(Fort Molotov),共射击7发。

  目标:白色峭壁(The White Cliff);一座位于塞汶那亚湾(Severnaya Bay)海平面下的弹药库,距离海平面30米深,由厚达10米的混凝土墙保护,历经发射9次后成功击毁引爆弹药库,同时击沉一艘湾岸内的船只。

  第三天

  目标:对西南方面攻击矛头的步兵与以火力支援,目标为一偏远强化防御工事;共发射7发。

  同年6月11日

  目标:西伯利亚堡垒(Fort Siberia),共射击5发。

  同年6月17日

  目标:马克沁·高尔基堡垒(Fort Maxim Gorki)岸防炮阵地,共射击5发。

  围城之战一直到7月4日为止,塞瓦斯托波尔市可以说是一片废墟了,德国人在这块土地上一共倾倒了30,000 吨的弹药。古斯塔夫重炮也足足发射了48发炮弹,它的炮管寿命为150发,这次战役损耗了其炮管寿命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原先在研发时期与测试期间一共发射的250发炮弹。不过与攻克永备堡垒动辄几千上万人的伤亡相比,一门700万帝国马克的大炮还是非常超值的。另外,古斯塔夫重炮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射击精度,它每发射5到9发炮弹便能在对方火炮的射程外摧毁一座大型永备堡垒(这种堡垒的尺寸比一艘军舰小很多)。

  下一次的目标是列宁格勒,阵地距离列宁格勒30公里,大约是泰奇(Taizy)车站附近。炮阵地都完成部署而重炮也进入战备状态了,偏偏整个任务就碰上高层取消了对列宁格勒的攻势,炮组官兵们只好在附近度过1943年的新年。

  冬天过完之后古斯塔夫重炮就回到德国进行维护,并且待在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有谣言宣称古斯塔夫重炮也参与了1944年的华沙起义镇压行动,事实上只不过是因为波兰陆军博物馆(Polish Army museum)展示一枚朵拉炮在达渥佛试射场所使用的炮弹,就这么以讹传讹说有这么回事儿。

  古斯塔夫重炮最后的命运是在1945年4月22日前被德国人自行炸毁以免沦入红军手中;其残骸被发现于奥尔巴赫(Auerbach)以北15公里,开姆尼茨(Chemnitz)西南50公里的森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