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能臣廉吏何易于:老百姓为其官员考评鸣不平

2018-01-11 21:34:23 首页

      从生理角度而言,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套用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唐懿宗时期(大约)的何易于,就是一位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比如说,他的最高职位仅是个县令,翻开正史,为县令单独立传的大概不多见,何易于却在《新唐书》里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比如,他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可以让唐僖宗的上柱国(勋称,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孙樵先生为他亲入民间访遗拾漏、撰写人物“通讯”。

  何易于的小胳膊咋就那么“粗”?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不知出身如何,是通过什么途径担任益昌(今四川广元)县令的。不过欧阳修还是通过举例子,为我们记录下了他的“猛药”之“配方”,从中足以窥其拧大腿的全过程。

  当时利州刺史名叫崔朴,一见这个姓,大家可能会想起著名诗人崔护,没错,他们都出自河北定州豪族崔氏。在门阀士族横行的唐代,崔朴无疑是个“大腿”极粗的家伙,有背景,又担任一方诸侯。

  有一年春天,崔朴来了雅兴,带一帮宾客出去游览踏青,他们乘的船路过益昌附近时,风向变了,开始逆水行舟,于是派人征集当地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撩起官服,自个儿做了纤夫。

  崔朴奇怪了,问何易于:你做父母官的,怎么连个老百姓也叫不来?何易于回答说:“如今是春天,百姓都在地里忙着耕种养蚕,唯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您安排的劳役。”瞧这话说的,不温不火,以退为进,合情合理,如枪似匕,把崔朴大人听得无地自容,赶紧和宾客们骑马离开了。

  何易于用“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配方”,调制成一剂羞死人的“猛药”,成功地拧了崔朴的“大腿”。这就示我们,对于官场里的某些不良倾向,不能做旁观者,不能做局外人,“玩太极”没用,要敢于直面问题,下大力气,下真工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看似不争,其实是争,关键在于一个“矜”字,你“矜”得好,“矜”得正确,小胳膊也能拧大腿。

  实际上,地位尊崇的孙樵之所以屈身甘为“记者”,也正是因为何易于的君子之行。在他撰写的《书何易于》文中说,何虽“不得志于生时,必将传名于死后”。其言之凿凿,得益于他在益昌县的深入“采访”。

  话说有一年,孙樵下基层,途经益昌县时,碰到一群老百姓拦车,吵吵着讨说法。孙樵很纳闷,也很好奇,便问个究竟。老百姓说:“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 中上 ?”什么叫“中上”?原来,唐朝考核官员,分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得了上等,即可升官,得了中等可以保官,得了下等就会丢官。在老百姓的心里,何易于无论如何都应该得个“上上”等,所以为他鸣不平。

  孙樵在朝为官多年,常下基层,但从未遇到过这种事儿,于是决定把事情搞个清楚。通过询问得知,何易于为官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宁愿牺牲朝廷考核时尤其注重的某些“政绩”,比如当时考核制度要求地方官向百姓催征赋税,他却不断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放宽期限,朝廷要求地方官跟上司搞好关系,他却一毛不拔,从不送礼行贿,朝廷要求地方官捉拿更多的盗贼,他却没有盗贼可捉,等等。

  孙樵感慨万千。所谓“争者,人之所本也”。何易于到底何许人?为何他能放弃“人之所本”的地位之争,却做到了不懦弱退缩,为百姓利益的高尚之争、抱负之争?抱着这些问题,他便进一步访问了何易于的事迹,遂有“必将传名于死后”的结论。

  小胳膊也能拧大腿,说白了,讲究的是一种正气,是勤政爱民的正义力量,而非生理上的强力所为,是争的大境界: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遇到那些只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大腿们”,请伸出你的小胳膊使劲地拧上一拧。不必担心拧不过,正如毛泽东曾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至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